APP下载

用生命谱写文化风采之歌

2014-11-15冯曙琼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方平风采华夏

冯曙琼

《生命之歌》是华夏艺术风采国际交流展示活动总策划、秘书长,北京华风中视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方平先生今年7月“华夏艺术风采”活动走过十年风采之时写下的历史性诗篇。“华夏艺术风采”活动是以青少年为参赛主体,以展示优秀艺术人才、艺术特长生认证及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全国性文化交流大赛,截至2014年已成功举办了十届。现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艺术培养,“华夏艺术风采”大赛为全国优秀的艺术青少年提供了更专业更广阔的才艺展示平台和走进艺术殿堂的途径。该诗以“生命之歌”为题,饱含着陈方平先生对“华夏艺术风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深深的赞美之情,也深刻地彰显了举办“华夏艺术风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深层意义——为托起青少年艺术新秀的梦想和明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整首诗篇语言朴实却富有激昂之情,以诗人主体角度来论,《生命之歌》从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到作者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赞美,正如陈方平一直坚持的朴素理念:人活一辈子,就要做点什么事,不虚度光阴。在现在这个随时都可能被物欲埋没,忘却理想初衷,浮躁中带些迷惘的社会,陈方平的这种坚持就显得尤其可贵。

如今,陈方平以“华夏艺术风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十年历程阐释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理念,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艺术活动十年艰辛却辉煌的历程的述说,更是对陈方平几十年一如既往“诚挚做事、真实做人”、“一旦选择,义无反顾”等人生理念的注释。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陈方平是演员出身。他于1987年以非专业演员出演电视剧《古夏血殇》,便与影视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他制作了《血祭情坛》、著名演员丁岚主演的《欲焚》和《魂断碧云庵》,并在4年的时间里连续承接了《追杀山本次郎》、《夯歌》、《影屏怪圈》、《太阳大的奖章》、《少林武僧》、《风波亭遗事》、《月满天涯》等影视剧,期间,他不仅在剧组担任制片主任,还做过编剧、副导演,并参演剧中不同角色。陈方平以勤猛补影视专业上的不足,使自己影视摄制的经验逐渐成熟起来。1993年他策划并主持拍摄了56集电视文化片《中华民族婚俗大观》,真实地记录了我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婚恋风俗,被业内人士评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补遗之作”。1993年12月,又与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了31集电视专题片《今夜星光灿烂——当代中国影星》,对巩俐、姜文、刘晓庆、葛优等著名影星做了专访拍摄。1996年,陈方平又完成了自己担任总导演和制片人的百集电视文化大片——《中国寺庙》,这部纪录片历数中国100座在古今占有重要地位和较大影响力的名寺胜观,熔自然景观、寺庙建筑、碑铭文物于一炉,集各地寺庙、宫观的源流传说、宗教地位、文化影响于一家,是中国迄今为止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寺庙、宫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千百年传承的文化内蕴合一的珍贵资料。该片自发行以来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陈方平在影视上的坚持取得了丰硕的果实,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大的财富和多高的社会地位,而在于人生坚持努力和追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和艺术进行着更加全面的交流,逐渐衍生出世界文化艺术发展的模式,中国优秀文化艺术需要走出国门,加之国家对文化全面发展的诉求,陈方平为首策划的“华夏艺术风采”大赛顺应时代潮流,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某日午后,和同事如约来到陈方平的办公之所,攀上木质楼梯,一间雅致的办公室内窗明几净,右边是一墙书柜,左边仿木石状的桌子,围着两三个木仿石墩,像是置身古墨山水之间,而桌子的另一侧赫然配置的是极具视觉冲击和现代气息的红色沙发,这一布置似乎也在寓意着主人做事昂然、做人淡然的人生态度。陈方平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待坐定,他却不急于进入正题,而是摆好玻璃茶具,拿起旁边刚烧开的热水,温具、置茶、冲泡、倒茶,动作娴熟,我们便在这一片茶香中走进了陈方平的人生世界。

文化月刊 :请问您对文化一词是如何理解的?您经常关注哪些文化现象?

陈方平:“文化”范围之广难以详解,概括来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灵魂,文化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但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国家十分重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宣扬与实践。文化可引导社会进步,现今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信仰缺失的状态下,更加需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比如诚信、孝道,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仍旧是现在物质社会十分需要的。文化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合理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问题,是值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与探讨的话题。

文化现象处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个人来说,比较关注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原因有二:一是国内青少年教育的偏颇,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中对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缺失。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教育的问题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二是网络文化的发展具有消极面。网络文化庞杂混乱,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青少年沉迷网络,反映出网络时代青少年精神的空虚,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与目标。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这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人,会主动思考中国的未来,虽然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无法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但是当时的青少年认为心系国家命运,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不同时代的青少年,经历不一样,社会阅历就不同,他的思想认知就会不同,所以,青少年教育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月刊:您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看您的履历非常丰富,最令您难忘的是哪一段职业经历?

陈方平:我现在的工作范畴主要是关于青少年艺术才华的展示与国际交流活动。比如,我们与CCTV少儿频道文艺晚会合作,为青少年提供了艺术展示的平台;组织青少年艺术团队赴澳、德、韩等国家进行国际交流,我们在2014年分别组织了第八届中华情艺术风采国际交流展演活动”、“第六届中韩美丽风采国际艺术展演活动”等。这些工作目的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而对于相关艺术展示的选择则坚持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反映中国青少年精神面貌的原则。可以说,青少年艺术风采的展示已成为了我现在的核心工作。

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最难忘的无外乎“文革”时期“老三届”上山下乡活动和大学毕业后的一次偶然得来的演员工作机会。

虽然历史早已对“文革”有了定论,现在的青少年已经不能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但是对于亲身经历者,从某种角度来说,那个时代的青少年与现在的青少年相比,则更有信仰,那个时代的青少年,行为上总是有某种精神力量的推动,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反观现在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缺失,尤其是自我约束力的缺乏。这些引起了我对现今青少年精神文明方面的思考与关注。

再说到另一段职业经历——大学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某一影视制片厂过来招群众演员,我被选上,开启了我影视领域的职业生涯。我并非专业演员,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因为对演员职业的热爱,工作期间,认真学习,勤快吃苦,不讲报酬,硬是从影视方面的一个门外汉,熟悉掌握了影视制作的全部流程。这更让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做不成的人,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些为我十年坚持开展“华夏艺术风采”活动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文化月刊 : 您工作期间都做过哪些突出成绩,并获得认可?请简单谈一下您当时取得成绩的背景。

陈方平:所谓“突出成绩”不敢妄谈,就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是1996年完成拍摄的100集纪录片《中国寺庙》。这部纪录片自发行后,便受到海内外人士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赞誉,甚至美国23所大学将该片定为高校里的汉语教学片,可谓为世界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中国寺庙》是我文化事业上的一大心愿,现在可说已实现。另外还有一心愿,就是拍摄一部100集的《中国道家养生》电视片。养生不应仅是身体上的调养,应是人的品质、道德情操和养生观念的全面培养与提升。中国养生之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中国养生集大成者,则在道教。道家养生理论的核心思想则为“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另外,宗教传统养生法所特有的神秘性,以及人们认识的不足,或个别别有用心者的误导,致使宗教传统养生法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习练之人,不仅未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反而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现代科学态度客观、系统完整地展示传统养生理念及其方法,传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为人类的健康福祉、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文化月刊:请简单谈谈年少时期的您,年少时期有无影响您一生的事?

陈方平:年少时影响我一生的事都关乎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那就是我的姥姥和我的母亲。

我的姥姥是我一生的心灵依靠,我自幼无父,母亲在外工作,我便随姥姥生活。姥姥对我和母亲关切备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活异常艰辛,姥姥忍饥挨饿节省粮食给年幼的外孙,而自己却因饥饿和病痛折磨离开了人世。从姥姥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善良与坚韧,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长辈对晚辈那种无私的爱。我和母亲相依为命几十年,母亲个性坚强善良,做事亲力亲为。姥姥的生前所为、母亲坚强独立的品格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我俭朴的生活方式和坚持不懈的做事方式。艰难的生活,更能让人体会亲情的可贵。而这些教会我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亲人、回馈社会。

文化月刊: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诗歌的?您又是如何与诗歌结缘的?您最喜欢的诗人是谁呢?

陈方平:诗歌是文人内心情感的展现。说起与诗歌的结缘,还要回到下乡那段经历,那段时期在农村,农闲时,许多知青便没有了生活计划,造成了自己对生活的彷徨,期间我偶然看见一只衔枝迎风而行的飞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1975年秋,初临杭州钱塘江畔,登上六和塔,忆及《水浒传》诸位英雄故事,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这段时间的经历与写作,让我对诗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诗歌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情感表达,是对人类生命力的赞扬,经过如此情感的倾诉与整理,让我的心灵更加明净,让我更加珍惜人生。今后的工作中,我积极进取、追求圆满,这时,我会写下这样充满昂扬之气的诗:

但生活的磨练,又让我学会用淡然之心看待人生百态,比如2014年端阳节于常熟兴福寺所作《情寄兴福寺》:

借着写诗,既让我保持前进的姿态,又让我时刻沉淀心情,避免浮躁。我最喜欢岳飞的《满江红》和李白的《将进酒》,他们心怀国家,却也活得洒脱豪气。

文化月刊:您的人生格言是什么?您是如何认识这句格言的?

陈方平:我的人生格言来自于生活感悟,就工作心态来说,要“向最好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是指首先要努力地做事情,“做最坏的打算”并不是说消极预测坏的结果,而是提前看到事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工作目标。就个人人生要求来说,我坚信“时间和细节决定成败”。比如开展风采大赛的活动,我们力求每个环节尽善尽美,哪怕是微小的细节,都可能给选手以不同的体验感受。

文化月刊:请简单介绍一下华夏艺术风采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办现状以及活动意义。您开创华夏艺术风采文化交流活动的初衷是什么?期间经历了哪些困难,您是如何克服的?

陈方平:其实在十年前我已做了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只是没有以现在“华夏艺术风采”这种品牌的形式进行。至今年,“华夏艺术风采”文化交流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个活动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活动的初衷是推新人,为参赛选手提供规范化的艺术风采大赛。说到活动期间的困难,存在很多,主要是工作细节的安排,比如,因种种不确定的因素,造成参赛人数难确定,场地难选择,导致资源的浪费。

文化月刊:您对未来华夏艺术风采文化交流活动还有哪些期待?

陈方平:对未来华夏艺术风采文化交流活动的期待主要有三方面:一,从活动的组织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方面来说,能够得到更全面的提升,为艺术爱好者提供更优秀的展示平台;二,使活动从组织和管理上更独具特色。“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艺术的发展非常重视,据有关规定,学生的艺术特长录入学籍档案。社会艺术培养机构对青少年艺术思想培养也重视起来。2001年,中华少年英才委员会成立中华少年英才编辑部,为选手颁发中华少年英才荣誉证书,并在中华少年英才网上宣传,我们将与之合作,把这样的机制引入华夏艺术风采活动中,以记录选手的艺术成长历程。三,华夏艺术风采大赛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提供更加规范化的活动,给参赛选手提供更好的后续平台。大赛曾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北校区合作,推荐优秀的参赛学生入校继续深造学习。将来大赛将从参赛选手的学习和就业两方面考量,首先通过专家评委对选手的表演进行点评,树立选手的艺术信心,使其明确自身将来的艺术发展方向。然后,根据选手自身艺术特长为其推荐艺术学校,或是根据其不同的专业水平,为其推荐合适的就业平台。

后记: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采访完陈方平,感觉如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他艺术热情,但又练就了他一颗沉静的心。他用生命的全部热忱来谱写华夏艺术风采之歌,相信未来他的文化之履将走得更加辉煌而稳健。

猜你喜欢

方平风采华夏
中秋国庆喜相逢
改姓
华夏回报“双雄”再迎分红
关注知识贯通 再现三角风采
庆丰收 展风采
春雪
女友有求于我
女友有求于我
琴童风采
琴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