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失在黄昏中的影子

2014-10-29

剑南文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皮影戏门将皮影

皮影戏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独特,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皮影戏对国内外戏剧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过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和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电影动画、现代网络三维动画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题记

引子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

七个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时走时停,气喘吁吁地跋涉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他们中年纪最大的九十岁,最小的七十六岁。走在前面用六根五尺长的油亮斑竹,挑着一个两尺见方包袱的赵永森老人,年纪最小。他是这个皮影班的班头。

快要落山的太阳,象个倾销库房里所有积压品的商人,毫不吝啬地把最后一点廉价的金辉,尽情地涂抹在七个老人的身上。望着这群风烛残年、疲惫不堪的老艺人的身影,一股无名的惆怅涌上心头。我不知道,皮影这门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戏剧艺术,伴随着他们闪烁着太阳余晖般的生命,还能坚持行走多远……皮影的生命还能否象昔日如同黎明前的太阳那般火红……

当老人们爬上一道山脊,一群有着生命、能听见心跳、喘着粗气、流淌着血液的皮影,展现在我的眼前。

即将落坡的无力夕阳,从老人们身后的脚下,反射出金黄色迷人的晚霞,一群清贫如水谦逊和善的老人,一群把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融进灵魂和生命的老人,一群从不贪婪索取的老人,一群平凡如泥土般厚实的老人。他们那剪影似的身躯在黄昏余辉的映衬下,雕塑般地屹立在天地之间。

“风啸啸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山梁上黄昏中的影子,象奥林匹亚山上众神般的悲壮、苍凉,海潮般的震撼着我的心灵。敬畏——驱驶着我的灵魂向他们下跪……

寻 踪

7月的一个暴雨后的中午,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汽车把我扔在梓绵乡的一条乡间小路的入口处。山丘原野吸足了慷慨的雨水,在六月的阳光下一片疯绿。太阳象火一样烤着生机盎然的大地。在这样炎热的夏日里,田间看不到一个劳作的农人。这时,他们都躲在自己的院落里,享受一年中最轻松悠闲的时光。

第一次去采访老人时,他外出了,让我无果而终。这是第二次。背着不轻的摄影器材在烈日下赶路,不到几分钟,全身就开始下起了汗的瓢泼大雨 。一个多小时后,树冠墨绿如云的大柏树印入我的眼帘。穿过一个很大的池塘,大柏树下掩隐在竹林里的土屋,就是赵永森老人的家。还没走到门前,一群白鹅见到生人就高声鸣叫起来。在鹅的呼唤下,一个个子不高、精瘦的老人出现在我的面前,他就是我不辞辛苦要采访的主角——皮影王赵永森,赵氏皮影班第七世传人。

当老人知道我的来意,一脸堆满了和善的笑容。已经快两点了,老人忙着为我煮南瓜稀饭,他说农村午饭吃得晚,正好和他们一起吃。在他忙着做饭的时候,我开始了期待以久的采访。一谈起皮影戏,赵永森老人的话象开闸的水渠……

往 事

相传皮影始于西汉武帝年间,帝妃李氏病故,武帝思念,术士齐翁在宫中设帐,点红烛,帝坐其中,霎时,见李夫人翩翩而来,安慰了武帝思念之情。其后,宫妃用纸为影,逗太子玩耍取乐,民间仿效流传,逐渐形成了皮影戏。

皮影又叫灯影,兴盛于宋朝,元代开始沿南北丝绸之路,流传到南亚和欧洲一些国家。明清之后,皮影戏剧日趋丰富,雕工技术更加精细,并将纸皮改为牛皮或羊皮。至清末,皮影戏盛行全国。清道光年间,川北皮影已达到鼎盛时期。川北皮影表演艺术的独具魅力,是川北皮影艺人在世世代代的艺术实践中,细心研究,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

张艺谋拍了部叫《活着》的电影,讲的就是皮影艺人班子的故事。

赵氏皮影班建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三十九年了,解放初由川南迁徙绵州。赵永森先天左耳失聪,少年跟爷爷、父亲和堂叔学习皮影表演。由于他过人的表演天赋和超人的记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方圆几百里的镇乡都为他表演的皮影和演唱所倾倒,人称“神仙手一把抓”。

老人说,在他刚学会唱皮影戏的时候,外乡一家大户就邀请他们皮影班到府上为母亲庆寿演出,皮影戏演完已大半夜了,就住在大户人家的后院。刚睡下枪声四起,土匪洗劫了大户人家里一切钱财粮物。当土匪抢到后院时,看他们是唱戏的,匪首就说,这些是吃八方饭的,不要动他们的一钱一物。第二天,大户人家里一片狼迹,皮影班却毛发无损人财安康。通过那一次的遭遇,赵永森就铁下心来,爱上了这门盗不偷、匪不抢、天干三载都饿不死的这门手艺。

赵永森老人记忆超人。已是七十几岁高龄的老人,还能从中国公元前盘古、神龙、伏曦、尧、舜、禹直到当今,准确无误地背出各个时代皇帝的年号、在位时间,各个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他说,皮影戏就是影子戏,是用一张洁白无瑕的丝网展开撑起来作幕布,俗行话叫亮子,这个亮子大致有五尺长四尺宽,竖立在选定的场地上,把观众和艺人隔成了台前幕后。亮子的后上方有一光源,把亮子照得雪白一片。根据剧情的需要,拦门将把不同角色的皮影或道具排到亮子后面,紧贴亮子,通过透视和光线照射的原理,皮影及道具的影子就透射到亮子上。亮子上的场景不论是亭台楼阁,还是寒窑圣殿,戏中角色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拦门将和演唱者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的表演、后台的帮腔展现得淋漓尽致,天衣无缝。

皮影按其大小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尺许,俗名“大门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门神”,小巧别致的高0.8尺,叫“小门神”。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土皮影(川皮影)、广皮影(渭南皮影)。土皮影是川北土生土长的,身高2尺许,造型制作比较粗放,不便表演操作。广皮影,是陕西渭南传入的,被称为“陕灯影”或“渭南皮影”。它雕刻工艺精致,表演艺术精湛,皮影身高只有 8寸。川北皮影艺人取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融川戏服饰之精华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川皮影 (俗名酥灯影)。其身高1.5尺左右,雕刻精细,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清晰流畅,色彩鲜亮协调,构图完整统一,每件皮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皮影是用上好的牛皮雕刻而成,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状元乞丐,众生百相,一应俱全,不分花草树木,狼虫虎豹,飞禽走兽,神仙鬼怪均刻画得出神入化。可以这么说,世上有的它有,世上没有的它也有。

老人给我讲了一段他为争演主角发生的故事。民国32年秋,安州大富罗氏家族新建的祠堂落成,请他们去唱堂会,点的戏有《新府会》、《魁星笔》、《别洞观景》。年轻好胜的赵永森为显示自己的才华,锣鼓一敲响,抄起皮影粉墨登场。当时,赵永森没想到他抢演的《新府会》戏中,有段父子之间对唱的戏,当他唱完“十年寒窗苦读圣贤,妙郎儿呀,进京求功名,慈父在家,为你秉烛求前程……”当他唱完这段台词,知道惹祸了。该父亲接下面儿子的唱词,接吧,这可让父亲脸面丢尽,当着大家的面叫儿子为父。不接吧,要冷场,演出冷场这可是演戏中的大忌,尤其是在为这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里演出。认戏不认人,这可是梨园老郎太子祖宗立下的规矩。父亲硬着头皮唱到“上前来见过父亲大人,儿妙郎在下,双膝跪定……”戏后这事被罗家知道了,还特赏赵氏父子二十个银元。这是赵老先生第一次唱前声做拦门将。

皮影戏班子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俗称“七人忙”。“拦门将”也就是在幕布后面耍皮影的人,皮影戏好不好看就全靠他了。“上挡”负责月琴、号和唢呐等,“下挡”拉胡琴兼其他乐器,表演时配合“拦门将”帮腔,“后曹”也叫“打后台”,掌管小鼓指挥后台所有乐器和兼敲打击乐。皮影班子成员都必须能文能武,吹拉弹唱,身怀绝技。戏一开场,一个人操几件家伙,生旦净丑、红黑花脸,扮几个角色,双手皮影舞动不停,嘴里唱词不断,一个萝卜要填好几个坑。

一个皮影称一根线,一趟戏少则六七十根线,多则一百五六十根线。皮影最绝的是,凡能动的东西都能让动起来。皮影是由不同的部件组装起来的,根据不同的人、兽、鸟、虫的生理构造特点,从大小的关节处相互连接而成。拦门将通过双手抄作三根连接皮影的小竹棍,根据剧情需要让皮影人物做出各种动作,如点头,摇头、拉、推、摆、抖、俯、仰、挺、坐、站、走、踢、翘、跑、整冠、圆领、理须、撩袍、端水、点火、变脸等动作。屏幕上的影子,在龙楼凤阁、雕栏亭榭、红花绿树、奇峰异壑、碧海蓝天中,弄出举步而蹈、挥袖提袍、提枪撕杀、轻歌漫舞、马跑鹰飞、击鼓上堂、沙场点兵等场面。一人操纵几个皮影,又演又唱,表演的人物生动细腻,刚柔相济,栩栩如生,连影人喘气的动作都表演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一个拦门将走一个人皮影。技艺高超的拦门将能同时演唱、走三四个皮影。

拦门将是皮影班子里的全把式,是一台皮影戏的核心和灵魂,常常是经纪、剧务、导演、演员,大到写戏,小到场次安排,都由他一人说了算。每到一地,支起家伙张嘴就来,是征藩还是平叛,是上文臣还是下武将,出口成戏,决不胡编乱造,信口雌黄。

皮影戏一般都没有现成的剧本,是由一代一代老艺人口传心授,全凭记忆唱戏。那一本本的戏词、故事,全都装在拦门将的心里。一个皮影班唱前声的拦门将的肚子里,装不下二三十部戏,是不敢带班子出去的,这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活。

在民间皮影班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唱前声的就是班主。赵永森不但唱前声,还是拦门将。

他们春天进山去唱春台戏,夏天到平坝唱青苗戏,秋天到村子里为农民庆丰收,冬天为有钱人唱堂会。

清末民初,赵家班子已有四个皮影班子,长年在外巡回演唱,那是赵氏皮影班最兴旺的岁月。

活在记忆中的老人

解放初期,由于赵永森能写会唱,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被大家选为村主任,一直干到七零年。七一年调梓棉乡医院当院长,在医院工作期间,他自学《黄帝内经》《医林要集》《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用五年多的时间,手书《医中捷径》一书,书中收集整理民间奇绝秘方三百多个。这些药方他大都用于临床实验。其中治疗火烧烫伤的“水仙丹”,就是他在女婿面部被滚油烫伤后得到了验证,至今脸上没留下任何痕迹,整个疗程费用不到五元钱,这在现代治疗火烧烫伤的医学界也是一个奇迹。到一九八二年退休时,他已是全乡一流的名医了。

老人退休后,二十几年如一日,默记整理出失传的上下部、每部二十二集的《蛟龙驹》《火焰驹》,十一集的《韩仙传》,反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四部爱情连续剧 《纪柳荫》《百花楼》《梁山伯挂帅》《巧鸳鸯》等众剧本。这些剧本都是他凭记忆和已死去的九十岁哥哥曾经的口述写成的。赵永森整理出的这些戏,可分为列国戏、朝纲戏、神话鬼怪戏、家常戏等。他创作的反映现代重男轻女的 《上门女婿》、《人口普查好》等独幕皮影剧,还得到上级部门的奖励。他写的《影史撰要》一书,全面介绍了皮影的历史、剧目、曲牌、唱词、韵脚、表演、皮影制作的技术和技巧,是一本皮影戏的百科全书,有较高的皮影戏曲史料价值。

赵永森老人为整理皮影资料,常常写剧本、刻皮影到深夜两三点钟。被他写坏的毛笔达上百支。目前,通过他收集整理和撰写创作的皮影戏剧本有一百二十四多部,制作的各种皮影有五百五十套,仅不同的蛇就有十八套。

他制作表演的《火烧红莲寺》中的鬼吐火、喷烟、驾云、变脸,能在瞬间一气呵成;《别洞观景》中的白鳝仙姑出场的各种高难度动作,可表演半个多小时;二郎神在他的手中能连续不断地变换五十二种。这种鬼斧神工的皮影表演绝技,让世人为之惊叹。

清贫与守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赵永森老人组织乡上六位老年川戏爱好者,在乡老年协会成立了皮影班子,每月不定期在乡上免费演出,受到大家的喜爱。后来,经常有人花钱请他们去演出。十六年来,他们走遍了四周九县八百多个村,演出皮影戏上千场。有一次,在石板乡连续三天的演出,有人竟带上粮食住在那里,一直看完他们的演出。这事让老人们感到无限的欣慰。在农村,各种民间节日、红白喜事和庙会,是老年皮影班常去的地方。乡下人爱闹热,大家凑十几二十元钱,管一顿饭,就可以请他们来为全村的人演出一场。

记者在零六年的农历六月初八,跟随这群老人,真实地感受了一次民间艺人的艰辛和快乐。

早上六点,我还在梦里,老人就把我叫醒。赵大娘已做好早饭,我们匆匆吃完,老人拿起那六根已用了上百年油亮光滑的斑竹,把皮影包裹挂在上面,扛在肩上就出发了。八点过,来到乡上一所卖生活日用品的老房门前,老人说这是他们皮影班每次外出演出集合的地方。这次他们要去一个叫寒骨包的地方演出,有三十多里地。快十点,其它六位老人才带着各自的乐器,陆陆续续从家里赶到乡上。卖百货的师傅从后院开出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叫老人们坐上去,老人们争先恐后地爬了上去,我为开摩托的师傅和七位老人感到惊讶。加上带路的人和我,三轮摩托小小的车斗里装了九条人命呀!这样崎岖不平的乡村土公路,这样的三轮摩托车,难道他们连什么是安全这最起码的意识都没有吗?我说,我们大家坐汽车去好些,却不敢说坐三轮车不安全。老人说不通汽车,坐摩托去也只能赶一半的路,剩下的路连摩托车也不通。我极不愿意地爬上摩托车,师傅麻利地轰开油门,三轮摩托像箭一样射了出去。这一车除了我是最年青的,其它全是高龄老人。我不断地高声叫师傅开慢点,开慢点。可我的话像外星人在对地球人讲一样,没一个人理我。半路上,开摩托车师傅的一个熟人要搭车,他又停下来,搭车人象一根树棍,费了很大的力气,插进了那原本很挤的车斗的人缝里。摩托车又一路高歌,以不要一万年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向着那我从没去过的地方飞快地驶去。

摩托车终于停在不能再前进的小路边。我那颗悬在脑门外的心,终于又回到了胸腔。

下车后,老人们鱼贯而行,向着一座高高的山梁上爬去。他们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我不知道山梁上有何方神灵在把他们召唤,让这群老人如此艰辛虔诚地去兑现他们的承诺。

快到山顶,村里两个管事的中年人来迎接我们,并给每人发了一个拇指大小的红纸包,很真诚地对大家说“请笑纳”。我问走在身边的刘大爷,他叫我们笑纳什么呀。刘大爷说,“这是给我们的好处费,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演出费”。我不好意思打开看有多少钱,就小心翼翼地装进了我的摄影包里。

山顶小庙的空地上,七八十个老人和小孩,早已从自己家里搬来各式各样的桌椅板凳,等候在那里。赵永森老人一到,就忙着和大家用两张方桌,很快搭起了表演皮影的舞台。十一点半,锣鼓声象久旱的甘露,透过大人小孩焦渴的眼睛,浸进他们干枯的心灵。我和所有看戏的人们一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跟随着舞动的皮影、老人的演唱、锣鼓琴声走进《青梅煮酒》那遥远的三国。

两个多小时的演唱,老人们没喝一口水。如此卖力的演出,如此深厚的艺术功底,我想那小红包里至少不应低于一百元钱吧。我走到无人的柏树林里,小心地打开让我好奇的小红包。我再一次被眼前的事实惊呆了,四张一元破旧的纸币,象滚烫的火炭灼痛了我的双手和心灵里那根最敏锐的神经。这就是老人们付出一生智慧结晶和辛勤劳苦奔波一天的报酬。而那些,象吃了违禁品摇头丸在舞台上歇斯底里、不知艺术为何物的超女和歌星们,在无聊的媒体推波助澜下,一夜之间身价数百万。更有数以万计的无聊庸俗的星族们,把她们放的屁也当着魔鬼香水来津津乐道。我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当我回到演出地点,老乡用背篓给老人们送来了午饭,一碗没有油的酱拌米凉粉,一碗黄瓜炒豆腐,一大盆豇豆稀饭。我一碗稀饭还没完,菜就快没了。吃完午饭,我问赵大爷什么时候下山,赵大爷说还有一本刘备称帝《取成都》的戏没唱呢。马上接着唱,看完戏,老乡才回家吃午饭。看着那群在荒坡上,没有任何艺术修养和文化的老人、小孩,睁着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睛,为看皮影戏连午饭也不吃的另类追星族们。我为他们感到欣慰又伤感,我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两部戏近六个小时的演唱,老人们只挣了四元钱。我崇拜艺术蔑视铜臭,可我也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的柔弱无奈而悲哀。我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那个我无意得到的小红包,将永远留在我的生活里,我的心里……

夙 愿

我问赵大爷,还记得他演的第一出戏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用“望奴香”“燕儿乐”的曲牌唱出了 《黄金窖》戏中小生冷玉冰唱的“观音甘露再多,不润无根之草,菩萨德威显灵,难渡不信之人……”的唱段。那带有浓烈的地方戏抑扬顿挫、凄婉悠长的川腔清唱,在山野里跌宕起伏 、跌宕起伏……

他说皮影剧本的唱词韵脚、唱腔词牌就有几十个,变化无穷。皮影制作更是件艺术与技巧相结合、难度很高的细活,现在又没人愿意学习继承这些东西,如果他再不用文字和皮影的形式把它们保存下来,等他们这代人死了,有些东西就被带进棺材永远消失了。

为防不测,他把所有抄写的剧本和皮影资料,都制作整理成两套,一套送市文物馆保存,一套留着自己用。说到这里,老人脸上充满无奈和沮丧。原先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赵永森老人左眼因白内障失明,右耳带着助听器也听不清楚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收到一个真心喜爱皮影戏剧的年轻人,成为赵氏皮影第八代传人。不然,他不敢去见他的列祖列宗……

二00七年上半年,皮影班七位老人相继死去了四人。十一月,赵永森老人,也带着他终生渴爱的皮影艺术,去了另一个世界……

猜你喜欢

皮影戏门将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月光皮影
月光皮影
有趣的皮影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
皮影世家
比第3门将更苦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