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伊川界北大门看中国城市公共雕塑问题

2014-10-29田君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大门

田君宇

摘要:

近日,新华网上公布了一组名为河南伊川“裤腰带”大门的组图,作为一座地标性大型公共景观雕塑,其怪异的造型激起了强烈的舆论风波,一度引来众多网民的调侃与抨击。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标志性雕塑做为公共艺术对城市品牌战略意义的重要性。而在褒贬不一的声音下,伊川这座被戏称为“裤腰带”的景观雕塑是否完成了做为城市标志的使命?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剖析,并且透过这件个案对中国城市公共雕塑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裤腰带”大门;公共艺术;景观雕塑

随着新华网5月13日在网络上对这座外形酷似一条长裤带的公共雕塑照片的曝光,各种网民的吐槽,批评和质疑蜂拥而至。有说其像红色“裤腰带”,又有说仿佛像一个大圈套, 以及年度十大丑陋雕塑的有力竞争者等等,言语之中充满讽刺挖苦。但也有个别人认为此门造型简洁优美,恢宏大气。双方各持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虽然说美丑与否,俗雅高低这类争论在艺术领域见仁见智,再平常不过,而在大多数民众都觉得其“不美”的情况下,类似“裤腰带”大门这样公共财政出资建设的项目是怎么通过审核立项动工的?也许其背后机制的运作方式一时还不能被民众所悉知,我们却是可以针对这一公共雕塑究竟“不美”在哪里,及其在民意缺失的建立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典型中国城市公共雕塑问题,进行一番反省与思索。

一、“裤腰带”大门的造型概况

据悉,这座大型公共雕塑实为河南省伊川县洛伊快速通道伊川界的伊川北大门,北大门是位于新近通车的洛阳洛伊快速通道,伊川和洛阳交界的地方。该大门外形是巨大的U形钢架结构,前后两面覆以金属锻造的浮雕,上下面贯通。通体被漆为红色。从整体造型上不难看出其使用了拱门元素,同时结合了现代派雕塑中未来主义的抽象造形形式,或许还借鉴了美国1947年于密西西比河畔所建的圣路易大门(右图)。只不过设计者将拱门的倾斜角度放低到了非常靠近地面的位置,同时横贯公路,并整体向北部倾倒,在视觉上仿佛一个捕猎夹子合闭的瞬间,或者即将踏向地面的马蹄铁,明显给人心理上一种岌岌可危,压抑与不快的感受,难以令人亲近。其表面锻铜的浮雕仿古纹饰以二方连续的方式并置,谈不上有何新意,也无任何地域特点。且从周边环境上来看,由于其地属交通要道,过于繁复的浅浮雕纹饰并不能吸引人的目光停留。反而在视觉上有一种拖泥带水的混沌之感。在空间环境的规划上,整个造型并没有较好的涉入空间,而是在原本开拓的视野前上方形成了一道视觉阻隔,将原本空旷的视野感受进行了分割与圈限。唯一的做为门牌的标识功能,即雕塑中央上方硕大的“伊川”二字,其醒目突出的位置与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得在整体感觉上雕塑部分已然沦为了字牌的陪衬基座。在投入如此之巨的公共艺术项目中,在地方标志作用上,其品质和一般的地名标志牌并未拉开本质距离,那些伊川相关部门负责人自称的造型简洁、气势恢宏、曲线优美等特点实属牵强,也难让普通人感受到“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作用”。更不必提及实现其做为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城市品牌的打造使命。在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的年代,“裤腰带”大门确实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让伊川“一夜成名”。然而这样的名声,想必不是当地政府与百姓希望建立的。

二、“裤腰带”大门背后存在的机制问题

在网络上,许多网友并未止于吐槽这座大门的外形。而是进一步行使公民的权利,提出质疑,如是否有必要花费巨额钱财在这种“形象工程”上面,以及为何从早期设计投标到施工到竣工都排斥民意参与等等的问题。在我看来,门面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与气质形象,有着自身特殊的重要性,可知当地政府的目的很明确,希望藉由地标性的公共艺术造景来打造城市形象,树立个性城市文化品牌,此举本无可厚非。然而,据媒体报导,北大门设计方案出来以后,并没有向社会公布,也没有公开征求过群众的意见。大门刚开工建设就引起了不少争议。在公众普遍不叫好的情况下,纳税人出资的项目为何悖逆民意?如今公共艺术界已达成共识:“公共空间不仅属于艺术家也不仅属于政府决策者,更属于全体国民。这一点是所有艺术家必须充分认识到的对待公共艺术的原则。”[1] 显然,伊川政府并没有很好的履行这一原则。在民意缺席的情况下,公共项目堂皇启动,在民众不满的情况下,公共项目如期进行。

这些年来,全国上下,大小城村,无论富裕还是贫穷,不管有无必要,都争先恐后地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规模之大,花钱之巨,建造之豪华,令人瞠目。此座公共雕塑也可以说是步其后尘。不难看出,其并未逃出“碑”性城雕的本质。所谓“碑”性城雕,即“一任领导期望在任内的业绩有直接的形象体现,因此大力改造城市风貌,特别期望能以‘纪念碑的方式永久地让人们追忆,结果,城雕变成了极少数决策者的认识雕塑和了解雕塑的实验田和公共审美的练习稿。留之碍眼,去之可惜。”[2]

三、从伊川“裤腰带”大门看中国城市公共雕塑问题

“裤腰带”大门的舆论风波不仅仅是艺术之争,也反映出民众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缺少知情权和发言权的现象之抱怨。近年来,随着百姓对城市生活中公共艺术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仍然有不少奇葩公共雕塑横空出世让人惊诧,如河南的大背头弥勒佛,新疆的飞天女娲,诸如此类雷人作品的屡禁不止,正应了那句老话:“言知之易,行之难。”指责容易,而真正克服弊端却难也。机制的缺陷仍然普遍存在。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百姓在公共财政资金支配上缺少话语权,还会有更多的奇葩公共艺术以及建筑让我们瞠目。百姓的调侃就是对相应机制的不满,在审美的讨论之外,民众的期待更应当被关注。

另外,公共艺术呼吁立法已有十余年头,如今形势愈发迫切。 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主任吴为山就城市雕塑立法提交了提案。他认为目前大多数超大型的城市雕塑内容空泛、形式简单,水平一般,归根结底是没有文化价值体系的支撑。对此,他提出了应对城市雕塑立法的呼吁。为了确定城市雕塑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建设美丽中国,合理地制定城市雕塑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急需制订城市雕塑行业全国性的法规和行业标准。从根本上抵制那些奔着名利而去的平庸艺术作品极创作者。

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如今全民参与公共艺术空间营造的意愿已较过往大有提高。每年网络上最丑雕塑评比的热闹非凡就是最好的证明。与其全民参与吐槽,不如全民参与设计以及投稿评选。只要运作机制能够通过立法公开透明化,少了暗箱操作和利益共同体的遮遮掩掩,在如此发达的网络时代,实现这一全民选举过程并无难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未来在我们的城市公共环境中,百姓群众能够有更多的决定权来选择自己生活的环境要怎样规划布置,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公共雕塑艺术作品诞生,渐渐取代如今鱼龙混杂的城市公共艺术现状。

【注释】

[1]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34

[2]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1

【参考文献】

[1]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永辉、鸿年,公共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大门
轻叩诗歌大门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种植小丝瓜 敲开致富大门
春天的大门
让东方文明打开西方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