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注法与个性阅读

2014-11-11余一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9期
关键词:阅读课作家考试

批注法是中国传统的读书学习方法。作为语文老师,与其要求高中学生去写完整的读后感和论述文,不如让学生在阅读批注中积累切实感悟。与其要求高中生去套用“高大上”的思想和理论评述读本,不如让学生在批注中触发独立思考和少年情怀。近几年来,我连续为我校高中学生开设选修课“个性阅读与创意写作”,阅读课重点推崇批注读书法。我所使用的阅读教材是一本名为《菊花的幽香》的书,它的编选者是《北京文学》杂志社,有那么几年,这本杂志开设了一个栏目叫“文本典藏”,文本皆为世界视野内文学大师的经典短篇小说,让我惊喜的是文本的批注者们,他们是国内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包括莫言余华毕飞宇孟繁华林贤治等人。这本书就是这个栏目的集大成。批注者们天马行空的思想、古今中外构架下的视野、心领神会的道白、惺惺惜惺惺的共鸣构成了本书独特的风景,成为不可多得的批注法教材。作为选修课,第一期报名的学生人数过多,第二期后我限定人数为10人,分为两个学习小组,按西方时尚的叫法称为“学习坊”,每坊为五人,每期为一学年,阅读课和写作课各半。总结这几期的批注式教学,心得颇多。

一.高考阅读题的应试模式是批注式思维的牢笼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开学前夕为什么下雪?1.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3.暗示了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4.揭露了凄惨的社会环境 5.为即将开始的悲惨故事埋下伏笔。语文教师读完后忍不住莞尔而笑,这个段子嘲笑的正是我们的考试阅读题,几乎每位语文老师都指导学生做过这类题目,勤奋熟练的学生不假思维,看到题目就能写出答案,甲乙丙丁,得分点面面俱到。我在指导学生每次做批注练习时,学生也是用考试阅读题的答题思路写批注。以批注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这篇小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读本中的课文,选择这篇小说做文本原因之一是它的先锋性,但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依然能用应试题的八股套路,在考试命题的几个关键处即起承转合处做出高考答案型批注。

例一: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十八岁出门远行》)

林子人同学批注:①“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用拟人手法写出马路坎坷不平坦,暗示人物旅途多艰。②“黄色的胡须”用肖像描写手法,展示人物年龄特征。

姚利恒同学批注:①“我像一条船”用比喻手法写出“我”的渺小。②环境描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不安的气氛,暗示了主人公坎坷的旅程。

例二: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十八岁出门远行》)

张一中同学批注:①“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②呼应开头,重复中加深了主题思想。

周纯熙同学批注:①倒叙手法,呼应了开头。②父亲用心良苦,具有讽刺意味。

不难看出,学生的批注还是遵守考试题型的答题规则,从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主题思想等方面下手,我明知这样的固守是一种僵化和教条,但我又不能摧毁学生的批注习惯。从考试出发,这种批注着眼点符合评分标准的得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诗文阅读题的得分率。

兵法上认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但从中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而言,答案必须面面俱到。如果某道题总分为6分,得分点为三,那么每点占2分,学生将其中一点答对,哪怕深切透彻完美如花,如果只讲了一点,也只得2分。更有甚者,如果学生答案另辟蹊径,创意独特,往往又有违于标准答案,则有可能根本拿不到分。高考应试虽然是各自语文老师的事,但事关学生高考终生大事,我也无心在夺分攻略上改造学生。批注应该是自由的灵动的诗性的学习,可惜在当下,注定我指导学生的“个性阅读”只能戴着镣铐舞蹈。也许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指导还将继续成为网络笑话,但是我还是相信,批注式读书在目前的困境中也能展示它的思考价值,跳比不跳好,跳舞至少能活动血脉,保护生命力。

二.高中生批注式阅读重在个性思考

所谓批注,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即时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等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具体来说,“注”是指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对文中关键处、疑惑处标示或解释;“批”,是指于文中奇妙处、动情处进行评点,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抒写主观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从高中生的个性化批注而言,“批”比“注”显得更为重要,也更有难度。批注类型一般分为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质疑式批注、感想式批注、联想式批注五种,我在选修课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质疑和联想能力。如果没有质疑的精神,没有超越的意识,阅读的意义就失去了大半。阅读不能只活在僵硬的字面里,必须用自己的唾液咀嚼消化,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让自我得到提升。而联想,一方面激活自己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碰撞中触发思考的火花,提出独立见解。

使用《菊花的幽香》一书作为教材,首先是因为批注文本皆为现当代小说经典,作家和学者的批注都是影印手迹,批注后还附有一篇批注者的访谈。从传统批注的经典性出发,我应该使用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记》做教材,但是从学生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和时代性考虑,我觉得使用现当代小说文本更直接见效,这本书的批注风格各异,见仁见智,附文访谈有利于学生摸索批注者的出发点,批注的依据和价值。我的阅读课分三个步骤,阅读文本和批注,学习坊讨论,归纳批注心得。每次阅读课以能学习一两种批注思维为足,不断总结并实践。有如下收获。

1.作家批注联想较多,往往是将批注句段引发开去,与别的经典片段比较,与别的作家写法比较,随手拈来。学者质疑批注多,理论性强,理论成为批注的利器。这说明批注能力和批注者的阅读积累成正比,读与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让学生有些气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鼓励学生,咱仓库里没成堆的粮食,但角落里总能扫出些碎米瘪壳,比如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多少还能派点用场。别的且不谈,选修课本你总可以自读一遍。实在不行,老师教的“考试法宝”也可试用,批注比不动笔好。endprint

2.作家的批注常常设身处地,假设批注者是作者,会有什么样的方式去写,常常会扯出一个话题,讲到自己写这类人物用这种方法的得失,感慨系之。有的作家自比小说中人物,揣摩人物心理,褒贬作者成败。这就提醒我们的学生,批注者可以自比作者,也可贴着人物角色揣摩情境,体会作者用心,批注中就融入了自己的得失观点。

3.从作家和学者的批注来看,许多观点尖锐甚至偏激,甚至口出狂言将大师作品的某些局部贬得一无是处。粗一看,狂妄自大,细看批注却自成一说。有的作家与文本作者的文学地位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大师的批判,勇敢精神可嘉,值得我们学习。批注语言尖锐而泼辣,往往与批注者一贯的独立思考和文风一致,可作仿效。

4.批注是从批注者的感觉出发,依托文本,有感而发,“感”无价值高低,甚至没有对错。因为批注的主体是批注者,以人为本,学生不必受条条框框限制,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哪怕稚嫩,只要是自己的声音,源自心声,就是提高和促进。

每期阅读课结束,学生都能在批注阅读中有所提高,仍以批注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作业为例。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十八岁出门远行》)

①汽车似乎是“我”用来自我保护的壳,被现实击碎了。我认为,它就是人物寻找的“旅馆”,其实不存在,就像我们读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没有驿站。(朱煜冬)

②与《活着》相比,这个短篇有种幻想色彩和模糊性,但这段语言不惊不乍,无怨无怒,甚至消解了爆发点,还是余氏语言风格。(朱煜冬)

③“遍体鳞伤”饱含了人物对现实社会的绝望和无奈,理想破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难以躲避。(吴沁怡)

④人与车成了同命相怜的难兄难弟,“抚摸”写出了对温暖的渴望,让我想起某次考试失手后躲在厕所的痛哭,要么抗争,要么麻木,人物选择了后者,我的心同悲凉。(周纯熙)

学生的批注与作家学者的批注当然距离甚远,但是我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读书批注的习惯,至少对重要作品能用批注法,书常读常新,批注也应该常批常深刻。学生借我的藏书读,我常常犹豫,我读书甚多涂抹,且多私见,自我安慰这是给书籍做的“个性标志”,一旦借出则反复叮嘱批判阅读批注。电子书时代来临,我曾尝试电子批注,并向学生推荐。方式变革是形式上的与时俱进,最关键的还是期待学生批注阅读能有真知灼见,能个性凸现,读书才有思考和促进。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个性阅读与创意写作”研究中期成果)

余一鸣,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责任编校:晓 苏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课作家考试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初中英语文学小组合作阅读课例探究
人教版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必修三?Unit 4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我和我的“作家梦”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