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

2014-11-05成思危

当代贵州 2014年23期
关键词:财产性劳动生产率土地

成思危

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强国、富民,而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如何让经济发展真正惠及民生,是应该探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当前中央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民生。尽管不同利益群体对这些措施的意见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对改善民生的期望值都比较高。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力有限,只能量力而行,不可能超过国力的承受能力改善民生,否则将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例如这次欧债危机中,希腊的问题就是如此。同为福利国家,希腊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德国基本相当,但人均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是德国的一半。也就是说,希腊创造的社会财富不足以满足政府的高开支、社会的高福利和人民的高消费,怎么办呢?只能借债。但希腊又不能创造足够的财富还债,只能借新债还老债。一旦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欧洲,希腊借不到钱后,马上就出问题了。因此,改善民生要量力而行,不能把人民群众的“胃口”吊高了,最后却实现不了。

如何让经济发展惠及民生,涉及多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要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由过去的依靠投资、外贸转为依靠消费拉动。实现这一转变,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否则依靠消费拉动就无从谈起。

让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2006年,我在浦东干部学院作《如何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报告时就提出,“好”的首要标准就是让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在经济存量较难调整的情况下,对增量部分的分配要保持合理比例。

一般而言,增量分配主要是三个主体:政府、企业、个人。以前由于个人在分配上占的比例较低,导致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进而造成在存量比例上,人民群众得到的“蛋糕”相对“缩小”。因此,在增量分配上,我们要调整比例使人民群众保持或超过原有的收入水平。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增加职工的收入

希腊的例子,体现的就是这一道理。那么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很低的。我们做过十大农业生产国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大致可分为三档:第一档是美国、日本、法国,人均每年创造的增加值是三万到五万美元。第二档是巴西、土耳其、俄罗斯,人均每年创造的增加值是三千到五千美元。第三档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人均每年创造的增加值不到一千美元,只有第一档美国、日本、法国的五十分之一到一百分之一。为什么中国的农村富不起来,那么多农民外出打工,就是因为农业本身的劳动生产率太低。

我们也分析过十大工业生产国的劳动生产率,中国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约两亿人,创造的增加值大概是22万亿元左右,人均11万元,大概是德国的五分之一、美国的八分之一。根据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这一增量的分配除政府、企业所得后,人均收入(2亿职工)五万元左右。大家可以想一想,劳动生产率不提高,不把“蛋糕”做大,哪怕政府不收税,企业不留钱,个人所得也就十一万元,不到两万美元。所以,不提高劳动生产率,拿什么来增加职工收入?

根据CPI来调节职工收入

根据CPI(通货膨胀率)来调节职工收入,目前国外都建立了这一条规定,我国也已经规定最低工资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了,但整体工资暂未实行这一规定。

对怎样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节职工收入,社会上也有不同的呼声。有些人希望工资涨,通货膨胀率不涨。明显这是不大可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大概有四种类型:高增长高通胀;低增长低通胀;高增长低通胀;低增长高通胀。正常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快的时候,通胀率通常也会高。因为经济增长快,也就是就业率升高,工资收入增多,但物质产品供应赶不上,物价必然上涨,导致通胀率提高。我国上一个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最高曾经达到5.4%,因为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百分之十。但这个经济周期,由于前两年经济增长率为7.6%,通货膨胀率相对也就低下来了。

显然,高增长低通胀是最理想的。但这一定是在通过创新推动,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曾经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到克林顿时期从一个赤字国家成为了“黑字”国家(即政府收支从亏损转为盈余)。要达到这种情况,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低增长高通胀是最坏的情况,也就是“滞胀”,这在拉美国家曾经发生过。

我国现在基本处在正常的情况。根据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率百分之三以下,一般是可以承受的。我国今年定的经济增长目标7.5%左右,通货膨胀率3.5%以下,这应该是在合理范围之内。当然,通货膨胀率不是越低越好,通货膨胀率低于零的话,就会产生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时候,物价总水平是下降的,经济的发展更是缓慢的。日本就曾经陷入二十年通货紧缩,导致与通货紧缩率挂钩的工资水平下降。

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对于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目前还缺乏必要的渠道。股市不乐观,房市增长变缓,一般人民群众也投不起大额资金购房。所以近期支付宝,理财通等产品会这么“旺”。

如何增加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显得至关重要。中国最大的不平等,应该说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平等。城市居民的收入大概是农村居民的三倍,购买力是农村的四倍,城市居民享有的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都比农村多得多。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为什么低?是因为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经济理论上来说,目前有两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通过向城市转移,才能够逐步解决农村居民收入低的问题:一是绝对剩余劳动力,这个群体的边际产出为零;二是相对剩余劳动力,这个群体的边际消费为零,只能自给自足。这两类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余下的农村劳动力可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收入。但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以后,必须解决这个群体的就业、社保、住房、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能使进城的农民,或者留在农村的农民有一定的财产性收入,对解决此类问题是有帮助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有人称之为第二次土改),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改革后,农村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城市的土地一样,通过市场进行流转,而得到的收益要在政府、集体、个人之间合理分配。解放初期,我国搞过分田到户,让耕者有其田。但是1955年、1956年又把土地收归集体所有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归“集体”,但是土地的买卖收益在农民个人的财产上并没有体现。这次的改革在一些条款上就体现了农民在土地上的财产收益。

第一条,农村的土地是集体的,那么农村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市场招、拍、挂而售出后,农民个人应有一定的财产收益。

第二条,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以流转。农民到城市后,他所承包的农村土地可以通过出租或者与大的企业联合入股等方式流转,取得一定的收入。我到浙江做过调查,那里不少地方采取的办法就是土地出租,租金大约为土地平均收益的一半。这样农民即使到了城市,也有一定的财产性收入。

第三条,农民的宅基地流转。农民对宅基地享有用益物权,可以通过使用流转取得全部效益。

第四条,农村兴办的集体企业,农民也可以获得收益。坦率的说,仅靠这几项措施,还不能完全消除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财富差距,但可以较大幅度地促使农民提高财产性收入。

另外,由于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低,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后,进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他们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就比单纯的种地高得多,这对国民经济发展也有好处。所以中央把城镇化作为未来十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过城镇化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转移农村劳动力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促使经济发展。(责任编辑/顾海凇)

猜你喜欢

财产性劳动生产率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农村不动产促增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效能分析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