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下的教育

2014-10-29段娜

教育界·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功利化教育

段娜

【摘 要】实践的践行受其价值观的指导,因此对于教育实践问题的追溯就是其教育价值观,它直接影响了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功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但过度的功利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深受其影响;功利中心价值观渗透到了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对教育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严重妨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使得教育不断丧失其本真。

【关键词】教育 功利化 功利化教育

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累积,人们在享受着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感到了精神的缥缈。在学校教育中,学校这个本应该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场所,当前却是“无休无止地招收学生,增加所谓必需的讲座和练习,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

这种教育失真、失德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教育诸问题的探究,从中不难发现,由于价值观决定实践,因此,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学校不断扩招,学生被迫接受各种培训现象,都是在外在利益的驱使下形成的。从这样的利益倾向可以看出当前学校教育功利化严重,甚至遮掩了教育本应发挥的作用。

一、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功利主义又译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其主要特征在于趋乐避苦的道德论和利益最大化的伦理观,功利本身并没有贬义色彩。合理的功利是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驱乐避苦也是人自身本性的使然。但是当前的功利中心价值取向过度的功利化,它将外在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严重影响了人性本善的人生本质,造成了各种的社会问题。当前的物欲横流,人情淡漠就是过度功利化的真实写照。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一)重利轻义

重义轻利,就是将利益放在首要地位,人的一切行为利益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义一直是中国人所推崇和践行的行为准则。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更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下,利益成为人们在一切活动中竞相追逐的目标,而义却失去了其传统中的地位。

(二)重外在利益轻内在利益

人的实践,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通过实践,“内在于活动的利益就得以实现,结果,人们获取优秀的能力以及人们对于所涉及的目的和利益的观念都得到了系统的扩展”。这种利益就是一种内在利益。这种利益的获得不仅促进利益获得者的发展,也有利于参与实践的整个共同体,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相对而言就是外在利益,外在利益就是“存在于那些由于社会环境的机缘而外在地、偶然地附系于实践的利益,就现实中的成人而言是诸如权势、地位与金钱等利益”。外在利益的即时显现性,可以理解为眼前利益,这种利益带给人们的是即时的享受与感觉。内在利益是一种长远利益,在这种利益追求中,人们获得的是内在于实践活动本身的乐趣与精神满足,并且只有通过这种实践获得。功利主义价值观下,人们普遍追求的就是实践活动带给人们的外在利益,享受即时的物质满足,却甚少关注实践的内在利益,这就形成当前人们的精神空虚。

(三)重个人利益轻他人集体利益

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人们追求的是外在利益。“外在利益的特征在于,每当这些利益被人得到时,它们始终是某个个人的财产与所有物。而且,最为独特的是,某人占有它们越多,剩给其他人的就越少。”可以看出,外在利益的获得是一种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中,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个人,而对于集体与他人,则被视为一种威胁甚至是敌人。这种角色的认定中,人们对于他人的态度是敌对的,思想中就形成了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出的“他人就是地狱”,那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变成了霍布斯提出的“人对人像狼一样”。这种价值观下人们形成的只能是彼此间的冷漠与淡然。

二、功利价值观下的教育

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学校教育中功利取向也日益严重。在这种价值取向之下,教育中的各组成部分呈现出功利化倾向,使教育的本真不断迷失。

(一)功利主义价值下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确立,来自对于教育价值观的认识。“教育的价值从两个方面来确定,一是谋生教育,一是人格完善化教育。从受教育的角度看, 教育对谋生的价值对应着外在价值、手段价值;对人格完善的价值对应着目的性价值、内在价值。”不可否认,谋生教育即功利教育的实践为现代化生产提供了大量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为“个人完满的生活”做了准备,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大踏步前进。但是,这种功利化教育是基于合理的功利化追求,而不是以功利化为中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以外在利益为出发点。真正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在于人格的完善,“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的目标是改善。它试图让接触它的每个人,老师以及学生,比现在更好。”教育不是使人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的工具,而是使人成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功利化下的教育,重智轻德,学校与学生追求的都是功名利禄,而不是如何成人。这样的教育使学生逐渐地丧失人本心中的善,而关注的只是那些外在于人的物质利益,这种教育实践下的学生无法实现人格的完善。当前,很多学生将读书看作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手段,但是却忽视了其对自身本性方面的培养。学生接受教育的动机是为了能够获得舒适的生活,为将来的自己创造获得更多外在利益的条件。对于教育对当前自己内在的品质的养成关注甚少,更不会有意地去完善。因此,考证热,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现象在高校中盛行,学校与学生们追求的都是利益最大化,而对于本身德性发展却置之不理。

(二)功利价值观下的教育方式

功利化价值观下的教育重视教育结果,忽视教育过程;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违背教育规律,注重教育中“分数”的获得,而忽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无视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人所必需的技能。这让教育过程中充满了整齐划一的教学,刻板单调的背诵,标准答案成为人们的追求,教学中排斥探究与创新,学校采用的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灌输。教师将所有的书本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主要的任务则是记住一个个的公式,各种各样的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能够解答出问题,获得高的分数。但是这些所谓的“知识”却永远成不了学生的智慧,在实践生活中没有任何的用处。有人曾感慨说,一个人在毕业后成功的时刻就是忘记他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的时候。可见,这样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进步,甚至成为学生发展的绊脚石。endprint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决定着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甚至是学生的发展。学生只需要追随教师的步伐,在教师的领导之下习得考试需要的内容,师生之间缺少着平等与对话。在生生关系中,由于受教育者同样以分数为标杆,在功利化外在利益追求之下,他们把同学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竞争,将其他人看作是自己的对手,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同学之间缺少了应有的同学之爱,养成的是学生的自私自利,形成了人情的冷漠。

(三)功利化下的教育评价

“功利主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评判仅剩下了教师的需要、家长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 缺少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这就是说‘我需要我发展得如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别人需要我发展得如何; ‘我认为我发展得如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别人认为我发展得如何。”可见,当前的教育评价关注了教育对于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的影响,但是却忽视了对于教育最应该影响的人——学生本身的影响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在进入学校后就逐渐被磨灭和扼杀。学校这充满规范的地方是不能容忍质疑和探究的,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听话”,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但是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使学生“真正的愿望受到压抑,而不得不以某种方式接纳别人的愿望,但又似乎是自己的愿望。可以说是伪愿望取代了原始愿望。伪活动取代思想、感觉和愿望的原始活动,最终导致伪自我取代原始自我。原始自我是精神活动的原动力,伪自我只是一个代理,它打着自我的旗号,实际代表的却是人被期望所扮演的角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下的学生,自身被取代,教育不再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完全关注的是外在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分数。在功利化的价值观下,分数是衡量学生一切的标准。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座位的安排、课堂的提问等都是以学生分数为标准。分数高的学生享受着高等的对待,而分数低者受到的更多的是批判、忽视,教育中的平等与尊重在分数面前荡然无存。

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之下,学校的教育实践给教育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使教育问题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质疑,影响了教育的良性发展;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功利的教育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人。因此,去功利化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成为解决诸多教育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3.

[2]麦金泰尔.追寻美德[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238.

[3]麦金泰尔.追寻美德[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239.

[4]麦金泰尔.追寻美德[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1:242.

[5]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176 .

[6]菲利普·W.杰克森[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51.

[7]朱旭梅. 再论教育的过程价值———对当前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J]. 教育科学论坛,2007(4).

[8]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38.endprint

猜你喜欢

功利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