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2014-10-27秦璇

决策探索 2014年18期
关键词:豫剧剧团文化遗产

秦璇

豫剧,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并且影响深远的戏曲剧种之一。早在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国务院于2006年5月把它收录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世代相传的创作和传承方式,豫剧作为河南省戏剧的一个代表剧种,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的范围,因而做好豫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则显得非常重要。

一、豫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新,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倘若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那么豫剧艺术就是中原文化之魂。豫剧艺术正是由于中原沃土的滋养和劳动人民的不断创造,才得以展现出刚健、清新、豪放、朴实的艺术气质和优美、独特的艺术形态,它堪称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08年12月,豫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代表性作品的名录中。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是从2011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国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了对地方戏的传承与保护,每年都有地方戏的节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进行展示。豫剧是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剧种,但处于目前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中,豫剧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危机,观众群越来越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就目前状况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到的不单单是一个剧团的问题、一个剧目的问题、一个剧种的问题,更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问题。正是因为豫剧的发展处于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豫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的现状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认真的思考。

二、豫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戏剧与电影、电视等不一样,它是一种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豫剧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相对于每一次的演出都有一次创新的机会。写意性、虚拟性、追求意到神似是中国戏曲的特点,然而豫剧比其他戏剧种类表演所涵盖的内容更为丰富。表演的载体是演员,戏曲艺术通过演出的方式得以保存。我国的戏曲艺术,都是在不断演出中体现出其生命的活力!

目前,豫剧艺术的演出呈现出的状况并不十分良好,在一些艺术水准较低的民营剧团和一些省、市剧团,都出现了歪曲豫剧、怠慢艺术的现象。

民营剧团往往受盈利最大化驱使,通过普遍采用削减成本、压低戏价、抢占市场等不合理的竞争手段,造成了艺术质量较差等局面。主要表现为:第一,演员少,演出时“只要花,不要叶”。如该上4个人的,只上两个;该上宫女的,一个也不上,取而代之的是太监领着皇帝就出来了。第二,服装种类少,身份不分、场合不分,乱戴胡穿。比如知府可以戴县令帽,家庭戏能穿件衙役皂袍,甚至在古装戏中还有穿着板裤、皮鞋就可以上场的现象。第三,奏乐器的人少。省、市豫剧团演出时,乐队最少有七个或八个人,在通常的情况下,五人是打击乐手。但是民营剧团乐队,往往是一把板胡、一支唢呐、一架电子琴加上一个“铙钹”由一人同时演奏这四五件乐器,甚至整场演出一共就4人。第四,化妆简陋。戏曲化妆有正式妆和简妆之分。正式化妆主要勾画脸谱,简单的化妆是勾画黑眉、涂胭脂、抹口红。在民营剧团中,往往用一张脸谱演两三台不同的戏,或者仅仅只化简妆就上台。第五,不按照剧本演,胡连乱唱。省、市剧团都是按照剧本演出,十几台常备剧目只够演出六七天。而民营的剧团不按照剧本演出,依靠唱“水词”(针对具体场景、情感编写的固定唱段),乱凑胡编,这样就可以演出一个月左右。

当然,省、市剧团同样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省、市剧团虽然艺术质量在整体上比民营剧团高一些,但受到现有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制约,省、市剧团的演出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第一,整体的服装影响形象。一些戏服上绣有不能用水洗的金饰,并且只能用干毛巾擦拭。经过十几年的擦拭和缝补,丝和线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蟒和靠等也变成灰黑色的了。第二,没有高质量的音响设施。因为剧团经费有限而且乐器价格也在逐年上涨,导致演员演出时只能轻轻敲打。曾经有过一位艺术团团长说:“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根据剧情演奏,一场戏敲坏一个锣,那么非得敲得剧团没饭吃!”第三,灯光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样由于经费不足,目前剧团使用的灯光不要求彩度、色度等效果,只保证了一定的亮度。第四,专业演员没有足够的演出机会。目前,豫剧演出市场存在一些现象,缺乏相关艺术素养的业余人员占据舞台,而专业演员却被迫离开舞台。曾经有一位省、市剧团团长毫无顾虑地说:“如一些仅会唱上两嗓子的庄稼汉也被拉进民营剧团跑龙套,这些人的水平,怎么比得上从小就在剧团跟着老师学戏的演员和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综合分析来看,当今豫剧的演出状况,造成了其在整体上出现了艺术元素的不完整、艺术魅力的降低。观众所实际体验到的,已经不是充分体现艺术本质特征、特色的豫剧,反而是经过削减、丑化、歪曲甚至是被破坏了的“豫剧”。

三、做好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意义

做好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河南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大历史性任务,需要在国家继续出台相关保护性政策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积极配合下,理论指导与实践的双向突破下共同推进。目前豫剧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与其他地方剧种相比,豫剧也是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基础上经过漫长岁月而逐渐形成的,它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原儿女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当今,我们仍然需要豫剧那悠扬动听的旋律来鼓舞我们去实现中国梦!endprint

大众文化产生了“文化工业”,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动了工业文化的蓬勃发展,为进一步传播文化产品、形成具有民族意蕴的文化产品品牌搭建了平台。在面对“文化工业”时代,豫剧以它不朽的民族传承魅力,毅然成为河南一个不争的品牌。豫剧只有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在中原沃土上发扬光大!当然,其中也不乏那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扭曲传统豫剧,愚弄观众和消费者从中获取高额利润、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不法分子出现,对此,我们应当加大力度予以打击。

豫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反思现代“大众文化”利弊的同时,尤其不能忘记的是传统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豫剧的文化内涵同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豫剧讲述的故事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只是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因为它独特的旋律和表演形式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潜意识。无论是用现代戏演绎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百态,还是用古装戏演绎中原地区的历史,豫剧作为中原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载体,其演绎历史的效果与如今电视剧、电影等艺术演绎历史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豫剧用它特有的表演形式和韵律,唤醒了华夏大地上的人们对河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地理风貌的记忆。

四、实现豫剧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纵观中国戏曲的发展规律,中国戏曲大多是以民间性、通俗性取胜的。针对豫剧而言,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守“小传统”,从而形成一条通俗的路线。这就需要从事豫剧的工作者们多借鉴“大众文化”产生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类似流行歌曲的形式推广豫剧选段,拍摄豫剧电视剧、电影等,同时多触及最切合实际生活的话题。

对于豫剧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地加以对待,以期与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同步,豫剧也不断地呈现荧屏化、选段化。为了更加接近观众日常生活,现代戏演出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豫剧传统行当不齐全等问题就会难以避免。豫剧要与其他文化传播形式进行竞争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做到传承与发展并重。

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整理、保存、展示最为原始的豫剧,就像行当、程式齐全的古装剧,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活生生的中原文化元素的存在。这同样也是豫剧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所在。对于政府而言,可以扶植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剧团,拨给它们足够的经费,使其专门传承传统戏剧。二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在维持豫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多编、多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剧本,让人们不仅可以思考现代社会的人和事,而且还可以感受豫剧特有的旋律与格调。三是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介对豫剧进行广泛宣传,对豫剧的选段化等问题不忌讳,将豫剧的流行度扩大。提升观众的兴趣,这样他们才愿意进一步了解豫剧。四是政府应推进文艺体制改革,资助并鼓励部分剧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断引导这些剧团立足于国内的市场,建立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协助它们找到简便灵活、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时培养大众的文化消费理念,逐渐形成可以购票看豫剧的社会良好氛围。五是通过各类活动做好豫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

五、结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应当从豫剧的发展战略角度上讨论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单一化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多样化才是艺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众文化面前,应该在保持豫剧本质的前提下吸取多种艺术成分,兼收并蓄,创造一种新型豫剧文化,只有这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豫剧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豫剧剧团文化遗产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