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青少年犯加强德育矫治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2014-10-27胡海涵

决策探索 2014年18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评价

胡海涵

当前,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分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增多,以及社会、学校和家长教育观念中“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强调道德教育多年后的社会现实中,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青少年德育渗透的疲软和薄弱,社会道德乱象丛生和道德教育乏力使一些青少年道德意识低下,法律观念淡薄,一旦遇到不良环境的诱惑或暗示,就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些青少年失足者曾经甚至是学校里的高分生和优秀生,文化知识并不缺乏,因此,对他们进行矫治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一、对青少年犯加强德育的理论依据

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目标、道德要求,或通过示范作用,使受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素质的活动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看,加强青少年犯的德育矫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一)“人的本质”是加强青少年犯德育矫治的社会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结构上讲,这个“总和”是个“有序”的总和,也就是说是在法律、伦理、道德规范和历史文化、公序良俗影响下的“总和”。这种“有序”的程度或状态,标志着人的社会化程度或状态。就青少年犯而言,其社会关系的“有序”状态受到干扰或破坏,发生了一定的紊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对青少年犯加强德育就是对其本质方面的社会关系的“紊乱”进行治理、修复,提升他们的社会化程度。

(二)“人的需要”是加强青少年犯德育矫治的深层动力

人学理论认为,“需要是驱使主体进行一切活动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对青少年犯加强德育矫治,使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以之作为动力,从人生道路的层面上去努力改造自己,这样的改造成果能够更加稳固也更加富有人文精神。

(三)“人的调节能力”是加强青少年犯德育矫治的技术基础

人不仅能够调节自然,而且能够调节社会,调节人自身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调节功能是加强青少年犯德育矫治的技术基础。加强青少年犯的德育矫治,就是要激活青少年犯作为人的自我调节功能,纠正其自身在社会生活中和精神世界中的偏离和错误。为此要更加注重促使青少年犯从被动调节逐步转化为自觉调节,既要让他们通过法制教育认罪悔罪,达到对自己犯罪行为的事后调节,更要让他们通过德育矫治达到对刑后不再重新犯罪的预先调节。

(四)“人的价值”是加强青少年犯德育矫治的改造取向

人的价值问题,本质上就是创造与索取、贡献与享用等对立关系的取舍问题,许多青少年犯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往往就是对这些问题的迷失。对青少年犯加强德育矫治,必须直面“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人生观的基本问题,引导青少年犯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人文反思,让他们理解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个人生命的价值以及个人能力的价值,为今后重返社会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青少年犯加强德育矫治的对策与方式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犯德育矫治必须转变德育矫治观念,改革创新,构建以物质环境为载体,以制度形态为内容,以文化心理内容为特征的德育体系。

(一)德育内容由“单一性”向“复合性”转变

以往的工作实践中,对青少年犯的德育工作常常被简单化、片面化和绝对化,很少考虑青少年犯个体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状况的层次性,以及从入狱到刑满释放整个改造过程的阶段性。对青少年犯的德育矫治应当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充实德育内容,从而使矫治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一要丰富德育活动方式。德育矫治工作要运用情景展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方式,变讲授为模拟演示,增强青少年犯参与体验、增强素质德育活动的趣味性、思辨性和感染力,真正让德育矫治成为青少年犯乐于参与的有吸引力的活动,从而在活动与行动中体验德育的真谛。

二要强化“德智体美劳”的渗透。把德育要求渗透到文化技术学习、文体娱乐活动、习艺劳动等各项活动中,把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劳动技能的提高与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体现知识与道德、管理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三要注重挖掘社会德育的资源。青少年犯管教机构要“请进来”和“走出去”,积极聘请社会德育专家,邀请道德模范、劳模等先进人物为青少年犯讲课、做报告,加深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要开辟社会实践大课堂,在学校、企业、农村、部队等建立德育教学基地,组织青少年犯参加符合规定、适合改造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德育方式由“显性”向“隐性”转变

德育矫治的方式除了理论的灌输,行为的指导,很大程度上需要隐性教育方式的渗透和潜移默化,因此,构建隐性的德育方式十分必要。为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发挥德育矫治功能的关键。监狱警察和青少年犯虽然是专政被专政、管理被管理、改造被改造的“对立”关系,但在人本语境下,严肃亲切的警犯关系、和谐友爱的犯群关系是青少年犯心情愉悦、接受矫治的源泉。对青少年犯群体,既强调发挥集体团结互助、友爱合作、共同改造、共同进步的作用,又强调个人积极进取、勇做表率,能够使青少年犯心悦诚服地接受改造,起到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的作用。

二要创造良好的改造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青少年犯的改造场所、环境设施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各种物质景观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犯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因此,在改造环境建设中要坚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犯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物质环境。

三要重视改造文化,建设青少年犯的精神家园。改造文化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既可以提高青少年犯的文化生活质量,又是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犯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青少年犯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塑造健康灵魂,全面提高青少年犯的道德整体水平。

四要严格监管纪律,培养青少年犯良好的行为习惯。监管纪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严格而又合理的监管纪律是青少年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监管纪律的制定要把青少年犯作为素质道德教育参与的主体,让青少年犯养成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觉检查、自主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自主负责的态度,从而增加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持久性,使监管纪律真正符合青少年犯日常改造和身心成长的规律,既严格规范青少年犯的日常行为,又促进青少年犯自觉地遵守。

(三)德育评价由“片面性”向“全面性”转变

未成年犯管教部门要将青少年犯的德育评价从片面的认识评价转变为全面的知行统一的评价。评价一名青少年犯不仅要重视终结评价,而且要重视平时的过程评价;不仅要看青少年犯的学习表现,而且要看青少年犯在改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不仅要进行管教者评价,还要组织青少年犯自评、他评,力求形成一个自己初评、学习小组互评、管教者总评的立体评价网络。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很大程度上在于道德方面的匮乏和低下,因此,对于加强青少年犯的德育矫治工作势在必行。只有加强意识,优化手段,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素质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强化矫治效果,培养合格人才,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评价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