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嫉恶如仇、从善如流的间谍小说家和时事评论家
——杨恒均访谈录

2014-11-14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时评间谍博客

江少川

嫉恶如仇、从善如流的间谍小说家和时事评论家

——杨恒均访谈录

江少川

一、 间谍与破案小说创作

江少川:

杨博士,你好!先问一个有趣的问题,一般来说,出国留学,攻读文学学位的比较少,而你在复旦大学获法学学士后,却去澳大利亚的新兰威尔士大学攻读文学硕士。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特别喜爱文学,准备将来做文学研究,或者去圆自己的作家梦吗?

杨恒均:

我在悉尼读硕士和博士的情况有些不同,我是在海外工作、定居后,因为兴趣而重新走进大学的。我选择读文学硕士,正好是我想从事海外文学创作的时候;后来又去读政治学类博士,是我转而研究政治问题、写博文的时候。因为是受内心爱好的驱使,不是为了做工作,外界看来就会有些“与众不同”,甚至不容易理解。一般来说,在海外的华人,很少有我那种闲情逸致,为了爱好而去选择攻读学位,当然那些大富大贵者除外。

江少川: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在写长篇小说之前,你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发表了哪些中短篇小说?

杨恒均:

准备工作说不上,但我一直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在我30多岁开始写长篇小说之前,几乎读过数百部长篇小说,大多是国外的,既有文学名著,也有不少通俗小说,这些对我小说创作特别重要,这也算是写作前的准备吧。

江少川:

有论者认为,你那套近百万字的致命系列三部曲(《致命弱点》、《致命武器》与《致命追杀》),填补了中国政治间谍小说的空白。三部曲最初是发在网上,发表后产生过强烈的影响,很多读者被吸引和感动了,特别是第一部分的“残肢断臂”和“盲流之歌”发出之后,收到了超过50封的读者来信。你为什么会想到写这类题材的作品?它取材于何处?请你谈谈致命系列小说的创作过程。

杨恒均:

我写这类小说首先同自身的经历有关,间谍类小说不是一般的写作者可以写的,需要对政治与各国情报机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则就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当然,现在一些涉及玄幻的间谍小说除外,你可以瞎编,越离谱越能吸引人。第二,我后期的阅读中包括了大量的国外政治、军事、间谍小说,例如汤姆·格兰西的军事小说,看多了,我自然就对比了,原来,按照西方的这种标准,中国一部这样的小说也没有。于是,我产生了创作一套融中国政治、间谍与社会现实于一体的小说。加上我在世界各国穿梭的经历,写这种小说几乎就很容易了。

江少川:

你创作的破案小说也在网络上拥有一大批读者,包括《叛逃》、《幽灵谋杀案》、《中国特色的犯罪》、《谍影重重》、《恐怖档案》等。它的故事情节主要是来自于历史资料还是你的个人想象?你曾引用汤姆·格兰西的话说:任何一个写小说的,都必须合乎情理地编造任何一个故事和情节,而且他必须对自己的故事和情节能够说出一番道理来,让人觉得这样的事情就是有可能发生的。就此而言,你认为你的这两个系列做得如何?

杨恒均:

如何严格按照推理去写推理小说,在中国同样是一个挑战。我看西方的破案小说,后来又看了大量日本推理小说,都很喜欢。但中国读者更喜欢武侠小说,充满正义、激情与打打杀杀,而不是繁琐的逻辑推理和理性论证。当然,我写的破案小说同样离不开“政治”两字,这和我写的间谍小说一样,如果不能融入政治元素,或者不是为了反映我的政治理念,我是不会去写的,破案小说同样如此。把我的政治理念融入到更加通俗的间谍小说与推理破案小说中去,才是我的最终目的。

但这样处处要照顾到政治理念去创作小说,往往容易陷入俗套,或者让故事无法展开,这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例如有读者说我的间谍小说放不开,为什么不更放开,或者编得更吸引人、更离奇一些?不行,因为我不能脱离自己要描写的现实政治。所以我的小说都紧贴当下的现实来写,真真假假,让你看上去,往往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虚构,这种效果往往会更好。例如,你说的《致命武器》中的两个章节,就是我从中国大陆的新闻上看到,经过艺术加工完成的一个崭新的故事。包括中篇推理破案小说,几乎每一篇都有原型故事,只不过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处理而已。

二、 博客、博文与时评

江少川:

许多网友与读者都知道你的大名,是因为读了你的博客,我的同事与亲友也如是。如有的评论者所言:作为一名专注在网络上指点江山的知识分子,杨恒均的网络言说是最不功利性的,不写约稿,不要稿费,只写博客。请你谈谈,为什么你对博客情有独钟?

杨恒均:

不是我不想写约稿,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写文字传播自己的理念,又有收入,何乐而不为?实在是中国的特殊情况,无论是小说还是时评,审查都非常严格,往往把你想说的话,或者你思想中的精华删除了,留下的那些文字,在我看来,就成了卖钱的商品。可如果真要赚钱,为何要写作,我还不如去做生意,那样的话,我早就发财了。博客是一个特殊的平台,是目前中国审查最少的,我的作品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家。可为了写博客,我牺牲了很多,我得另外打一份工养活自己。这样,写作就只能是我的业余工作,但看看我的文字,应该比中国任何一个专业写作的人字数都不少,所以,还是很辛苦的。不过,思想不被人编辑,文字不被人删除,我乐在其中啊。

江少川:

说到专业博客,有人说:“写博客,玩玩嘛。”的确有人是这种心态,而你却说:“玩也是玩一个真心。”我非常赞同你的这个说法,写博客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真”字,请你就博客写作发表自己的高见。

杨恒均:

从网络上的论坛(BBS)到博客现在又到微博,给中国写作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让一位写作者的文字未经过审查就可以与读者直接见面。

江少川:

你曾经说:2007年你奋笔写下最牛的一篇时评《中国再也不需要小说了》,自那时起,你决定封笔不写小说了。这篇时评反响非常热烈。请你谈谈:曾经写下百万字小说的作家,为什么一下急转弯,就不再写小说了,请你摘录时评中的精彩片段加以点评,谈谈写这篇时评的缘由与感受。

杨恒均:

因为我写的是反映现实政治的小说,我当时在海外,通过新闻了解到很多中国的情况,加上我对体制的了解,于是开始以小说的形式——当然是有艺术的夸张的——折射现实,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思想。可写来写去,我发现了问题,那就是层出不穷的中国怪现状不但远远超过了我在小说里的那些想象,也超越了中外历史上很多小说里的“虚构”,你说,我还能写出什么好小说?实际上也如此,中国这些年出了什么好的小说?唯一赚钱吸引研究的就是玄幻言情之类的,那个比较有想象力,想象到宇宙了。

江少川:

请以《中国再也不需要小说了》为例,讲讲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能真正拨动读者心弦,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时评?

杨恒均:

写时评,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值得注意的:①你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如果这个不正确,或者忤逆历史潮流,你再有知识,再能观察,再会写,都不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②要有好的角度,这个很重要,一件事出来,多少人会写?没有几万,绝对有几百上千吧,你没有选起一个比较特意的角度,很难写出好东西。当然角度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一件事出来后,你可以站在官府立场和人民立场,也可以站在美湖北立场或者河南立场等等。③就我个人来说,我要求自己每一篇时评里都要有一些特殊的想法、思想或者句子,这个当然不一定都能做到,但要努力做到。应该就是这些,其他的,我不是太注意,也没有时间去注意。一年靠业余时间写几十万字,很难去精益求精。

江少川:

有论者指出:你的博客一大特点便是字数很多,每篇博客动辄上万字。很多人几个字一句话也算是一篇博客,相比之下,杨恒均的博文料真货足,童叟无欺。有人问起,你直言不讳:“这也算是我对短平快的一个反动,我不喜欢短平快。”请你举例谈谈,为什么你喜欢写长文,而不喜欢短平快。

杨恒均:

哈哈,这个不是在表扬我,也是在批评啊。我以前的博文确实字数偏多,1万字倒是很少有,但四五千是常有的。造成这个的原因除了我絮絮叨叨之外,主要是当时以传播民主自由法治理念为主,并不只是就事论事的评论,一篇博文要就事说清一个政治学上的道理,一两千字肯定不行。还有就是,我要讲很多故事,我的读者比较年轻,还有从来没有出过国的,怎么可以简单讲一些道理?当然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下,有些事你不能直说,你必须转弯抹角,绕来绕去。这个国外的很多读者不理解,认为我啰嗦,他们有所不知,你来简洁明了一下试试看,一分钟之内就找不到了——被删了。

江少川:

青年读者、大学生都很喜欢读时评,我代他们向你提问:年轻人如若学写时评,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做哪些准备?

杨恒均:

写时评的功夫在时评之外,要多读书,丰富知识,看一些和时评无关的书。多思考,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实情事件进行思考,例如除了一个案子,你要学会从被害人与嫌疑犯双方的地位去看问题去思考。还有一个,开始写作前,要多看好的时评,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否则,不要写时评,写再多,都会被淹没。

江少川:

作为《世界华人周刊》总编辑,请你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刊物的发展历程、办刊宗旨及其刊物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的影响。

杨恒均:《世界华人周刊》2007年创刊于美国芝加哥,发行一度遍及美国、加拿大10多个城市,并已实现每周电子周刊全球同步发行。本刊办刊宗旨是聚焦全球华人,弘扬中华,让世界了解中国,助中国走向世界。除每期刊登大量专栏作家的原创稿件外,本刊还精选了海外中文网站的精彩文章,这是很多不会翻墙的中国读者最喜闻乐见的,也可以称为近年来广大海归人士的精神家园。目前,《世界华人周刊》出版有美洲版、港澳版、豪华版,以及电子周刊、微信日报。目前纸媒主要发行加拿大温哥华和美国西雅图,并免费赠阅中国内地各地各级商会、移民留学服务公司、高档写字楼。2009年,我接受该社创办人张辉先生邀请,担任总编辑职务。我们的政治理念、兴趣爱好都很一致,合作情况一直良好。

江少川:

作为《世界华人周刊》总编辑,你同时担当着报纸“主笔”的角色,你为周刊写时评、杂感与评论,实际上比专栏作家的担子、责任更重,你觉得是这样的吗?

杨恒均:

目前海外中文报刊日子非常艰难,广告上不来,经费没着落,观点难把握,事无巨细都要操心。而对于我来说,写小说与写时评是两个不同的思维,很难同时进行,但写过小说对创作时评、办杂志是很有用处的,中国历史上写时评的名家,几乎都是同时写小说的。现在这个情况有些不同了,分得很清楚。

江少川:

2010年12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你在大陆的第一部博文集《家国天下》,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先生在《家国天下》序言里说:在政治文章领域,杨恒均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你的博文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如《中国再也不需要小说了》、《把香港的制度引进到上海》等博文,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请你就博文集《家国天下》的写作谈谈写这类博文的感受与体会?

杨恒均:

鄢老师是在夸我,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当今中国政论作者与时评作者,几乎都没有我那种经历:在政治领域滚打爬摸了那么多年,“陷入”那么深,这让我成为“政治领域”的某种“第一”,当然不是说写得第一好,而是肯定有些东西是“第一”的,例如,我了解的政治,恐怕就不是一般的时评作者可以理解的。但从本质上讲,我又是特别草根的,这使得我尤其关注草根阶层,关心社会底层。

江少川:

2011年7月,南方出版社出版了你第二本文集《黑眼睛看世界》。该书收集了你从2008—2011年所写的40多篇精彩时评、杂文。《黑眼睛看世界》与《家国天下》有何不一样?

杨恒均:

《家国天下》更多保持了文章的原色,修改很少,但到了《黑眼睛看世界》,出版社则做了很多粘贴、修剪,把网络特色去掉了一些,也把标题改成了迎合普通读者的口味。

三、网络时代还要不要读书

江少川:

你写《死亡之前,好好活着!》一文, 从悉尼中央图书馆借回20多本中文图书,又从悉尼图书馆和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借回最新的英文书籍。你谈道:中文书籍每天可以翻阅2—3本,英文原著则需要两个晚上才能读完一本。可见你所下的案头功夫之深,请你谈谈你读书的经验体会,或者说在当今信息传播越来越发达的年代,应该怎样读书?

现在许多年轻人迷恋于网上或手机浏览,却忽略了读书,甚至不读书或很少读书,包括阅读中外文学经典,请你就这种社会现象发表看法?

杨恒均:

(关于阅读,尤其是网络时代还要不要阅读,我把一篇发言贴出来。)

网络改变了大家的阅读习惯,或者对于一些人甚至可以这样说,网络平台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阅读。对于那些放下传统书本,开始抱起电脑(和手机)阅读的人,我要恭喜他们了。相对于大陆能够买到的实体书,互联网上可以下载的书倒是应有尽有,能够坚持并善于利用网络上的阅读资源,事半功倍、善莫大焉。

但我要针对的是另外一部分网友,他们放下实体书(或者他们从来没有拿起过实体书),上网了,但他们却并不是阅读,或者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阅读有所不同。他们上上论坛、去去博客,再去微博浏览一下,发发帖子,结果每天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在上网接触网友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有相当大一批网民是属于这类“阅读者”的,他们被无奇不有的网络吸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信息与知识的海洋,从而认为以前的传统阅读过时了,跟不上时代了。

我认为,这真是大大的失误,甚至可以说是网络的副作用。以往我们国家喜欢阅读的人本来就很少,现在有了网络,部分喜欢阅读的人就上网了。我并不是要把上网与阅读对立起来,对于想阅读新闻,了解各类信息与新型知识的人,没有什么能够取代网络。然而,对于吸收知识的青年人来说,上网也绝对不能取代阅读——我指的是阅读书本,不是指上网那种漫无目的浏览式的阅读。

这些年,随着网络“什么都有”,越来越发展,我也逐渐感觉到,我接触的年轻网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洋葱型的人物,外面挺饱满,味道也不错,里面却是空的。他们对天南地北发生的事好像无所不知,观点也新颖刺激,可是稍微交谈一下就发现,他们里面是空空如也的,根本没有东西可以支撑他们从网络上刚刚找到的观点。这种年轻人最大的特点自然是浮躁,自以为懂得百度搜索几个词条,在网络上也玩得转,就可以走遍天下了。

对于那些“无所不知”到无药可救的,我一般都会违心地赞叹他们两句,然后再也不愿意和他们联系,因为我知道,他们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是碰上钉子,也会无所成就。而可悲的是,他们一定会碰上钉子,或者撞墙后才会醒悟过来,任何人的话,他们都不会听的。但对于那些不自觉地被网络忽悠了的,还“有药可救”的,我总是耐心地询问他们过去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甚至一年之内,看过什么书。我想,稍微聪明点的读者,听到我问这些问题,就知道我想说什么了。有些网民突然发现,他们过去几个月没有系统阅读过一本书,倒是每天上网,跟帖,发信息。

我当然不是反对上网、跟帖与发信息,那样我就太虚伪了。因为我就一直在网络上写文章,不上网跟帖发信息,我哪里有读者啊。而我虽然写了几百万字,但到今天只出版了3本书。你看,我鼓励读者阅读,并不是要推销我并没有出版的书。我是从自己的经历,给年轻的朋友一些忠告。

我以最近兴起的微博为例。我很喜欢微博,常常在那里找到灵感,也把自己的一些灵感发上去。可是,我发现玩微博是一个很浪费时间的事,而且,不知道青年朋友注意到没有,微博上从内容到形式,真正原创的少之又少。新闻记者在这里找线索,或者社会活动家在这里鼓噪活动,大家传递信息,包括交友,都是很不错的,但对于正处于吸收知识与思想的青年网友,整天在这里混,会把自己弄傻的。

大家也应该注意到,十几年的互联网的发展也有一个加快步伐的过程:从一开始大家上网阅读新闻与篇幅较长的网络小说、网络文章,再到博客、论坛发文,发展到现在只能用三言两语表达观点的微博,内容越来越短,正好反映了大家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与追求的急切心情,有其必然规律,无可非议。可是,正是这种变化,越来越不适合年轻人系统追求知识,形成根基扎实的思想。

我自己认为,凡是想要追求更多知识,想不停提高自己的网友,一定要节制自己上网的时间,抽一部分时间系统阅读,抱起实体书也好,网络下载也行,千万不要每天毫无目的地上网“浏览、浏览”。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每天几乎花三四个小时在网络上,东看看、西瞧瞧,挺有意思的,可是,看完之后呢,心里其实是空空荡荡的。

江少川:

对未来的写作你有什么计划与想法吗?最近有新作问世吗?网友、读者很期待。

杨恒均:

最近出版了《伴你走过人间路》,虽然作品前半部分是2007年之前完成的,但这是一部思考生死、亲情与人生的书,是一本我不再评论外部世界,而是向自己内心挖掘的书。今后我还会写一些时评,但会减少量的,总感觉很多东西我都写过了,但传播得还不够广泛,我希望接下来能够有精力与金钱推广一下自己的想法与理念,我认为是好的,对中国未来有好处。

江少川:

读到你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伴你走过人间路》,我不只是感动,很多的思索可以说是引起震撼,全书不光写得贴近人生、人情,而且深含哲理,你是以怎样的心态写这类纪实作品的?

杨恒均:

这部书里的上编《伴你走过人间路》是我唯一的纪实长篇,不是纪实“文学”,因为里面几乎没有一个情结是虚构的,都是真实的描写,包括感情,都是不加掩饰的。那是我得知母亲得了白血病后无法接受,最后决定用写作来帮我解脱,这十几万字就是我赤裸裸的真实的经历与感情,以致我写完后,无法再去读一遍,因为我会忍不住伤心。也正因为这样,里面一些语句恐怕不是那么精细,但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包括我的彷徨与无奈。如果有人想了解真实的我,估计没有比这个文字更好的。其他的所有文字,包括写自己的,都是文学作品,都做了加工与润色。谢谢!

江少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时评间谍博客
间谍酷知识
头脑大爆炸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育儿博客
博客相册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博客相册
漫画·时评
间谍混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