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人生而音乐的“长跑冠军”

2014-11-03解瑂

小演奏家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专业

解瑂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的音乐教育专业起步较晚,各音乐院校设立该专业大多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至今,能够学贯中西在学术上有建树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教育理论家可谓屈指可数。现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谢嘉幸教授,正是这样一位颇有成就的中国音乐教育理论家。

十多年前,笔者采访过当时已经在音乐教育理论方面小有成就的谢嘉幸,2013年在苏州菩提书院有幸再见谢嘉幸。十多年过去了,他看上去似乎没有变化,依然精神饱满、状态积极,一脸谦和的微笑。但在事业上可谓成就巨大,除继续教学外,他还肩负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理事、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中国音乐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数职。

成长履历

音乐之路异常艰辛曲折

1951年10月,谢嘉幸出生于武汉,父亲谢旭和母亲胡朗都是四十年代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声乐专业的毕业生。谢嘉幸从小听着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长大,七岁时即在首届“银城之春”音乐会上登台演奏钢琴曲《牧童短笛》,同很多音乐世家的孩子一样,音乐一直伴随在他的生命中。

十二岁时,谢嘉幸以钢琴专业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却因学院解决不了校舍问题,领取入学通知书后未能入学。第二年再考附中,因当时海峡两岸关系紧张,虽名列前茅,又被父亲的“历史问题”所影响而未能录取,他童年的音乐梦就这样破灭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谢嘉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同在农闲时的田间地头给老乡们演奏,这段蹉跎岁月一度就是七年。后因有音乐特长,他被调到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开始在小学,后来调到中学;开始在农村,后来在厦门师范学校任代课音乐教师。不管在哪里任教,他都尽心尽责,教学之外,他自学音乐理论作曲技法,为孩子们和学校创作了不少歌曲。

1977年恢复高考,对学习如饥似渴的谢嘉幸,虽考试成绩优秀,但由于其他原因仍然没有被录取。谢嘉幸并不气馁,就这样他每年拿高分,但每年因政审不合格而落榜,直到第四年,他的年龄已经超过高考要求,只得放弃高考。为了实现大学梦,他先到集美师专进修了一年,后又只身北上,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进修班学习了两年。此时,没有本科学历的他,在夫人的支持下,决心直接考研,先在天津音乐学院试考了一次,专业成绩优秀,却因英语的底子薄未被录取。这次考试给了他信心,感慨这是人生最成功的一次失败,又自学了两年,1986年,终于考上了李西安老师的作曲研究生。从第一次拿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录取通知书,到真正走进音乐学院的大门,谢嘉幸花了整整二十五年。他常开玩笑说:“范进考了二十四年中举,我考了二十五年入研,范进疯了,我却没疯。”1988年,谢嘉幸拿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8年,时任学院研究部副主任的谢嘉幸,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已经四十七岁。

谢嘉幸一直很庆幸自己能成为李西安老师的学生。李西安是中国音乐理论的先行者,思路开阔,在音乐思想建设上富有远见和创意,也特别保护和提携年轻一代。李老师从最早对中国现代音乐青年作曲家和理论家的关爱与支持,九十年代率先成立华夏民乐室内乐团,到提出“走出大峡谷”、“构建传统与现代张力场”理论,积极倡导在高等音乐教育中重视对传统音乐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尽管已经毕业多年,李老师的思想一直影响着谢嘉幸在专业上的思考与发展。

谢嘉幸会走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道路,也是受李西安老师的指引。1988年,时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李老师在中国音乐学院开创新专业,其中就包括音乐教育专业。谢嘉幸承担了论证这一专业的任务,这当然与他当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经历有关。当时,谢嘉幸答应给李西安老师十天时间来起草专业的论证报告,精彩的报告和论证答辩,使谢嘉幸承担起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筹建工作。这项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干得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无怨无悔,也干得硕果累累。

因为有多年在基层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经历,谢嘉幸的研究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1999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本音乐教育专著《走进音乐》,结合专业院校作曲专业的音乐分析法与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法,通过图式的直观形式,深入浅出地将作曲专业知识术语直接用于普通学生音乐欣赏课的聆听训练中,首创“音乐鉴赏水平的整体训练与评估”方

法,先后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讲习班中,受到几千名音乐教师、音乐专业学生以及音乐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同年,他在“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将地区学校音乐教育融入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内容,突出各地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在我们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在全国音乐教育界引起广泛反响。

1999年到2000年间,谢嘉幸出访德国,与德国不来梅大学开展中德音乐教育比较课题,完成了作为国家教委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成果的《德国音乐教育概况》。回国后,谢嘉幸积极参与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会的各项活动,并当选为会长。2001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谢嘉幸发表了论文《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他先后担任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学校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研究》负责人,北京教委“十五”重点课题《北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负责人。2003年,谢嘉幸应聘为国际音乐教育会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顾问,并作为该年会亚洲地区唯一的主题演讲嘉宾。之后的十二年,他每年都带着自己的学生携课题参加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举办的世界与地区国际学术会议,积极为年轻音乐学子开拓视野,促进和推动国际间音乐教育的交流和互动。

在很多人对音乐工作者的认识还停留在唯技术、唯虚荣、唯利益的世俗层面时,谢嘉幸提出“为人生而音乐”,将在音乐高等学府专业音乐学习的刻苦过程,激发为一种自觉用音乐表达人生的生命过程。endprint

在教学领域,谢嘉幸多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在“十一五”期间就被评为国家级教材,他还是中国音乐学院唯一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音乐教育基础》负责人, 2013年,该课程再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除此之外,他的《音乐的鉴赏与批评》《音乐学分析》等多门课程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超星学术视频网录制播放。

谢嘉幸不仅是一位教学型人才,更是一位理论型人才。著名科学哲学家赵洪洲,在看了他的《反熵·生命意识·创造》一书的初稿后,写下这样的诗句:“中国哲学有八斗,南纪北谢占六斗(“南纪”指科学哲学家、上海社科院的纪树立 )。”后来,他又发表了《论知识权威》《论不可交换价值》等文章,在相关领域也引起不小反响。当然,谢嘉幸本人并没有自视甚高,他认为哲学仅是他的兴趣。1998年考入音乐美学专业,师从张前教授攻读音乐美学博士学位,并以优秀的质量完成博士论文《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是他理论建树的一个转折点,该著作2007年获中国音协“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学校成就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2005年,谢嘉幸被任命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这使他有机会将自己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理论课题落实为全校的学术性活动,不仅自己顺利完成一次华丽转身,成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同时为提升学院整体学术地位和声望起到积极作用。

在任多年,谢嘉幸亲自策划组织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活动:

其一,主持研究所工作后,将本院及院外的著名教授李西安、樊祖荫、赵宋光、乔建中、沈洽等返聘回所里,请他们出选题,参与课题设立和研究,不仅调动和发挥了老一代音乐家的知识才学与科研经验,也丰富和延伸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二,提出并落实对学院专

业上成绩斐然的老音乐教育家、艺术家进行有计划的抢救性采访,完成“口述”系列,现已完成包括赵宋光、董维松、耿生廉、李凌、施万春等多位老专家的口述专辑出版。2011年,解放以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民歌教学的先行者耿生廉教授,没等到自己的口述样书印出来就去世了,如果不是采访及时,老教授一生的经历及贡献,也许就随着岁月而消失无踪了。为此,谢嘉幸表示一定要将口述项目做下去。

其三,2010 年,与著名作曲家瞿小松教授策划并组织了由学院研究生处、音乐研究所与作曲系共同主办的“音乐纵横三人谈”系列讲座,至今连续举办了几十期讲座,已经成为学院一门颇具特色和学术品格的研究生课程。讲座选题围绕“传统”这一永恒话题,从纵向到横向涉及广泛,应邀参与讲座的特邀嘉宾有美术家陈文骥教授,中国新音乐歌者龚琳娜及德籍丈夫老锣,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创团成员及联合艺术总监、华人实验艺术先驱荣念曾先生,中国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戏剧导演李六乙先生,中国现当代新诗先行者、作家哑默先生,第七代电影导演佼佼者、澳大利亚总统奖得主程裕苏先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以及著名作曲家施万春、叶小纲,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等等。谢嘉幸在具体组织落实各场讲座过程中,与近百位跨地区、跨文化、跨领域的艺术家联系交往展开对话和讨论,共同确立论坛话题和思考问题,做了大量工作,表现出在开拓未来艺术和文化方面富有前瞻性的开阔视野。

其四,作为音研所所长,为提升学院学术地位,谢嘉幸协助学院成功申办了音乐学博士授权单位(2005),而后又成功申办了少数民族高等人才培养基地(2009)和博士后流动站(2013),这些成功直接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建制规格、招生规模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其五,中国音乐学院始终以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鉴于此,2009年学院创建了由北京市教委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同主办、学院承办的“北京传统音乐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奖。谢嘉幸亲自参与了北京传统音乐节的创办和每届的主题策划组织落实,他说:“北京传统音乐节的举办是与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的。传统是根,传统是河,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是时代赋予新一代音乐工作者的使命。中国音乐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专门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而建的专业音乐院校,多年来在中国民族声乐、器乐与音乐学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学术界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逐渐重视,自2009年起,每一届音乐节我们都突出了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主题,如2011年的戏曲主题、2012年的‘大河颂主题以及2013年的‘礼乐重建主题,展现了从‘北京的北京、‘中国的北京以至‘世界的北京的宏大画卷。音乐节邀请来自欧美、亚洲各国以及台湾地区的海内外音乐家与艺术团体、音乐家、艺术家参与学术活动与演出,共举办了数百场音乐演出、大师班讲座和学术研讨会,不仅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展现出人类文化历史传统的源远流长以及多元文化对人类未来的展望。传承,要求我们继承历史上无数前辈留给我们的音乐瑰宝;发展,要求我们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的流传之中加入我们的一己之力;弘扬,就是要我们通过努力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深入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至今,每年一届的北京传统音乐节已经不仅是一个专业音乐院校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而成为有全市百姓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北京市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

其六,2010年,谢嘉幸策划并参与组织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堪称音乐教育领域的“奥林匹克”大会,本届大会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一届,按照教育部副部长(时任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所言,该大会“无与伦比”,共有来自国内外四千多名正式代表、三千多名表演艺术家,共九千多人参加了历时一个星期的大会。会期共举办了七百多场研讨会、一百六十五个工作坊、一百零三场音乐会,赢得了来自世界六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赞誉,实现了中国跻身世界音乐教育行列的多年梦想。endprint

其七,2012年9月,谢嘉幸组织团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在全国二十多所院校申报竞标中胜出。该课题内容之重大,可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表述中见出。该课题推进一年来,已取得不少成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繁荣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其八,近两年,谢嘉幸就建立中国当代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任务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他从中华各民族传统音乐的普查、保护、研究、展示,中华各地区音乐文化的梳理、描述、整合、开发,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吸纳,推动北京音乐文化建设,建立中华民族音乐文代发展示范区,面向世界建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全球网络等方面,通过理论建设和实地深入走访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提出并落实在全国相关地区建立多个“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实践基地”。

妻子口述

淡名利严于己的工作狂

学院的科研、教学以及学术活动,几乎排满谢老师每年的时间表,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有限,好在谢夫人知书达理,而且两人当年是福建同一学校的师生恋,曾经同甘共苦,感情甚笃。

“嘉幸开朗、热情、乐观,为人本分老实,但遇事执着。从我认识他,他给我的印象就是特别勤奋好学。他的一家人尽管饱受磨难,但内心依然充满感恩与爱。

“嘉幸从小钢琴弹得很好,上山下乡后,他劳动之余写剧本,组织演出,十分活跃。经历的坎坷并没有影响嘉幸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因为父亲受迫害,他做音乐家的理想一直到1986年考上音院研究生才得以实现,谢老因此称赞这个最用功的儿子是‘兄弟姐妹中的长跑冠军。他爱好广泛,对文学、物理都很有兴趣,所以和音乐界的‘鬼才赵宋光老师特别谈得来。他的英语完全靠自学达到如今的水平,现在出国参加学术会议都可以用英语与外国同行交流。

“我和嘉幸是1978年在师范学校认识的,他是我的老师,可以说是师生恋。我毕业后在老家教小学,嘉幸调回厦门集美师专教书,我们82年结婚后,他就到北京学习。女儿85年出生,为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他在女儿三岁时把孩子接到北京带了三年,但因为上小学要北京户口,结果女儿只得回厦门上学。我们分居了十二年,我和女儿的户口一直都没解决,直到1994年,户口关系才通过厦门驻京办事处解决。

“他有种知识分子的清高,大部分时间都在忙工作。他在中音院所开的研究生课程已经讲了十多年,但每次上课仍提前备课,翻阅大量国内外最前沿的纸质资料和音响资料,力图让每次授课内容都有更新,因此学生特别爱上他的课,他也多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他全身心为学院工作而忙,但从不邀功请赏。有时我也会埋怨说:‘很多人只为自己的教学和专业忙,你一个学者又不是院领导,何必考虑那么多自己专业以外的事。但在一起这么多年,我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很理解他。家里的事他基本顾不上,连女儿小时候的家长会都是我去参加。女儿特别像他,兴趣爱好广泛,小时候一直学钢琴,但因为文化课好,最后没有选择音乐专业。女儿考上清华大学生物系,后又就读美国生命科学专业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拿全额奖学金,已经完全独立了。”

在谢夫人形容女儿很像爸爸的一刻,我似乎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骄傲,听得出话里有埋怨,但更多的是多年来相濡以沫的心心相印。

2012年教师节,谢嘉幸教授被中国音乐学院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

我在想,如果说“德艺双馨”是对艺术工作者的最高标准,在谢嘉幸身上,似乎可以看到这四个字的真正份量。

音乐教育理论家谢嘉幸: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
中国音乐学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规划
“The Opera Among the Operas”: A Review on Mozart’s Masterpiece Don Giovanni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校友会成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