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对策建议

2014-11-11刘晓旭

黑龙江史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玉米生产农业

刘晓旭

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玉米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已全国领先。玉米的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增加玉米的产量,必须保证玉米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在播种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要通过加大要素投入量等方式来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下面根据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玉米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保持玉米播种面积

玉米种植面积是玉米产量的保障,因此,保持乃至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必要条件。随着土地沙漠化的扩大,耕地面积在逐渐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住玉米的播种面积,使玉米的总产量不受影响,就得让耕地面积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要加强森林的保护,适当地扩大森林在沙漠中的面积,防止耕地不会流失,要继续搞好退耕还林、还草等建设工程,加大防护林体系和防治沙漠化、盐碱化等治理工作,遏制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要切实处理好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的土地和废弃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的空间,从严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实现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征收耕地的占补平衡,杜绝各类建设对耕地的肆意侵蚀,并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稳定玉米播种面积。

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实化土地流转政策,在遵循自愿、依法和有偿原则的前提下,促进耕地合理流转和适当集中,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合作经营可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大农机和小地块的矛盾,解决无法统一作物品种、统一施肥标准和统一实施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及大型农业机械空运转多、成本高、闲置时间长等问题,充分发挥土地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给玉米生产机械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提升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对现有耕地的深度开发,通过先进的农业科技和耕作制度来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相对增加播种面积。

二、学习科学施肥方法

化肥是玉米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科学的化肥投入对玉米稳定增产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化肥的有效施用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提高作物的单产,对增加玉米产量有较大的效果。但是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对玉米增产造成负面影响。根据边际报酬递减定律,应该从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水肥耦合等角度考虑,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施用多成分、多功能、高效、高浓度、无污染的化肥,在化肥的使用上走有机、生物、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不同的地质以及不同的玉米生产阶段所需要的肥料是不同的,应该实行测土配方分阶段施肥。为使不同地区、不同田块的施肥方法更加科学,必须采集耕层土样,测定土壤养分,根据化验结果、结合田间试验结果和玉米需肥规律,确定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施用方法,保证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配合使用,达到平衡施肥。同时为保证全生育期玉米生长需要,应做到基肥或种肥与拔节期深追氮肥相结合,尤其是湿润半湿润地区一定要避免使用长效复合元素化肥作基肥一次施入的施肥方法。玉米专用缓释复合肥的使用中要根据玉米不同时期对专用肥中营养比率和数量要求与单质化肥配合使用,并根据土壤肥力施用不同的专用底肥。

科学有效的施用化肥能够提高土地养分,促进玉米生长,但从根本上培养土地肥力是更治本的方法。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还田后土壤生物激增数量、活性强度提高,提高有机质含量,利于抗旱保墒。秸秆还田还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存降水、提高地温、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优化环境、防治污染等诸多优点。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利用,有利于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的发展。同时,深松整地培肥地力是玉米持续增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可以建立土壤水库,提高耕地的抗旱、抗涝能力。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收的重要支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将势必会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瓶颈”之一。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水资源紧缺或洪涝灾害的影响,抵御自然灾害的一个最大制约因素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导致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减弱,土壤得不到保护,肥力得不到持续,严重制约着玉米的生产。要保证玉米生产中的有效灌溉面积以及排涝能力,就应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适当的增加水利站的数量,使玉米在生长期间能得到充分的水供应,特别是有些水库的水资源要合理地利用,倡导节约用水,注重水利工程项目的落实,要让水利工程建在玉米种植比较密集的地区,对原有的中小型水利站进行维护,保证正常使用,达到玉米的有效灌溉面积,而且还要改善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增加人员在农忙季节对水利设备的看管,增加设备的利用率。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切实抓好节水改造、节水灌溉以及田间工程配套。要围绕保障防洪安全、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着力搞好中小河流治理。建立一批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促进玉米增产。

在加强黑龙江省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电力建设以及道路建设。加强电力建设,及时调整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农业用电设备,奠定玉米生产中的能源基础;加强道路建设,为玉米生产运输提供保障。

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要解决投入问题。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过去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做法,引入各种投资主体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进行市场化管理。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作用,通过出台民间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鼓励措施和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的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形式,把国家支持与农民群众投工投劳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

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机械动力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有重要影响,开发研制适合黑龙江省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特点的机械动力,及时形成对劳动力转移后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动力短缺的有效替代,成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产品的性能是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加快研究开发先进玉米生产装备是当务之急。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机械研发部门,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生产出适合各地区的玉米生产的机械;要加大对农机的补贴力度,使得农户有经济能力承受机械购买或使用的费用;同时,改善农机维修网点参差不齐、修理技术低、收费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另外,农机推广部门要做好机械的宣传示范作用,让农户切实感受到机械化生产给玉米种植带来的好处和收益。

在提高农业机械水平过程中,要考虑很多问题。由于玉米生产条件复杂,耕作制度、种植方式多样,生产机械化难度较大,对生产机械化的迫切需求与技术及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矛盾。这就迫切需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农机工作者与农业工作者合作,共同研究确定主攻方向,选择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协作攻关来解决好这一发展难题。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不是谁适应谁的问题,而是用现代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共同建立一个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到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现在,有些产品性能不过关就大量推广应用,制造质量不过关也大量销售,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应加大农机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力度,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市场。要抓好人员技术培训,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一定能培养出会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器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不仅能操作,会保养,出了问题还能处理,这样才能发挥机器的最大作用和效益,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

五、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发展对玉米单产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良种的培育与推广、高产节本技术的组装配套与推广、新型投入品的研制开发、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与科技普及等方面。现代农业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每一个新品种的培育成功,都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格局和结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工作,加强玉米科研投入,加速培育玉米优质品种,改进栽培技术以及深加工转化研究,使技术进步成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种选育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根据各自的育种目标和主攻方向,增加育种投资,尽快选育出适于黑龙江省种植利用的各类型玉米杂交种,尤其是高产优质品种、青贮专用或粮饲兼用品种、抗病高淀粉品种、优质食用品种和高油品种的选育工作;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新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开发和推广综合加工与利用技术,使玉米大幅度增值,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率。通过对新的玉米深加工工艺和技术的探索,开发新的玉米产品,寻找新的玉米产品出路,促进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黑龙江省必须花大力气研究配套的不同产量水平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以及行之有效的单项增产技术。目前我省玉米种植习惯仍然是稀植大穗,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讲,我省已经落后国内先进的省份,如吉林、河南、山东等。完善高产栽培技术也是当前黑龙江省玉米生产重要任务之一。

另外,要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注重土地、水、环境等方面对生产的影响,重点研发、推广和应用玉米超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技术,以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玉米单产的持续增长;要做好节约型技术的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新型科学技术;要大力推广合理施肥技术,优化肥料资源配置,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又不对土壤造成破坏;要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确保植物机体不受破坏;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的科技技术,缓解季节性干旱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困扰。

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必须把农业科技发展放到突出位置,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专项基金来给予支持;要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建设,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目标,形成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服务到位、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打造一个健全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格局。要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作物精量播种、免耕播种、玉米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秸秆还田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辟有效的通道。与此同时,农民是玉米生产的直接管理者,只有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要增加教育经费,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树立长期投入长期受益的观念,努力克服短期行为。对农民进行玉米知识的宣传,适当地开一些玉米生产的技术课程,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强化玉米从播种到收割的管理工作,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要给农民做好农业技术的传授工作,适当地对基层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扩大农业知识,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工作,提高玉米的总产量。

六、提高玉米利用率

要充分地发挥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优势,加大对那些有潜力或者潜力很大的地区生产投入,潜力很小的地区和投入量大、回报小的地区要适当地放弃,让那些农作物退出玉米主产区。瞄准市场,发展有机玉米和绿色玉米,可以利用非转基因玉米的优势,创造黑龙江省玉米品牌,增强玉米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开拓玉米市场,尤其是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适当地引进国外的玉米生产技术,加大附加值较高的玉米品种的种植,如笋玉米、糯玉米和甜玉米的种植,改进玉米加工技术,多生产玉米饼、玉米芽和玉米油这些高价值的玉米产品。

另外,玉米一直是主要的饲料作物,有“饲料之王”之称,人均占有玉米数量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继之而起的产业。同时,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适合我省农业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特点,是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因此,作为玉米主产区要把畜牧业置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玉米多的优势,积极发展养殖业,增加肉、禽、蛋、奶等畜禽产品的生产,优化畜禽品种质量,搞好畜禽加工,变销售玉米为销售畜禽产品,走“粮仓”变“肉库”的道路,实行玉米的就地转化增值。

参考文献:

[1]齐聪.吉林省玉米生产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30,46.

[2]卢宪英,崔卫杰.农户玉米生产行为及其供需缓解的路径选择[J].改革,2009(1):74-78.

[3]周丽静.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9:35.

[4]李志会.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29.

[5]张颖,赵宽辽,路燕.我国玉米生产要素贡献率和地区差异实证分析——基于21个玉米主产省(区、市)的面板数据[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182-185.

[6]顾莉丽,张瑞雪,郭庆海.吉林省玉米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与稳产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52-656.

猜你喜欢

玉米生产农业
收玉米啦!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我的玉米送给你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食品与水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