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问题设计思考与实践

2014-11-07张德宏��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社戏文本思维

张德宏��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文本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出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以问促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力求让问题有“质量”,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一、求异,引发思考兴趣

趣是知之源。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善于寻找新颖别致的切入点,变换发问的形式,改进提问的内容,让与众不同、充满新奇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的问题会促动学生主动地钻研教学内容,从文本中、从生活中、从个人体验中汲取合理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学生会为解答出这样具有新意的问题而激动与振奋,会因为自己获得新知识或新能力而感到愉悦。

如教学苏教版课文《社戏》,文章以深情的笔墨回忆了“我”在少年时期夜航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群活泼善良、热情淳朴的农村少年形象,展示了一副充满乐趣的农村生活画卷。为了让学生迅速把握文中少年的心态,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板书出示:×社戏)

师:如果让你在“社戏”前面加一个动词,你打算怎么加?

生1:看!

生2:我觉得是“听社戏”。因为爷爷奶奶经常会说“咱们今天一起听戏去!”

生3:我也同意是“听”,演员唱戏,那么观众不就是听戏吗?

生4:还是“看”最准确!你们说的都是真正的戏迷,但是小孩子根本不懂戏。

生5:小孩子就是图个热闹,看社戏其实就是看热闹呗!所以,“看社戏”比较贴切!

教师并没有机械地展开文本分析,也没有进行枯燥的灌输,而是通过“改题”这一独特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并有效地激起学生自发地进行讨论和辨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初步把握住文中的写作脉搏,为后继理解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时“我”的那种失望之情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正确理解返程时“偷豆”行为的游戏性质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二、求移,提高思维品质

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内容之间的对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来说,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多设计一些具有迁移性的问题,绕开文本分析中的旁枝末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做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课文《赵普》时,教师应该从文中“薨”引发开来,以点带面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知识:

师:除了“薨”,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对死的别称呢?

生1:如果皇帝死了,叫“驾崩”。

生2:太史死了称为“卒”。

生3:还有诸侯死了叫做“赛”。

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的积累非常多啊!当代对于死也有不同的特定用词,你知道哪些呢?

生1:现在一般都叫做“逝世”或者“去世”。

生2:“遇难”是指意外死亡,“遇害”是指受迫害死亡。

师3:这些都是表示死的中性词语,有的还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呢!

生4:为了正义而牺牲叫“就义”。

生5:为了国家的叫“殉国”。

在这段对答中,教师通过不断调整思维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累,从古到今、从一般到特殊,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励了学生的钻研精神。这样的设计,唤醒了学生的灵活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打下基础。

三、求逸,满足成功需求

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功机会。课堂上鼓励多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相对于封闭式的问题,追求旁逸斜出的各类答案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中也能避免单纯的模仿和机械的应答。此外,这种问题有利于教师展开基于过程的评价,使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评价,从而增强他们课堂应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甜甜的泥土》一课,这篇小小说以新颖的标题、细腻的文笔,讲述了一则离异母亲对孩子的深深眷爱之情,值得学生反复品读玩味。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进行换位思考、体会文中的情感,笔者设计一个虚拟的访谈场景:

主题:浓浓的母爱

访谈人物:王小亮、王小亮的母亲

角色分配:教师担任节目主持,学生扮演王小亮及王小亮的母亲

访谈内容:(以下内容仅为预设,实际操作中依据学生的体悟进行机动调整。)

1很小时你就离开妈妈,这么多年来,你觉得过得幸福吗?为什么?

2生日那天,你收到了这份特别的礼物,你为什么觉得特别惊喜?

3你为什么不留着自己吃,而要与同伴们一起分享?

4如果节目组为你提供一个机会,此时你有什么愿望希望节目组帮你达成?

通过访谈节目的形式,将问题巧妙地融合进去。在极具发散性的问题启发下,学生能自由表达、主动表达,在换位思考中学生能体会文中蕴涵的情感,在多样化的表达中学生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再如,课文《皇帝的新装》围绕“新装”展开一系列荒诞、滑稽的故事情节。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说:“中国的汉字高度凝炼,你能用一个字准确地形容这篇童话的情节吗?”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挑起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争相回答:“蠢、愚、假、装、骗、傻、伪、新”等等。然后,笔者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分析人物内心世界的角度去体会哪个字最能体现故事特点,这时学生都倾向于“骗”字。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独立思考、个性探究中一步步走进文本,感悟了文本内涵。

问题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促进个性感悟的前提条件。因此,开展课堂问题最优化的探索,追求问题背后所能带给学生的意义和价值,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执著实践的长久课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初中(226600)

猜你喜欢

社戏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