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问路在何方

2014-11-12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专业

2013年曾经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2014年全国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找饭碗。 经过了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格外关注。跟2013年的699万相比,虽然增量不大,但总量很大,这意味着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来自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而我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劳动者大约1500万人,727万人差不多占到一半了。由此可见,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在哪

广州南方人才市场近期的一次调查发现,英语、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专业连续3年蝉联全国本科生失业人数最多专业前10位。

作为一家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公司,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就业前景最被看好的本科专业为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本科专业为动画、法学、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英语、美术学等。

“就业难”让一些大学毕业生很无奈,也很失落。有的学生极为诚恳地说:“其实我的要求并不高,月薪2000元我都可以接受,但希望找一份自己感兴趣、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有的学生说:“已经找了好几个月了,招聘会上投的简历有40多份,网投的则不计其数了,可网投的全部石沉大海,会场投的也只得到过两次面试机会,可还是没有成功。”实际上,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陷入“用工荒”。真是冰火两重天啊。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满腔热情去找工作,遇到的却是冰冷的现实,只有感叹“就业难”的份;一方面,用人单位诚心诚意去聘员工,遇到的也是冰冷的现实,只能在“招工难”中叹息。如何两者能够调剂一下该多好啊,大学毕业生就不再“就业难”,用人单位也不再“招工难”。但是,两者之间似乎不可调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所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大学生则是“文凭性”人才,即使大学生想应聘,用人单位也未必肯用。对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来说,也往往被某些观念所左右,想法极为“刚性”,决不肯屈服,颇有些“硬骨头”精神。毕业于江西省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小何说:“要想找一份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太难了,去企业一线当一名技术工,不但我自己拉不下面子,家里人也不会同意。”

网友“闲散一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结构性矛盾。这就好比服装市场出现如此情景——到了冬天,顾客要买冬装,而商店只卖夏装,其结果自然是商店卖不出服装,顾客买不到服装。但是,商人不会这么傻,不思变通,绝对不会出现冬天卖夏装的“逆向”行为,一定是夏季卖夏装、冬季卖冬装的“顺向”行为,而且是提前准备应季货物,在顺应社会需求中实现自己赚钱的目的。如果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稍为灵活一点,尽量去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不是让市场适应自己,情况就会好得多。有的死守所学专业,就是不应聘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收入更高的岗位,颇有点活人被尿憋死的意思。其实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完成用人单位的工作任务。有的死守空洞概念,压根儿看不起技术工,似乎失业在家、由父母养着自己,社会地位就高了,而去当技术工、自己养父母,反而社会地位低了。有的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不问自己能不能给用人单位创造价值,只是一味地要求企业给自己升职空间,甚至自己还没有干活就提前进行索取。哪个单位会肯聘用、敢聘用如此之人?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结构造成的。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标准件”;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关联性很小,导致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就业的及时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其中还有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时代不接轨、与社会不接轨等原因。专业是死的,人是活的,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可以找到与能力匹配的岗位,关键是要有相应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难就难在这里。

大学毕业生就是高校的产品,产品卖不出去,作为生产厂家的高校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要么赚不到钱,要么自身倒闭,可是我国的高校全然不是这样,可以不对产品负任何责任。即使其培养出来的人没有一个人就业,高校照样有政府拨款,照样招收学生,照样颁发文凭,工作人员照样晋升职务、照样拿着高薪。既然不用负任何责任,自然也就无人关心产品的质量与销路,高校根本不用关心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需要不需要,也根本不去关心大学生能不能找到工作。如果不对中国的高校进行彻底改革,如果不打破高校的既得利益,如果不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评测机制,中国的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就业难”也就会成为一个永远的问题。

如何打碎大学毕业生就业“拼图”

前些时有媒体刊文指出,高校就业率拼数字拼出虚假繁荣,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拼爹”制造新的不公,工作好坏全凭拼运气破坏了教育本质。面对2014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们期待打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拼图”。

尽管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然而各地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却依然很高,多数都在80%以上。

不少学生反映,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存在一定“水分”。只要弄到一张盖好章的就业证明,就算落实了就业。更有甚者,一些高校以扣发毕业证相要挟,逼迫学生就业造假。那些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学生为了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就会想方设法去弄一张虚假的“就业证明”,有的通过父母所在单位出具假证明,有的干脆找一些个体小店出具证明。这样一来,高校所要的就业率上去了,但很多毕业生的工作却依然没有着落,“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因“拼数字”拼出来的虚假繁荣令人很受伤。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专家朝克说,有的高校因为生存需要,诱导学生就业造假,而教育主管部门出于政绩考虑,往往也不会主动严查就业率造假。国外高校是在学生就业一年后再进行就业率统计,统计口径非常严格,由人力资源部门或第三方评价机构操刀。只有就业统计回归到以就业质量为标准,才会倒逼学校调整专业和招生制度。

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说,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实际脱节,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拼爹”的现象随处可见。另一项“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出身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家住江西省永新县农村的小甘本科毕业已经一年多,但至今尚未找到固定的工作,平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他很想通过公务员招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一边打工一边备考,但他对自己的前景并不乐观。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甚至在城里连个亲戚都没有,即使自己笔试能入围,在接下来的面试中也可能被淘汰。小甘说,自己的大学同学中,家里路子广、经济条件好的,都通过父母的关系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一位大二学生在微信上说:“如果拼搏不如‘拼爹,注定会损伤我们追寻梦想的信念。”

这些年来,“拼爹”就业被曝光的例子虽然不少,但相对于整个高校毕业生群体仍然微乎其微。即便如此,其影响仍然不容小觑。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说,我们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呵护好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起点的公平。希望“唯才是用”的新风能够吹起来,让个人奋斗成就梦想成为年轻人的信仰。

上个名牌大学,学个热门专业,目的是为了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社会公认的成功。但是,由于没有求职的统一标准,实现读书带来的“有用”,基本靠运气。去年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小王说,自己在公司上了十多天的班就辞职了,因为上不了手,而他的同学则大多数进了薪水很高的单位。在小王看来,自己同学能进这样的单位是因为运气好。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李一飞说,入口不正确,当然会导致出口难, “就业难”的症结要回归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探讨,只有教育回归本质,才会实现就业从容。教育本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实却都在拼分数,什么对考试有用就学什么,什么专业成本低就开设什么专业,至于学生毕业后能不能就业,全凭学生们去拼运气了。希望初等教育阶段学生可以学到常识,大学能够学到受益终生的技能,这些能力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个人更好地成就自我。”

路在脚下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 去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他勉励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前些时,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就业难”是一个让大学毕业生朋友感到沉重的话题,也是广大毕业生们走出校园并开始规划人生不得不迈出去的一个坎。在就业大环境无法出现根本性改变的背景下,最重要的是大学毕业生朋友们要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对自己的学识、兴趣、个性以及家庭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作一个综合权衡,然后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个初步的规划,选好自己的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态。第一,不要抱怨和埋怨,更不要灰心,要冷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怨天尤人、悲叹时运不济,那只会于事无补,徒增烦恼而已。第二,要相信自己,勇于尝试,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

其次,要有一个恰当的定位。要联系就业的社会大环境,详细地分析自己的专业、个性、优势、特长以及家庭情况等等,作一个职业规划,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朝哪方面发展。比如选择自主创业如开店、经商,就要考虑自己有无这方面的技术特长、承担风险的能力,同时还应对市场前景如何、资金如何筹集、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合伙人以及合适的场所等问题有一个充分考虑。

另外,要勇于突破一些观念障碍。其实,包括农村、社区以及第三产业在内的许多领域急需大量人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一些大学毕业生非大城市不去,非白领岗位不就。其实,大学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首要的考虑是生计、自立和自我实现,而不应是面子问题和职业的贵贱问题。高不成低不就,成为“啃老族”,又哪来的“面子”?总之,调整心态,不自己给自己戴上枷锁,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其实,就业难与不难,向来都不是绝对的。一边是大量毕业生集中在大中城市,争抢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一边是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对人才望眼欲穿。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为表征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客观存在。一味强调“最难”、“更难”,只会给求职者带来焦虑感和挫败感,甚至误导部分就业群体的求职心态,造成“饥不择食”式盲目求职,于求职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有害无益。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难以有效适应市场需求,一直为舆论所诟病。我们的高等教育如何向就业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也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要改善已近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化解就业难题,尚需整个社会群策群力。

做好就业工作,高校要加快根据市场需要改革教学模式,适时更新课程设置,政府部门也要努力终结性别、户籍等各类就业歧视,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作为即将迈向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是对就业形势要有一个理性认识。无论何时何地,找到一个完全适合自己专长的工作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求职前,尽可能地为自己制定出明确的职业规划,明确自身需求,多了解相应的招聘信息,这样就会提高求职成功率。

无论“最难”,还是“更难”,都带有某种误导成分,求职者切莫过分当真,只要苦练内功,何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至善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