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控制方法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014-11-08孙成坤董继业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4年4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煤矿事故

孙成坤,傅 贵,董继业,杨 春

(1.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 鹤岗154100;3.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占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的76%和69%,产量占世界的31%[1]。据报道,至205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在50%以上[2]。可见,煤矿的安全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自2002年以来,我国煤矿企业伤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首次降到了2 000人以下[3]。然而,我国煤矿安全状况与美国、澳大利亚等产煤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2001—2011年,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81倍[4]。煤矿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了88%的事故[5]。因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煤矿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我国学者对行为控制方法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张江石等[6]通过对某一煤矿企业工人的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对该煤矿工人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曹庆仁等[7]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行为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的难点;王长健等[8]探讨了将行为矫正方法应用于煤矿企业的可能性,并通过国外实践证明了行为矫正方法的有效性。这些研究工作为煤矿企业应用行为控制方法减少工人不安全行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但从当前研究情况来看,研究工作多集中于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类等方面,即使涉及行为控制方法的应用问题,其提出的方法也过于泛泛,实际应用性不强。鉴于此,本文拟以行为安全“2-4模型”为基础,针对现阶段行为控制方法在煤矿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两个层面,提出了煤矿企业不安全行为控制的系统方法,以有效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

1 行为控制方法应用现状

1.1 外企行为控制方法应用现状

外企十分注重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9],他们一般从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培训、行为矫正方法四方面着手来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1)安全文化建设。外企将安全文化视为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的重要方法,他们将安全文化视为安全理念,通常将安全文化用数条安全文化元素来表述。其中,每条元素都有其作用原理,通过指导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进而影响员工的个人行为。一些外企还将这些安全文化元素以问卷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了安全文化的定量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对企业的安全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很多外企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安全文化,他们对安全文化的传播多采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以及主体演唱会、野外旅游等活动。

(2)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外企一般将安全、环境、健康放在一个部门(SHE部门)来管理,并根据OHSAS18000、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标准来建立本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商业竞争力,一些外企会委托英国国家标准局、挪威船级社等国际上知名的认证公司对本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认证[10]。企业对员工进行大量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掌握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应急程序、事故报告方法等内容。企业会按照PDCA的模式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

(3)安全培训。外企的安全培训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员工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应急能力等进行多方面的培训。许多企业采用“双元制”培训模式[11],即在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在职业学校进行安全理论知识的教育。通过培训,让员工获得较强的安全操作技术及动手能力,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对企业的感情。此外,员工是否达到了培训要求需要通过三级考核,只有通过前一级考核才能进入下一轮的培训,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

(4)行为矫正方法。行为矫正方法广泛应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该方法通过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观察→纠正→再观察→再纠正”这一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员工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TOFS(Time Out For Safety)、STOP(Safety Training Observation Program)等行为矫正方法,已在多个企业中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 我国企业行为控制方法应用现状

我国企业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一般采取现场监察监控和安全培训这两种方式。

(1)现场监察监控。我国企业一般设有安全管理部门,该部门以安全检查职位为主。安全检查人员的任务一般是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一方面是检查发现操作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并加以纠正,另一方面是对操作工人形成心理威慑,督促他们安全操作。现场监察一般会伴随着各种处罚措施,如罚款、扣奖金等。此外,某些企业会对电工维修、放炮等危险操作实行视频监控,用此方法来约束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并及时了解现场状况,协助员工解决现场的突发情况。

(2)安全培训。我国多数企业主要采用自主培训、与机构合作培训及委托培训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员工实行安全培训,但这种安全培训一般存在以下问题:①培训时间短,员工在有限时间内难以达到预期要求;②培训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员工课堂参与度低,缺乏学习积极性;③多采用试卷考核,缺乏对员工操作技能的考核,且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试中违纪现象严重。这些现象导致我国企业员工多在没有熟练掌握安全技能的情况下上岗,这本身就是一个安全隐患。

1.3 行为控制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行为控制方法应用现状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煤矿企业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煤矿企业在对行为控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上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措施方面过于强调工程策略,忽视了行为控制方法的重要性。据统计,1990—2010年我国80%以上的矿业安全类研究论文内容属于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工程技术,只有20%的论文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事故直接原因[12]。在事故分析中,大量的原因分析集中于不安全物态、周围工作环境、外部监察等方面,对员工操作过程中导致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得不具体、不深入。

(2)对行为安全的含义理解有误。在我国,提到行为安全,多数人片面地理解为员工个人层面的行为控制或改善,由于这些方法的应用很难产生良好的安全业绩,导致企业员工产生行为控制方法效果不佳的认识。

(3)缺少行为控制方法。我国企业在解决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方法上以现场监察监控为主,由于安全检查人员不能时时看管员工作业,视频监控也不能监控到所有的员工作业点,导致现场监管监控效果不理想,企业事故依然频发。

2 行为安全“2-4模型”

为了解决我国煤矿企业在行为安全控制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引入行为安全“2-4模型”,运用该模型可以给出从企业安全文化到个人一次性行为控制的一系列行为控制方法。

在我国,多数人理解行为安全是个人层面的行为控制或改善,但多年来的现场实践表明,仅靠个人层面的行为控制是很难创造出安全业绩的。参照傅贵等对行为安全多年的研究,认为行为安全“2-4”模型是从安全文化建设到个人不安全行为解决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具体内容为:以海因里希事故致因链及组织行为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经大量事故案例分析及文献研究,提出了现代事故致因链——行为安全“2-4模型”(见表1)。该模型将事故的原因定位在“2个层面”、“4个阶段”上,因此称作行为安全“2-4模型”。“2个层面”是指组织层面行为控制和个人层面行为控制。“4个阶段”是指组织指导行为、组织运行行为、个人习惯性行为和个人一次性行为,分别对应着事故的根源、关键、间接和直接原因,具体内容分别为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以及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物态。应用行为安全“2-4模型”,可将导致事故发生的管理漏洞精确定位在“2个层面”、“4个阶段”的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并以此为基础,可以制定出明确、有效的事故预防措施。

表1 行为安全“2-4模型”Table 1 Behavior safety“2-4”model

3 安全行为控制模型的构建

行为安全“2-4模型”的引入,可以解决企业在行为安全控制方法应用中存在的多种难题。该模型认为行为安全方法是一整套事故预防理论与方法的集合,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事故发生主体企业内全体员工未充分理解、认同企业的安全文化要素,导致企业安全文化未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进而该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致使企业内员工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不佳,未养成安全习惯,最终事故引发者做出不安全行为,或者直接导致事故,或通过引发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导致事故。因此,预防事故的方法便演变成一套行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可以针对行为安全“2-4模型”的“4个阶段”分别采取措施来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文以行为安全“2-4模型”这条事故致因链为基础,提出了安全行为控制模型,详见图1。

3.1 组织指导行为的改善

安全文化就是企业安全核心理念[14],是由多条对企业安全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元素组成,其中每一条元素都是安全工作的一个基本认识和指导。经过大量研究,安全文化的元素组成已基本固定,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作者所在课题组将安全文化确定为32条关键元素[15],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对32条安全文化元素的理解,因此企业采取了各种方式,如编制手册、组织文艺活动、企业形象设计、展板设计等,很多企业还建立了安全文化长廊。此外,为了有针对性且持续地改进企业安全文化,有必要引入安全文化定量测量手段,该方法首先针对安全文化要素设计了Likert量表,随后开发了该量表的数据处理分析设备[13],企业可根据测量量值,对一些员工理解较差的元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测试”,如此反复,便可持续地改进企业的安全文化。

图1 安全行为控制模型Fig.1 Safety behavior control model

3.2 组织运行行为的改善

组织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企业的体系文件及其运行过程。一个组织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就是“学习→编制文件→执行文件→接收审核并改进文件”这一流程的反复循环。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安全操作程序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在编制安全操作程序时,应遵守便于理解、具体实用的原则,且参与编制的人员应包括主管、班组长、安全员和一线操作员,并成立编写小组,每个人都有具体职责,见表2。

表2 安全操作程序编制组人员的职责Table 2 Duties of the programing group

在安全操作程序编制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编写:①编写小组深入学习即将涉入领域的基本知识,学习内容包括其他企业的相关操作程序、与该操作相关的事故案例;②深入操作现场观看一线操作员演示操作流程,可以录制其操作流程供查阅分析使用;③主管在班组长、安全员、一线操作员的协助下编制一个适合本企业员工的由具体几个环节组成的操作程序初稿,其中安全员主要将事故案例分析结果反映给主管,一线操作员将以往操作时发现的问题汇报给主管;④以安全员为主,在编写小组其他人员的协助下对操作程序初稿的各个环节进行危险性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后形成操作程序二稿;⑤一线操作员按照二稿反复操作,编写小组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二稿进行修改后形成终稿;⑥在以后该程序的实际操作中,可能由于原来未发现的问题或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操作风险,应不断改进操作程序。

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是持续改进,企业可以组建审核小组对本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诊断评价,也可以委托外部评审机构进行这项工作,找到体系漏洞后持续改进。

3.3 员工习惯性行为的改善

为了改善企业员工的习惯性行为,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分级培训方式[16],该方式根据人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以事故案例为基本教材,应用三维动画电影及虚拟现实技术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强调授课者与学员的互动,意在增加员工的安全知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直至他们养成安全习惯。此外,还可以使用奖罚结合的经济手段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3.4 员工一次性行为的改善

预测并消除企业内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其中,在具有较大风险的位置设置不安全动作警示标识是一种重要方法。安全标识通过颜色、文字、抽象图形等视觉刺激来警示员工、传递安全信息,调动员工的生理、心理机能,防止员工做出不安全行为,以达到事故预防的目的。例如:在易发生瓦斯积聚的上隅角设置“当心瓦斯,禁止明火”的标识,实现对引起瓦斯爆炸危险源的视觉管理,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保证安全生产。

对于易发生故障的机器设备,可将其日常检查任务分配给普通员工,实现每人或几人一台机器设备,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如果因为员工检查不到位或发现问题未上报等原因导致所属机器设备引发了生产损失、人身伤害等事故,该员工对事故要负有责任。该方法也可与电工检查相结合,一方面减轻了电工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机器设备检查的范围和频率。

图1是以行为安全“2-4模型”为基础提出的不安全行为综合解决对策,分别针对组织行为(指导行为和运行行为)和个人行为(习惯性行为和一次性行为)提出了大量的实用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用行为控制模型中所有方法来解决员工不安全行为是不现实的,应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针对每个阶段选出一种或几种方法加以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同时对上述4个阶段采取改善措施,每一阶段都是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缺一不可。

4 结 论

(1)介绍了行为安全控制方法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外企十分重视行为控制方法的应用,他们一般从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培训、行为矫正方法四方面着手来控制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我国企业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一般采取现场监察监控和安全培训这两种方式。

(2)分析了行为控制方法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在对行为安全方法的理解与应用上主要存在轻视行为控制方法作用、对行为安全含义理解有误以及缺乏行为控制方法等问题。

(3)提出了行为控制模型。为了解决行为控制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行为安全“2-4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行为控制模型,该模型针对企业事故发生的根源、关键、间接和直接原因分别提出了大量的行为控制方法,给出了不安全行为的综合解决对策。在该模型中,采用安全文化载体、安全文化要素培训、安全文化定量测量并改进等措施来控制组织指导行为;采用安全管理体系编制、作业程序培训、安全结构工资等措施来控制组织的运行行为;采用安全知识培训、行为安全观察、安全奖惩等措施来控制员工的习惯性行为;采用工作安全分析、安全监察监控、安全伙伴等措施来控制员工的一次性行为。应用该模型,可以实现对企业从安全文化到个人一次性行为的系统行为控制。

[1]范维唐,卢鉴章,申宝宏,等.煤矿灾害防治的技术与对策[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事故查询[EB/OL].(2011-12-19).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912190019.html.

[3]赵铁锤.2011年度全国煤矿事故分析报告汇编[M].北京: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2.

[4]傅贵.中美2001—2011年11年煤炭工业指标(含安全)对比[EB/OL].(2013-01-1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3730-624719.html.

[5]Heinrich,W.H.,D.Peterson,N.Roos.IndustrialAccidentPrevention[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0:22.

[6]张江石,傅贵,郭启明.不安全行为的预控方法[J].煤炭学报,2012,37(S2):373-377.

[7]曹庆仁,宋学峰.不安全行为研究的难点及方法[J].中国煤炭,2006,32(11):62-63.

[8]王长健,傅贵.行为矫正方法在事故预防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07,38(11):80-82.

[9]董正亮,王方宁,郭启明,等.杜邦安全文化与企业本质安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15(1):78-80.

[10]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11]杨振宏,潘成林,惠雄鹏,等.国内外企业安全培训调查及模式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5):61-66.

[12]杨文旺.预防煤矿瓦斯爆炸的爆破工行为训练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13]傅贵,殷文韬,董继业.行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13,38(7):1194-1200.

[14]傅贵,李志伟,扈天保,等.改善企业安全文化技术手段的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2(5):121-124.

[1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管理研究中心.狭义安全文化的关键元素及其测量工具[EB/OL].(2010-06-10).http://www.safetyscience.cn/page/aqwhcl/122.php#11.

[16]董继业,傅贵,刘清涛,等.煤矿放炮员不安全动作分析与解决对策[J].煤炭工程,2013,45(6):111-113.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煤矿事故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学中文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