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作文教学之语言策略探究

2014-11-07张华��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采文章作文

张华��

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经过反复的作文训练,传授了大量的写作方法技巧,为何学生的习作还是如此“不堪入目”呢?作文教学太难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光有一声长叹,却不去反思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很重要,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让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中学生作文的最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而立意、结构等方面相对而言问题还不算太大。语言表达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语言使用不规范、不准确。如错别字多、滥用方言和流行语、生造新词和乱用标点符号等。第二,语言不连贯,衔接不自然,语序不合理。第三,语言枯燥无味,语调低幼,毫无文采,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语言贫乏”。

当前,中学生作文语言贫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语言能力在写作中又非常重要。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它被高尔基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对于语言,女作家冰心曾经这样说:“没有很好的表达工具,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表达得不好或表达得不完全的”。文章的内容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下直接决定了作文的优劣。

除此之外,语言能力还是作文能力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因素,因此,它是作文考查的主要项目。在历年来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语文作文的评分标准中,语言方面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过,只有语言准确顺畅、生动形象的作文才有可能挤进一类卷的行列。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语言方面的训练应该采取“两步走”策略,即先达到语言的基本要求,再力求文采飞扬、彰显个性。

一、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准确、连贯、得体。以下,笔者将探讨四个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及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规范

写作文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用字、用词、造句都要规范化。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及不规范的简化字都不应该出现在作文里,并且要避免生造词或乱用地方方言、俗语。

受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入侵”中学生作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给力”、“神马”、“有木有”、“伤不起”、“杯具”等网络化词藻甚至赫然出现在中高考的作文试卷上,这样的语言矫揉造作,使得文章不伦不类。好在从2011年开始,上海等大城市的高考阅卷中心明确禁止学生用网络词汇,作文试卷上若出现将以错别字处理,这一规定对中学生作文语言的规范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除了政策规定,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实施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将规范的汉语言与网络语言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规范语言的严谨、精练、凝重和高雅的特点。

有的学生为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尽写些文白交杂的语言,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虽然,巧用文言可以使语言精练、准确,用得好了还能锦上添花,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素养,否则用词反而会显得词不达意。

2准确

准确就是选词造句稳妥贴切,表情达意清楚明白。在准确方面,借用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的话来指导学生一定会有很好效果。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有着共同的认识。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有意识采用一些换词法、换句法的题型来强化学生对语言准确性的认识和重视。

3连贯

连贯,即“连接贯通”之意。词语构成句子,句子构成段落,段落构成篇章。句子内部组合得当,句子顺序合理,上下文紧密衔接,整篇文章语言就会通顺。具体说来,连贯一般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语言顺序合理;第二,陈述主体一致;第三,不要突然转移话题;第四,上下文要衔接不脱节;第五,上下文要照应。

在中学生作文中,语言表达不连贯常常表现为:照应不当,句序混乱,文脉不畅。这些问题往往是由语言不缜密引起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学生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这是形成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二,多做些调整句序以及语句复位的练习题;第三,建议学生在写作文时“瞻前顾后”,多运用一些过渡句。

4得体

得体就是指语言与文体体裁、语言环境相适宜,具体要做到文体色彩鲜明、言语恰如其分、措辞注意分寸、对象考虑周到。这里特别要重视文体色彩鲜明。记叙文语言一般要做到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文要做到准确真实,议论文的语言应突出严密的特点。总之,语言的运用应注意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简称“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上下文,“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表达方式乃至使用语言的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等。说话、写文章都要注意“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要内外兼顾。

二、提升文采的方法

在作文语言达到四个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向语言表达的更高层次攀登。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在文采上有所突破。学生的中考高考作文要想在千千万万份考试卷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语言的文采方面下足工夫,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加以技法方面的指导。笔者把文采训练的方法加以归类,将之分成七大类,便于学生记忆领悟。

1用语生动,讲究炼字

写作文时,文采首先体现在选字用词上,要选用生动形象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尤其是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词等,要运用得准确、巧妙、耐人寻味。

古人写诗作文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绿”一“闹”,形象、传神,渲染出无限春意和盎然生机。贾岛的“推敲”二字更成为现在脍炙人口的一个常用词。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经常给学生讲讲这些例子,以引起学生对选词用字的重视。

2善用修辞,增强效果

在作文时,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设问、对偶等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大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展现文章的魅力。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里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格,充分表现了花的争奇斗艳、色彩缤纷的特点,读着这样优美的文句,大好春光仿佛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画面感非常强烈。就笔者个人而言,在二十年之后重温这篇初中时期所学的美文时,仍然能陶醉其间,读来朗朗上口,或许更多应归因于修辞手法的妙用吧。

在作文练写中,教师可以将许多修辞用得好的文句选出来给全班同学赏析,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写作者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通过赏析品论优秀文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真可谓一举两得。

3细描细绘,生动传神

学生在作文中常用的语言形式是记叙,这使得学生的文章缺乏细腻、生动、传神的描写。一篇文章若通篇是记叙,就像流水账,读了如喝白开水一般,缺少滋味。精彩的细节描写是使语言飞扬的主要手段之一,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细节描写典型生动,无论是写人还是状物,都要使刻画的形象丰满动人。

例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就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各种器官。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诸方面,描摹事物的形状、神态、声音、色彩、气味、质地等特征,使百草园中的各种人事景物跃然纸上,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再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对父亲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就是因为这个传神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深沉而厚重的父爱,从而激起了我们内心情感的共鸣。

在之后的作文训练中,有位学生模仿这一细节描写,抒写了自己对母爱独特的感受,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也非常成功。现摘录片段如下:

我的手臂骨折了,住进了医院,一阵疼痛袭来,睡眼朦胧中我四下里张望,焦急地寻找着母亲的身影。但此时,我却发现母亲正以一个奇怪的姿势半躺在地面的席子上,她两手撑着席子,眉头紧锁,那汗水随着光洁的额头顺着两鬓滑下,母亲似乎正承受着极大的痛楚!她慢慢地屈起右腿,右手放在身体左侧,试图将身子一点点地向左倾。我突然明白,母亲是要翻个身哪!她的眉头皱得更深了,嘴唇紧抿着。母亲是一个极胖的人,患有严重的腰痛病,阴雨连天,她的腰痛得更厉害,但我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翻身动作对她来说都是件艰难万分的事!泪水浸湿了我的眼眶,看着母亲终于艰难地翻完了身,却没有发出一点声响,我的眼泪终于冲出了眼眶,我完全理解了母亲的苦心,母亲啊,此时此刻,你心里惦记的还是睡梦中的女儿啊!

4巧用诗文,增加底蕴

恰当运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歌词等也能使文章文采飞扬。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诗词佳句等都是历经大浪淘沙后的精华,是语言宝库中的珍珠和钻石,作文时恰当引用,可增强文章的文学性,使得文章文采斐然。

一位学生在其习作《生活告诉我》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组排比句:生活告诉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敢;生活告诉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自信;生活告诉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淡然。在这篇习作中,诗文与作文的构思有机融合,诗为文用,文因诗美,的确巧妙之极。

值得注意的是,引诗入文增强文采的前提是腹中需要有大量诗文名句的积累。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诗、勤收集,写作时方能做到信手拈来、字字玑珠。

5句式灵活,音韵味足

文章的文采还可从句式上进行追求。句式绝不能死板,要灵活有变化,这样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摇曳多姿的参差之美,还能让人在诵读时感受到文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长短句搭配。长句往往舒缓,可以说长句如烟,袅袅升空,即使随风飘散,却意味悠长,如此柔美,耐人寻味。断句显得急促,可以说短句如雨,滴滴敲木叶,如乐在耳,令人怦然心动,如此凝练,让人警醒。二者搭配,可使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琅琅上口。第二,整散句结合。整句雅致凝炼,散句蕴藉诗意,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可使文章典雅而有诗意。

6富有哲理,意蕴深远

文句富有哲理、意味悠长、发人深省同样能打动读者的心。以下是学生习作中的动人词句:

《生活告诉我》:生活告诉我,多向远方看吧,那里有阳光。

《阳光正灿烂》:如果你在前面的路上看到了阴影,不要害怕,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我不再苦恼》:我不再苦恼,过去只是一段经历,而明天才是一种挑战。

7张扬个性,自成风格

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形成作文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对作文语言的更高要求。

语言的个性表现不一,大气是个性,轻灵是个性,深邃是个性,质朴是个性,清新是个性,犀利是个性,幽默也是个性。作为初中生,受阅历所限,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努力使文章语言幽默一点、活泼一点还是切实可行的。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智慧,幽默的语言是一种境界。幽默大师萧伯纳先生说:“幽默就是用最轻松的字眼和语调,说出最深切的道理。有时,在表面上它并不一定可笑,但只要我们深入思索,我们便若有所悟,发出会心的微笑。”在作文中,如果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使文章增添情趣。简言之,幽默的语言能够使文章出彩。

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写杨二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里运用幽默诙谐的笔调,写出了杨二嫂爱贪小便宜的性格特点。

再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父母对我的期望值很高,考试成绩如不理想,他们赏给我的便是巴掌拳头,先是女子单打,接着男子单打,后来便是男女混合双打”。小作者借用体育用语,写父母对子女的暴力教育,幽默风趣,令人捧腹。

又如,另一位学生的作文:“老师‘骂人也很讲究技巧,是一门艺术。不浮躁,不急躁,心平气和,看似飘飘细雨,却点点如万钧雷霆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教龄越长,其火候掌控越娴熟,即使是偶尔的‘狂轰乱炸,也必然经过精妙的‘掩饰”。文段对老师“骂”人的技巧展开了详尽的描绘和具体的说明,同时描写出了学生挨骂之后的反应,情节真实可信,老师“骂”人的技巧和趣味在字里行间得到完美的体现,让人忍俊不禁,使人不自觉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总之,中学生作文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练内功、厚积薄发,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轻松驾驭语言,使其文采飞扬、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育才中学(214026)

猜你喜欢

文采文章作文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军事志文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