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桑子》:复调视域下的家族小说

2014-11-14何占涛史佳跃

小说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采桑子家族小说

何占涛 史佳跃

叶广芩的《采桑子》主要讲述了一个大家族由辉煌到衰败的过程,本身就是满清贵族的叶广芩对这一过程深有体会,她曾经是满清贵族之一,也曾经脱离这个身份成为平民老百姓,也曾经前往西方接受新式教育,她就是以自己这样的多重身份,用多种视角来扮演小说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小说来反映当时社会时期北京人民的生活,并通过北京生活来映射当时的整个民族。除了《采桑子》之外,叶广芩还创作了其它许多部家族小说,评论界对她的家族小说主要讨论出了三个方面:一、以文化角度来探讨叶广芩的家族小说,这些作品都充分浸透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性;二、从小说中人物形象着手分析,这些作品从不同的阶层的人民的角度出发,塑造了不同特征的人物角色,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认知;三、从文本角度来探讨,这些作品无论是叙述者还是人物角色都是由作者一人描述,讲述了同一时期下的不同人物形态及思想状况,不同的视角,不同人群的呼吁都是这些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本文我们就主要对第三种方面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复调视域下的《采桑子》。

一、独特的叙事舞台

叶广芩在叙事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舞台,《采桑子》中,从三个不同的人物视角出发,讲出了同一个深宅大院的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感触。第一个视角是以整部小说的讲述者出发,类似于旁白一般来讲述小说发生的背景及所发生的故事;第二个视角是从一个单纯的小女孩的认知出发,讲述了她眼中的大宅里的世界,意在通过纯真视角来映射这个复杂的社会;第三个视角是从一个已经经历人世沧桑,远赴他乡的剧作家出发,讲述了成年人眼中复杂的北京生活。叶广芩通过多种视角复调视域来进行变换,使读者能够更深入的去感受主人公的所处处境的心态,并给不同的视角倾注了不同的复杂情感;《逍遥津》则是由“我”来讲述七舅爷钮七爷的故事;《豆汁记》用同样的方式,由“我”来讲述家中的厨娘莫姜;《盗御马》则由“我”讲述在陕北时下乡的故事,等等,都是用叶广芩独特的舞台构建方式来讲述小说中的故事。

叶广芩的小说,不仅构建了不同于其他作者所写小说的舞台,她还将小说中第一人称视角所讲述的故事,在所构建的舞台上演绎的淋漓尽致。《采桑子》在开始以整个“金家”作为其独特的舞台,到后来又扩大到整个北京城,再到北京城外,但始终都有一根线牵在她手里,这就是“舞台”。在《采桑子》中,在故事刚开始阶段,她就讲述了金瞬锦的故事,陈旧、一般、平淡是她对这个故事的评价,简单直接、一目了然,这就是以回忆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文中用来感叹金瞬锦故事的话语,作者用“她走得远了,太远了”来形容,总是让人有种意味深长的感觉,这种感叹不只是感叹金瞬锦,更恰是感叹当时的时光。而后作者又用旁观者的身份融入到小说中来依据故事的发生顺序来描述,“今晚看大格格这扮相,是要唱《武家坡》了,这是一出王宝钏和薛平贵严丝合缝的唱功戏。老七见状,赶紧调弦,拉出二六,准备接王宝钏的‘手指着西凉高声骂,无义的强盗骂几声’。正好老大揶揄‘金老七在月下拉胡琴’的薛平贵戏装还没有下,也凑上去充任角色。尚未张嘴,便被大格格轰下去”,这一段原文描述是典型的虚拟视角法,诱导读者以看客的角度仿佛如身临其境一般来“观看”当时的场景,更加细腻、更加生动。

二、故事中的执着追寻

《采桑子》是叶广芩在九十年代家族小说的代表作,故事中的他们在绝望中发现了生机,跳出了死水一般的家族,但这些家族背叛者的最后的结局都是悲惨的,这也是叶广芩小说中的一个独特的主题,苦苦追寻,却始终未追逐到。小说中,叶广芩对金舜锫和老姐夫最表面不过的批判,也别有一番不同的表达,即是追寻的那种知足常乐、淡泊处事的人生哲学。叶广芩对那些贵族生活的细节不停地描写,就与她对旧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形成了讽刺的对比,这也是她文章中露骨的双重批判。

小说中,读者或许不停地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整个金家里又是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现在我们就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解答,从最浅表的层次上来说,“我”是家族里最小的格格金舜铭;年幼时,扮演的角色是不谙世事的丫丫;年长后,又逐渐成了家族里的重要支柱之一。但从深层次来讲,这恰似一个经历过命途多舛的成熟知性的中年人,对年幼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回忆,“他”能够用清醒的批判的眼光看问题,而并不是执着于其中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这也是《采桑子》独特的叙事方式。

三、“理解”与“批判”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对所在家族持有不同感觉的人,又欣赏、又鄙夷、又惋惜、又诠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父亲”的描述中得知。首先,作为“女儿”,我是理解父亲的,父亲也曾是家族的支柱,家族威严的代表,但他将他温婉的一面,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父亲流连于普通的平民生活,他满足于和谢娘过那种普通的生活,足见谢娘在父亲心目中的位置。到后来谢娘死后,父亲几十年里都未曾再提过谢娘这个人,明明心都跟着去了,却还要装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陪母亲去看《望江亭》,何等凄惨,何等悲凉。所以,“我”是理解父亲的,所以在谢娘的葬礼上,“我”替父亲将他遗落的滑石放到了谢娘的手里;成年后,在父亲的葬礼上,我又曾偷偷将谢娘的儿子缝制的裝裹放在他的脚下,等等。

同时,“我”对父亲的这种情感也是持批判态度的,他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所爱谢娘的存在,毫无疑问,他是懦弱的,在父亲和谢娘的私情被发现后,父亲离开了谢娘,买了许多母亲爱吃的东西来讨好母亲,“我”并没有将这份情感归结为他对母亲还抱有一份责任来看待,在谢娘死后,父亲的逃避也是显而易见,在父女俩单独相处的时候,“我”多次想跟父亲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形,并希望慰藉父亲,可都被推开了,为此,我是看不起父亲的。

除此之外,叶广芩的家族小说都有许多独特指出,曾被特别指出的一点就是以戏点题。她明里暗里都能体现出她通过京剧来表达主题的方式。例如《大登殿》就是用王宝钏和代站公主不论大小,共侍一夫的故事,来描写“我”母亲和二娘;《状元媒》用同名京剧的八贤王说媒做引子,来讲述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为父母做媒的故事。《豆汁记》原名又叫《红鸾喜》,用暗喻的方式来将忘恩负义来反衬莫姜的知恩图报。叶广芩采取这样的叙述方式,的确是非常独到的。

四、采桑子蕴含的特殊情感

作为叶广芩本人来说,她应该是幸运的,在满族人入关之后,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功而放弃努力,而是竭尽全力来吸收汉族人民的文化精华,从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变成文武兼修的民族,这无疑是满族人民的骄傲,但是朝廷为了让满族旗人专心精修文学,下令禁止满族人经商、务农、学艺和做工,为了让他们能够安逸的生活,朝廷按爵位给予补贴,这也为后来满族贵胄衰败后,满族旗人不能自力更生的原因,而叶广芩则耳濡目染接受了文学知识的精华,这也为叶广芩后来成为作家的打好了良好的根基。她既继承了满族人接受文化知识的优良传统,在家族衰败后也能够自食其力,所以说叶广芩是幸运的。

毫无疑问,家族小说是叶广芩特殊情感的寄托处,《采桑子》也是叶广芩的情感寄托之一。作为满清贵胄的后裔,她的经历是独特的,她不同于其他贵族般,时刻扬着自己高人一等的般的头颅,抱着自己之前所享有的特权而无法接受新思想、新教育,在经历了家族风云变幻,各种悲欢离合、人情事故之后,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反映当时的社会形态,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对封建时期满清贵族寄生生活的批判,呼吁世人要自食其力,寄托“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至”的情感,这便是新一代女性的象征。对叶广芩来说,她从未经历过满清贵族最辉煌的时刻,这应该算是幸运的,如若不然,她如其他人一般过惯了寄生生活,恐怕也不足够有能力有现在的成就。她幼年便离开北京,居住陕西,后来又离开中国去接触当时外国的新思想,正因为这样,她既有年少时作为满清贵族的亲身经历,也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感受当时我国的社会形态,能够捕捉到大家族衰败时人们的内心情感变化。所以她能够以一个北京人的角度来描述当时的老北京,也能够以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写整个中华民族。

同样在小说中,叶广芩也着重突出了满清贵族衰落时的场景,首先在《采桑子》中,叶广芩先构建了一个能够叙事和寄托情感的平台,就是整个金家大家族,并用复调的手法将各个人物角色心态更细腻的描绘出来,并通过讲述者、耗子丫丫和成年人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与态度的对比,让读者更深入的体会当时社会形态下,衰落家族成员的心态。《采桑子》中主要从耗子丫丫的角度来描写当时金家衰败的情形,用一个单纯女孩无法深入了解当时家族人的生活状况,来衬托当时社会的复杂形态,而用经历过半世沧桑的成年人,来寄托她希望整个民族,尤其是满清旗人摆脱寄生生活,能够自力更生,穷且益坚。

金家大家族成员们从显赫世家变成穷苦老百姓,失去了皇权的保佑,他们变得无所适从,他们之中一些人已经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根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显然叶广芩对这一形态是批判的,直接否定了一些批判家给她扣上的“贵族心态”的帽子,作为满清贵族的后裔,也许她对当时整个大家族的辉煌时刻是怀念的,她是对当时家族人不能独立是抱不平的,但她能够放下她“贵族”的姿态,客观的看待当时的社会,对封建社会下的寄生生活持批判态度,接受当时的解放思想,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呼吁更多的人独立奋起,自食其力。在小说中,叶广芩写到老大舜金吾在家族衰败时奔赴台湾,30 多年后与身在大陆的弟妹重逢,这次重逢倾注了当时社会人士所期盼的大陆和台湾的重逢,年幼的弟弟妹妹丝毫不为20 万美金所动容,这也是叶广芩希望通过小说来感染世人,希望广大人民穷且益坚,不能为金钱所妥协,失去尊严。这也直接反驳了“贵族心态”这一点,这就是她追求的生活,是对满清贵族寄生生活的批判。

五、结语

《采桑子》中主要由三个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幼年单纯的“我”,经历过半世沧桑的“我”以及了解整个故事发生的过程的“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采桑子》又不停的在现实视角和虚拟视角之间变换,复调手法层出不穷,但却是如此的精妙到位,让耗子丫丫来自己作为主人公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极大程度的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并且通过强烈的对比来突出当时社会成年人的复杂,并在此篇对比中寄托了对寄生生活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期盼的情感。以一个经历过半世沧桑的人的角度来回忆自己年轻时曾经做过想过的事情,同样也是带有一些色彩的,毕竟是少不更事的,并不能像现在一般将事情参悟得如此透彻,并在此篇中寄予了一些盼望台湾回归,以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至”,不能为金钱抛弃人格自尊的情感。在《采桑子》中讲述者的视角是在开篇的,现在我们把它放到最后来分析,显然她是重要的,这个讲述者毫无疑问就是以叶广芩本人为原型的,小说中所讲述的整个故事她都是一清二楚的,就像是在讲她的经历,事实上,这也正是她的经历,耗子丫丫就好比年少时的叶广芩,她们是一样的纯真快乐,无忧无虑,虽然家族已经在她们幼年时便逐渐衰败,留洋归来的老大也是她曾经的经历之一,最后小说中的主人公显然也是她人生中的一部分。所以,《采桑子》是情到深处的,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故事,却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经历。叶广芩就是通过这样特殊的手段,来描写当时的老北京,来批判已经是过去式的封建满清政府,来透彻的分析整个中华民族。

猜你喜欢

采桑子家族小说
采桑子·春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采桑子·秋夜书怀
采桑子
皿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高考古诗文默写预测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