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网制敌——志愿军古直木里反坦克战斗

2014-11-11窦超

轻兵器 2014年21期
关键词:后坐力火箭筒反坦克

窦超

艰苦作战而制胜

古直木里反坦克战斗是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91团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战斗的一部分。

1951年11月初,志愿军12军31师接替了在抗击敌“秋季攻势”后亟待休整的志愿军68军203师位于中线金城地区的防御任务。接防后,该师所属的91团防御正面宽为6km,该团前沿阵地就包括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91团接防之初,并未派部队控制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直到翌年4月25日才以3连2个排进占据该高地。志愿军进入该高地后立即投入构筑工事作业中。到6月中旬,初步完成了各种野战防御工事,包括掩蔽部和通往主阵地的交通壕,但坑道尚未全部构筑完成。期间,志愿军防守部队曾利用简陋的野战防御工事抗击了南朝鲜军第6师的多次攻击,歼敌260余人,巩固了阵地。后该阵地由91团2连接防。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为丘陵地带,正面宽纵深浅,左右均为平坦开阔地带,背靠公路和铁路,其劣势是便于敌军坦克隐蔽接近对我实施迂回和分割包围。

1952年6月12日1时30分,南朝鲜军第6师百余门火炮向我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进行猛烈轰击。3时,该敌4个连在5辆坦克掩护下发起猛攻。我志愿军防守部队91团2连1排、3排连续击退敌十几次冲击,至下午14时因弹药消耗将尽和人员伤亡很大而分别退守坑道。南朝鲜军控制了我方部分表面阵地,随后又增援2个连,试图牢固控制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当天夜间,我军以3连和6连各2个排进行反击,但因准备不足和未能与坚守坑道部队取得联系,仅夺回了部分阵地。13日,南朝鲜军第6师第7团再次发起攻击,战至15时得以利用我防守部队伤亡较大的机会突入我阵地。但其立足未稳尚处于混乱之际,即遭到我6连2班班长率仅有的3人(卫生员、担架员和战士各1人)进行的反冲击,随即被逐出阵地。与此同时,支援步兵攻击的敌坦克24辆向我阵地侧后迂回,企图割裂我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与主阵地之间的联系,对我阵地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敌坦克进至古直木里东南500m时进入我反坦克阵地之内,立即遭到我反坦克武器的密集射击,被击毁炸毁5辆,击伤2辆,攻击归于失败(古直木里反坦克战斗即指此次战斗)。战至17时,南朝鲜军当天的整个攻势全部被击溃。14日白天,南朝鲜军没有再发动进攻。当夜,我军再次组织6连2个排发起反击,但因准备不够充分而未达到目的。此后3天,双方处于对峙状态,南朝鲜军则加紧使用各种手段攻击我坚守坑道部队,企图巩固其占领的部分表面阵地。18日夜,我91团3连在43门火炮和3辆坦克掩护下,向敌军占领的我原2连8班阵地和附近的表面阵地发起反击,经38分钟激战将守敌1个连大部歼灭,恢复了全部阵地。南朝鲜军仍不甘失败,于19日2时再以1个营兵力向我发动进攻。这一天的激战长达14个小时,我军先后击退敌2个营的43次冲击,最终守住了阵地。

与此同时,原坚守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的2连1班、7班共14人,于12日13时仓促退守该高地1号坑道后,因事前未与主阵地定好转入坑道时的联络信号,致使我方于12日和14日夜间两次反击均未能与主阵地取得联系。此时,我方认为该地防守部队已经全部牺牲。实际上,退守坑道的部队却顽强地在无水缺粮的情况下,继续坚守阵地。到了第4天,防守部队因缺水难以支撑下去,于当晚派1名战士出坑道取水成功,更进一步坚定了继续守下去的决心。在此期间,我防守部队不仅粉碎了敌军攻入和破坏我坑道的企图,而且主动出击23次,顽强坚守了6天。到17日,我方坑道内饮水用完,熟食也已用尽,弹药所剩无几,遂派5名战士(其中包括2名轻伤员和1名重伤员)突围,返回主阵地与主力取得了联系。18日夜,我方2连派出1个班携带熟食和饮水潜入1号坑道,准备配合主力进行反击。21日19时,我军发动反击,防守坑道部队率先出击,炸毁敌残存火力点,与反击部队5连配合,仅用10分钟即全歼守敌恢复了阵地。随后又击退敌1个连的7次冲击,巩固了全部表面阵地。至此,我军持续达10天之久的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防御战斗胜利结束。

此次战斗中,支援南朝鲜军第6师进攻的是美军第40师第140坦克营C连及营部的2辆坦克,共24辆。其装备的坦克为当时美军在朝鲜的最新型坦克——M46“巴顿”中型坦克。该坦克是在M26“潘兴”重型坦克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其虽然战斗全质量比M26重1.5吨,但却被称为中型坦克,可能是相对于同时期发展的以对抗苏联IS-3重型坦克为目标的、重达56.7吨的M103重型坦克而言,才改称中型坦克的。该坦克共生产了1160辆(其中包括360辆M46A1坦克),都是利用M26坦克改装而成的。其惟一的参战经历即是朝鲜战争,后被M47中型坦克取代。

战斗部署与经过再现

前文已经提到,古直木里地区的地形条件比较适于敌坦克对我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进行迂回并实施分割包围。这一地区处于我91团防御阵地的中央地带,也是该团2个第一梯队营的接合部。古直木里南北地区是一条宽达200~900m的纵贯南北的谷地,长达3000余米。谷地中间有南北向公路一条,公路东侧有南北向沙河一条。沿着这条谷地进入我纵深后,西侧的庆坡岘和东面的官岱里均有宽大的横向谷地,便于敌坦克向我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和西侧3营主阵地侧后迂回。敌我接触的中间地带为宽达1000m的平坦地形,虽然中间隔着金城川,但河底均为砂石,平时水深仅为30~80cm,坦克可以轻易通过,而且敌后方城后里与我方古直木里地区系一条山谷,非常有利于敌坦克由这里向我接近。

根据以上地形条件,我军判断古直木里地区将是敌坦克向我进行集中攻击的重点地区,因此我军也将对坦克防御的重点置于此地。当时,我91团共装备有57mm无后坐力炮10门、火箭筒20具(其中90mm火箭筒18具、60mm火箭筒2具)。全团防御正面宽度为6km,平均每公里正面只有5个反坦克武器单位,这样的火力密度是无法对敌军坦克集群攻击进行有效抗击的。因此,我军决定将现有反坦克武器大部集中于受敌坦克威胁很大的古直木里地区。为此,我军确定古直木里以南1km至庆坡里以北500m地区为团反坦克地域,指挥员为团57mm无后坐力炮连连长。反坦克分队具体编成为:团无后坐力炮连的2个排并配属1营和2营的57mm无后坐力炮排,共装备57mm无后坐力炮8门,以及从2连、3连、4连、6连和8连抽调的90mm火箭筒班,装备90mm火箭筒10具。反坦克分队共有人员143人,除了反坦克武器外还装备2挺轻机枪、14支冲锋枪和2支步枪。

根据我方地形条件和反坦克武器数量,我方决定构筑网状反坦克地域。当时,我方提出的总的作战原则是:构筑“网状阵地”,三线配置兵力,打近不打远,打侧不打正,依托阵地发扬独立作战精神,与敌坦克“打游击”,用侧射、斜射火力结合爆破筒、炸药包等手段歼灭敌坦克。我反坦克分队指挥员还根据团首长的命令,决心按敌坦克数量的多少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案:如敌坦克在10辆以下就将其诱至反坦克地域内全部歼灭;如敌坦克在10辆以上20辆以下,即将敌诱入反坦克地域内歼灭;如敌坦克在20辆以上,则以全部力量坚决阻止敌坦克突破或贯穿我反坦克地域。为此,反坦克分队指挥员决定分三线将部队纵深配置在古直木里南北谷地内:古直木里以南公路交叉口附近为第一线阵地,由2连、8连火箭筒班(各连火箭筒班均装备火箭筒2具)和团无后坐力炮连1排(装备无后坐力炮2门,并配属轻机枪1挺)防守;古直木里地区为第二线阵地,由团无后坐力炮连2排(无后坐力炮2门)和1营、2营无后坐力炮排(2个排共有无后坐力炮4门)守备;庆坡里以西地区为第三线阵地,守备兵力为3、4、6连火箭筒班。第一线阵地和第二线阵地均构筑有完善的网状反坦克阵地。此外,反坦克分队指挥员还从团属无后坐力炮连的2个排抽调8人组成反坦克歼击班,携带4支冲锋枪、2支步枪和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炸药等作为反坦克分队的预备队;其他各无后坐力炮排、火箭筒班也各组成1个反坦克歼击组,各组携带2支冲锋枪和爆破器材准备对坦克实施近战。反坦克歼击班(组)的任务是以爆破手段攻击敌坦克,并与敌伴随坦克的步兵、工兵和跳车逃跑的坦克乘员作战。

在反坦克地域内,我军还完成了反坦克壕、反坦克陷阱和雷场的构筑和布置,构成了完整的反坦克阵地体系。为了支援和保障反坦克地域内的战斗,师属山炮2门分别配置在古乃洞、432高地南侧,并以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配置在第一线阵地上,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各1挺配置在第二线阵地上,主要任务是切断敌步兵和坦克的联系。师炮兵群在城后里东北附近设有移动拦阻射击地线,用于对向我反坦克地域接近的敌坦克进行拦阻射击。

至此,我方完成了古直木里地区反坦克战斗的作战准备工作。

6月13日,南朝鲜军向我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发动进攻,至中午时分毫无进展。14时50分,南朝鲜军又投入2个步兵连在美军第140坦克营的支援下向我发动攻击。该敌共拥有24辆坦克,2个步兵连中的1个搭乘坦克前进,另1个连则徒步跟进,呈一路纵队沿谷地向我古直木里地区前进,企图从侧后迂回包围我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并以抵近射击破坏我古直木里两侧高地的工事和杀伤我有生力量,破坏我反冲击准备。当敌坦克和步兵进至城后里东北侧时,我师炮兵群正以大部分火力支援91团1营作战,未能按计划以全部火力实施移动拦阻射击,只是以部分火炮对其进行轰击。遭到轰击后,敌步兵遂脱离坦克兵展开战斗队形,向官岱里以西无名高地移动,敌坦克则加速前进企图继续向我侧后迂回。美军坦克群进至城后里东北我第一道反坦克雷区内时,其先头坦克触雷被炸毁。其余坦克见状,立即改为在水很浅的沙河内继续推进。此时,呈一路纵队前进的美军坦克的间隔30~50m。

团指挥所发现这一情况后,根据战前预案命令反坦克分队坚决阻止该敌向我阵地侧后迂回。已经进入阵地的反坦克分队严阵以待,准备与美军坦克群展开近距离交锋。15时45分,3辆美军坦克越过我第一道反坦克壕,向我第一线阵地接近。位于该阵地内的我2连火箭筒班迅速进入发射位置,同时反坦克分队指挥员命令团无后坐力炮连的2个排也向前运动,协同2连火箭筒班作战。此外,2营无后坐力炮排也进入网状反坦克阵地,以更有力地打击敌人。这时,敌第一辆坦克已经越过我发射阵地,2连火箭筒班随即以第1火箭筒组尾随其进行抵近射击。第2火箭筒组在距敌第二辆坦克约30m时向其侧面射击,当即命中其炮塔与履带之间而起火燃烧。接着,该火箭筒组又向敌第三辆坦克射击,并将其击伤(这辆坦克受伤较轻,后被我缴获开回我方阵地)。已经越过我发射阵地的第一辆坦克发现后,立即调转车身准备向2连第2火箭筒组射击。此时,我向前运动的无后坐力炮连2个排和尾随敌第一辆坦克的2连火箭筒班第1组正好赶到,立即对敌第一辆坦克进行前后夹击,将其击伤迫使其停滞。该坦克无法行动后,5名乘员弃车逃跑,当即遭到我反坦克歼击班的追击,其中2人被我击毙,其余3人被俘。反坦克歼击班还对被击伤的敌坦克进行爆破,将其彻底击毁。无后坐力炮连1排依托网状阵地继续向前推进,距离第4辆敌坦克约200m时,协同2连火箭筒班对其实施射击,将其击伤。该坦克乘员跳车逃走,又被我击毙2人,俘虏1人(这名俘虏是美军第140坦克营C连副连长)。endprint

见到前面4辆坦克连遭厄运,剩下的美军坦克不敢再大举前进,其大部停在290高地以东沙河以西地区,对我古直木里两侧高地进行炮击。其中5辆坦克沿沙河继续缓慢前进,企图将被我击伤的坦克拖回去(美军这种不放弃被击伤战友的行为还是很英勇的)。这时,我向前推进的无后坐力炮连1排和2排1个班与2连火箭筒班合兵一处,待敌坦克接近后突然开火,又击伤2辆。剩余的3辆美军坦克立即掉头回撤。17时,美军坦克在释放大量烟雾后撤退。同时,向我正面阵地攻击的南朝鲜军也全部被我击退,战斗胜利结束。

此战我军共击毁美军坦克5辆,击伤2辆(其中受伤较轻的1辆被我军缴获后开走),毙伤敌坦克乘员6人,俘虏4人。我军仅轻伤战士2人。

宝贵的经验教训

古直木里反坦克战斗是一场以很小的代价取得对美军最新型坦克作战重大胜利的战例,也是我军依托网状反坦克阵地攻打坦克的范例。

完善的反坦克阵地构筑给我军作战提供了很好的依托,这是取得此次战斗胜利的重要保证

我军在古直木里地区的反坦克地域是一个由反坦克障碍物、反坦克雷场、网状反坦克阵地和众多交通壕、射击掩体构成的完整的反坦克阵地体系。我军在古直木里南北地区挖掘了3道反坦克壕,并挖掘了约80个反坦克陷阱。这些障碍物能够明显迟滞敌军坦克的冲击速度,使其一鼓作气贯穿我整个反坦克地域的企图无法实现。在城后里东北和290高地以东附近地区,我军埋设了3个反坦克雷场,并在古直木里以南和庆坡里附近地区预先挖了一些雷坑。战斗一开始,美军的先头坦克就被我反坦克地雷炸毁,说明我雷场的设置位置是正确的。预先挖掘的雷坑主要用于在敌坦克接近时快速进行布雷,迅速构成新的雷场。此次战斗敌坦克在我第一线阵地就被阻止,因此预设的雷坑并没能发挥作用。我军在第一线阵地即将美军进攻击退,也充分说明了我反坦克阵地体系的有效性。

古直木里地区我军反坦克地域的最大特点是构筑了网状反坦克阵地。此次构筑的网状反坦克阵地大体呈圆形,直径约为200m,正好位于古直木里附近两侧山脚之间,将整个山谷卡断。在网状反坦克阵地内,交通壕和堑壕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每条堑壕隔5~6m拐一个小弯,40~50m拐一个大弯。每个大弯处修筑1个射击掩体和1个弹药室,弹药室内存放火箭筒弹2枚或无后坐力炮弹4枚。这些射击掩体的数量,保证了我方每具(门)反坦克武器都有3个以上的射击掩体。沿交通壕每隔70~80m还有1个避弹所。这样一来,我军反坦克武器可以利用网状的交通壕和堑壕进行隐蔽机动,弹药室则能够提供弹药补给,克服了人力携带弹药有限的缺陷。同时,避弹所也可以为我军官兵遭敌火力射击时提供掩蔽作用。更有利的一点是,由于网状反坦克阵地内交通壕和堑壕拐了很多大弯和小弯,这样,反坦克武器就可以利用不同的位置和射击掩体构成不同的射向。各反坦克武器相互配合,集中火力,就使敌坦克无论从什么位置突入都会受到我三面火力攻击。

但我方在阵地构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虽然修筑了反坦克壕,却没有及时加以维护整修。战斗打响之前,我军的反坦克阵地构筑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但各道反坦克壕却因为土质不良而不同程度地存在垮塌问题,尤其是第一道反坦克壕最为严重。我军因人力有限,未能及时进行修补,结果造成美军坦克几乎毫无停顿地就通过了第一道反坦克壕,进而接近了我方第一线阵地。因此,各类阵地工事或障碍物不仅要按时修筑完成,其后的修补维护工作也十分重要。

集中使用有限的反坦克武器于主要方向,增大了火力密度,并与其他火力形成密切配合

1952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水平已经有了相当的改善,尤其是反坦克武器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总体来看,我方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步兵装备,威力较小,且数量仍不能完全满足反坦克作战的需要。当时,我91团共装备有57mm无后坐力炮10门、火箭筒20具,而全团防御正面宽度为6km,平均每公里正面只有5个反坦克武器单位。也就是说,每个反坦克武器单位要负责200m正面的反坦克任务,这当然难以形成合适的火力密度。但有利的一面是,我军防御地带位于山地,敌坦克受地形限制不可能到处机动,只能沿便于坦克机动的谷地行动。因此,我军只需要将大部分反坦克武器集中到谷地,就可以形成更大的火力密度。我91团将全部无后坐力炮的五分之四和全部火箭筒的一半集中使用于反坦克地域,共计18个反坦克武器单位。具体到网状反坦克阵地所在的第一线阵地,谷地宽度为200m左右,我方共有原部署于此地的4具火箭筒和2门无后坐力炮,加上位于第二线阵地在战斗打响后向前机动的团无后坐力炮连2排的2门炮,共有反坦克武器单位8个。火力密度的有效部署对取得良好战果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

在远程火力方面,师炮兵群虽然未能集中全部火力进行预先计划的拦阻射击,但是其部分火力和师属山炮2门的射击仍然起到了切断敌步兵和坦克联系的作用。南朝鲜步兵脱离美军坦克,使后者失去了步兵的直接协同,也就是说,美军的步坦协同遭到了破坏,我军反坦克武器也就不必再顾忌敌步兵的威胁,可以放手攻击美军坦克。

因我方反坦克武器均为威力较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因此发挥近战优势歼敌就成为必须的选择

此次战斗中,我方反坦克武器的型号类型与文登里地区反坦克战斗中使用的基本相同,其性能特点已在文登里战斗一文中有所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古直木里战斗中,我方反坦克武器的开火距离也很近,九〇火箭筒在距敌坦克50m以内甚至30m的距离上进行抵近射击(这么近的射击距离,当然要有完善的阵地作依托),而无后坐力炮则在200m以内开始射击。这么近距离内射击,命中率非常高。我军共发射57mm无后坐力炮弹10发,火箭筒弹9发,共计19发,命中12发,命中率高达63%,可以说以很小的弹药消耗就取得了重大战果。

反坦克雷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迫使美军坦克只能采取一路纵队开进的方式,一方面便利我军集中火力各个歼灭,另一方面使其自身的火力和机动力严重受限

我军在战前埋设了3个反坦克雷场,用于制止敌坦克沿公路快速推进。美军坦克发起攻击后,其第一辆坦克闯入我第一道反坦克雷区当即被炸毁。后面的美军坦克发现后,立即改变行进路线,沿着水很浅的沙河前进(河里难以埋雷,因此较安全)。虽然这一地区地形平坦,但美军坦克因反坦克地雷的威胁自始至终都成一路纵队推进,火力和机动力都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我军则可以利用美军战斗队形的局限性,集中火力对其实施各个击破。因此,反坦克地雷取得的直接战果虽然只是炸毁了1辆坦克,但其起到的间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火力、突击、爆破相结合的反坦克歼击班(组)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战斗中,我军除了使用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作为反坦克武器的主要火力外,还编组了配备爆破器材和步兵轻武器的反坦克歼击班(组)。这些反坦克歼击班(组)具有反坦克和反步兵双重火力,既可以与敌坦克进行近距离内战斗,也可以对敌随伴步兵进行战斗。从直接的战果来看,这些反坦克歼击班(组)并没有直接将美军坦克击毁击伤,而是将被我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击伤的敌坦克击毁,并且其在消灭弃车逃跑的美军坦克乘员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编组这样的小分队直接配合反坦克武器作战是非常必要的。

endprint

猜你喜欢

后坐力火箭筒反坦克
拉斐尔反坦克长钉导弹
反坦克火箭筒
神奇的火箭筒
炮后坐力是如何消除的
某型火炮加长反后坐装置研究
减小大口径武器后坐力的技术研究
架座武器后坐力测试技术研究❋
“反坦克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