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江华瑶族成年人群高血压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4-11-10刘彬邹桂和龙双祁陈齐军曾文真杨潘杰万荣军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30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高血压

刘彬 邹桂和 龙双祁 陈齐军 曾文真 杨潘杰 万荣军

【摘要】 目的:调查湖南省江华县瑶族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5岁以上瑶族调查对象共4156例,实际参与调查分析3250例。通过问卷、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生化检查,统计高血压患病率,分析危险因素。结果: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2.5%,其中男性为36.5%,女性为29.6%,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女性55岁后患病率接近或超过男性;肥胖、饮酒、吸烟、血脂异常、较多进食腌制食品等患病率较高(P<0.05)。结论:湖南江华瑶族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别、高龄、肥胖、饮酒、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为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进食较多腌制食品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关键词】 高血压; 瑶族成人; 危险因素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一大杀手,而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1-2]。我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五岭北麓,人口45万,其中瑶族人口25.7万,占总人口57.1%,占全国瑶族人口的10%,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的地理分布、饮食及生活习惯等与汉族有较大区别,而这些可能与人的健康状况相关。本研究对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成人的生活习性、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瑶族成人的高血压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圩、小圩、白芒营等3个乡以行政村为基本抽样单群,随机抽取35岁以上瑶族调查对象共4156例,发出参加调查的邀请信。实际参与调查的对象3348例,应答率为80.6%,其中98例资料不全,用于分析的资料完整者共3250例,有效应答率78.2%(3250/4156)。所有接受研究的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按照人群心血管病流行病学标准化调查方法。调查前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严格的统一培训和考核。测量仪器设备均进行了认真的校准与检验。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和空腹静脉血标本采集。(1)问卷调查:与调查人员面对面的方式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个人及家族相关病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等)、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饮酒史、吸烟史等。(2)体格检查: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测量血压。(3)实验室检查: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空腹8~10 h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标本,用日本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FPG);有糖尿病史者另采集清晨空腹血5 mL抗凝,用日产HA-8150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

1.3 诊断标准:(1)高血压:收缩压(SBP)≥140 mm Hg

或/和舒张压(DBP)≥90 mm Hg;或既往有高血压,正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者;(2)心血管危险因素:按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的5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判定标准如下:①年龄:男>55岁,女>50岁;②肥胖:BMI≥28 kg/m2;

③血脂异常:TC≥5.7 mmol/L或LDL-C>3.3 mmol/L

或HDL-C<1.0 mmol/L;④糖尿病:FPG≥7.0 mmol/L,或既往有糖尿病,目前正在服用降糖药,此次调查HbAlc≥6.5%[2-3];⑤吸烟:累积吸烟6个月以上,每天至少吸1支烟,累积吸烟100支以上,且目前还在吸[4]。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资料采用双人独立录入、一致性检查并逻辑核对。运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描述以(x±s)或中位数表示,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方差不齐采用H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35岁以上的居民3348例,因98例资料不全,用于分析的资料完整者共3250例,有效应答率78.2%(3250/4156)。3250例中,男性1356例,占41.7%(1356/3250);女性1894例,占58.3%(1894/3250)。男女平均年龄分别为(52.8±7.1)岁和(50.3±10.6)岁。

2.2 调查人群血压水平分布情况 研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2.5%(1056/3250)。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6.5%和29.6%,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组中男性的高血压患者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1)。而女性55岁前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P<0.01),55岁后发病率显著升高,接近男性组发病率(P>0.05),见表1。

2.3 不同特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P<0.05);从事非农业生产者患病率高于农业生产者(P<0.01);不饮酒者发病率低于饮酒者(P<0.05);而吸烟者和摄入腌制食品较多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增高(P<0.01),见表2。

2.4 高血压与正常血压人群临床资料比较 高血压组男性比例、年龄、糖尿病患病率、BMI、TG、TC、LDL-C、FBG、HbAl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高血压与正常血压人群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比较 参照“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列出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除高血压、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外的5个危险因素(年龄、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进行分析。3250例调查对象中,合并0种、1种、2种、3种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别占16.6%、27.4%、33.7%、22.2%。与正常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人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且合并3种以上危险因素者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见表4。endprint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据我国疾病谱全因死亡的首位,而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3]。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可导致心、脑、肾、眼底及大血管等靶器官的损伤,从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4-6]。因此,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干预十分重要。

本研究显示,江华瑶族35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2.7%,而≥65岁老年人患病率则达到42.9%,与顾东风等[7-8]研究报道的数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地域差异,且不同民族间存在差异有关。本研究还提示,在各年龄段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男性较女性更明显,这与男性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有关。在55岁以前,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女性组(P<0.05),而女性在55岁后,发病率迅速提高,接近或超过男性发病率,提示女性更年期内分泌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女性激素有防止发生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对可控因素如肥胖、血脂、血糖、吸烟、饮食等日益受到重视,及早发现高血压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予以干预,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9-10]。多项研究发现,高血压人群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并且出现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现象[11-13]。本次研究对年龄、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等5个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组的BMI、TC、TG、LDL-C、FBG、HbAlc等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有40.6%的人群合并2种危险因素,合并3种以上危险因素者达到46.0%,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的4.5%。这提示了被调查的高血压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度聚集,也预示着此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性,从而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血压的发病与生活习性相关。本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低、职业为务农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受教育程度高和非务农者,主要可能与前者饮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等较少,以及更多从事体力劳动有关;调查还发现,瑶族成人饮酒、吸烟和进食腌制食品比例较高,而这些均与高血压的发病相关,这也可以解释本调查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以往的报道[14-15]。

综上所述,江华瑶族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其主要相关因素为年龄、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进食较多的腌制食品等。且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为聚集,大多有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也使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为预防心血管疾病,应加强健康宣教,提倡戒烟、限酒,少吃腌制食品。及时发现高血压人群,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是防止这一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2):579-616.

[2]武阳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J].中华全科医师,2012,9(2):110-111.

[3]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13.

[4]Lynch E B,Liu K,Kiefe C I,et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knowledge in young adults and 10-year change in risk factors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J].Am J Epidemiol,2012,164(5):1171-1179.

[5]Wang Y, Wang Q J.The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among US adults according to the new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guidelines[J].Arch Intern Med,2004,164(4):2126-2134.

[6]潘桂俊,宋道平,陈利云,等.不同年龄段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2303-2304.

[7]顾东风,Jiang 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2(2):84-89.

[8]赵秀丽,陈捷,崔艳丽,等.中国14省市为血压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48-1152.

[9]苏耀安,孙蕊蕊,黄少光.英德市农村居民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4-16.

[10]赵美丽.谈高血压的认识和防治[J].中国医药导报,2010,5(28):157-160.

[11]武阳丰.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对高血压患病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2012,9(2):110-111.

[12]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高血压杂志,2011,19(2):65-67.

[13]张丽萍.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高血压患者2年随访管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3):102-103.

[14]韦继红.鹿寨县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88-89.

[15]何善娴,杨凤梅,李琳.北京市东城区安贞苑社区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30(4):340-341.

(收稿日期:2014-06-04)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据我国疾病谱全因死亡的首位,而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3]。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可导致心、脑、肾、眼底及大血管等靶器官的损伤,从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4-6]。因此,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干预十分重要。

本研究显示,江华瑶族35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2.7%,而≥65岁老年人患病率则达到42.9%,与顾东风等[7-8]研究报道的数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地域差异,且不同民族间存在差异有关。本研究还提示,在各年龄段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男性较女性更明显,这与男性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有关。在55岁以前,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女性组(P<0.05),而女性在55岁后,发病率迅速提高,接近或超过男性发病率,提示女性更年期内分泌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女性激素有防止发生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对可控因素如肥胖、血脂、血糖、吸烟、饮食等日益受到重视,及早发现高血压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予以干预,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9-10]。多项研究发现,高血压人群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并且出现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现象[11-13]。本次研究对年龄、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等5个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组的BMI、TC、TG、LDL-C、FBG、HbAlc等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有40.6%的人群合并2种危险因素,合并3种以上危险因素者达到46.0%,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的4.5%。这提示了被调查的高血压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度聚集,也预示着此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性,从而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血压的发病与生活习性相关。本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低、职业为务农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受教育程度高和非务农者,主要可能与前者饮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等较少,以及更多从事体力劳动有关;调查还发现,瑶族成人饮酒、吸烟和进食腌制食品比例较高,而这些均与高血压的发病相关,这也可以解释本调查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以往的报道[14-15]。

综上所述,江华瑶族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其主要相关因素为年龄、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进食较多的腌制食品等。且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为聚集,大多有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也使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为预防心血管疾病,应加强健康宣教,提倡戒烟、限酒,少吃腌制食品。及时发现高血压人群,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是防止这一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2):579-616.

[2]武阳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J].中华全科医师,2012,9(2):110-111.

[3]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13.

[4]Lynch E B,Liu K,Kiefe C I,et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knowledge in young adults and 10-year change in risk factors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J].Am J Epidemiol,2012,164(5):1171-1179.

[5]Wang Y, Wang Q J.The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among US adults according to the new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guidelines[J].Arch Intern Med,2004,164(4):2126-2134.

[6]潘桂俊,宋道平,陈利云,等.不同年龄段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2303-2304.

[7]顾东风,Jiang 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2(2):84-89.

[8]赵秀丽,陈捷,崔艳丽,等.中国14省市为血压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48-1152.

[9]苏耀安,孙蕊蕊,黄少光.英德市农村居民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4-16.

[10]赵美丽.谈高血压的认识和防治[J].中国医药导报,2010,5(28):157-160.

[11]武阳丰.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对高血压患病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2012,9(2):110-111.

[12]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高血压杂志,2011,19(2):65-67.

[13]张丽萍.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高血压患者2年随访管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3):102-103.

[14]韦继红.鹿寨县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88-89.

[15]何善娴,杨凤梅,李琳.北京市东城区安贞苑社区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30(4):340-341.

(收稿日期:2014-06-04)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据我国疾病谱全因死亡的首位,而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3]。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可导致心、脑、肾、眼底及大血管等靶器官的损伤,从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4-6]。因此,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干预十分重要。

本研究显示,江华瑶族35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2.7%,而≥65岁老年人患病率则达到42.9%,与顾东风等[7-8]研究报道的数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地域差异,且不同民族间存在差异有关。本研究还提示,在各年龄段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男性较女性更明显,这与男性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有关。在55岁以前,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女性组(P<0.05),而女性在55岁后,发病率迅速提高,接近或超过男性发病率,提示女性更年期内分泌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女性激素有防止发生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对可控因素如肥胖、血脂、血糖、吸烟、饮食等日益受到重视,及早发现高血压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予以干预,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9-10]。多项研究发现,高血压人群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并且出现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现象[11-13]。本次研究对年龄、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等5个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组的BMI、TC、TG、LDL-C、FBG、HbAlc等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有40.6%的人群合并2种危险因素,合并3种以上危险因素者达到46.0%,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的4.5%。这提示了被调查的高血压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度聚集,也预示着此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性,从而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血压的发病与生活习性相关。本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低、职业为务农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受教育程度高和非务农者,主要可能与前者饮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等较少,以及更多从事体力劳动有关;调查还发现,瑶族成人饮酒、吸烟和进食腌制食品比例较高,而这些均与高血压的发病相关,这也可以解释本调查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以往的报道[14-15]。

综上所述,江华瑶族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其主要相关因素为年龄、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进食较多的腌制食品等。且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为聚集,大多有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也使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为预防心血管疾病,应加强健康宣教,提倡戒烟、限酒,少吃腌制食品。及时发现高血压人群,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是防止这一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2):579-616.

[2]武阳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J].中华全科医师,2012,9(2):110-111.

[3]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13.

[4]Lynch E B,Liu K,Kiefe C I,et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knowledge in young adults and 10-year change in risk factors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J].Am J Epidemiol,2012,164(5):1171-1179.

[5]Wang Y, Wang Q J.The 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among US adults according to the new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guidelines[J].Arch Intern Med,2004,164(4):2126-2134.

[6]潘桂俊,宋道平,陈利云,等.不同年龄段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2303-2304.

[7]顾东风,Jiang 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2(2):84-89.

[8]赵秀丽,陈捷,崔艳丽,等.中国14省市为血压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48-1152.

[9]苏耀安,孙蕊蕊,黄少光.英德市农村居民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4-16.

[10]赵美丽.谈高血压的认识和防治[J].中国医药导报,2010,5(28):157-160.

[11]武阳丰.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对高血压患病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2012,9(2):110-111.

[12]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高血压杂志,2011,19(2):65-67.

[13]张丽萍.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高血压患者2年随访管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3):102-103.

[14]韦继红.鹿寨县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88-89.

[15]何善娴,杨凤梅,李琳.北京市东城区安贞苑社区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30(4):340-341.

(收稿日期:2014-06-04)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这些高血压的治疗误区你知道吗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