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打仗不用十八般武器

2014-10-27

党建文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古典小说正史铠甲

简单来说,中国正史是坚决反对“唯武器论”的,对于兵器的基本看法就是“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保持了高度一致。

在我们的正史中,似乎从来没有一场战争的胜败是为兵器优劣所决定的,只有在说到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游牧民族对于汉族王朝的军事优势时,提到了对方的骑兵优势,但这又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兵器范畴了。

在正史中遭到冷落的兵器,在古典小说中倒是大放异彩。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器(艺)”的说法,如《五杂俎》中所说:“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古典小说往往会在这真实存在的“十八般武器”基础上展开详细的兵器描写。

但核心问题是,古代存在的兵器不代表就是实战中用的兵器,十八般武器所讲的可能更是民间兵器,而非大规模装备的军用兵器。在古代战场上,也有个“制式装备”的说法。军队使用的必须是相对统一的武器装备,且能随时更新,不然在现实战争中,无法训练也无法打仗,光后勤补给就无法支持。

如果说古典小说的兵器还算“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话,那么武侠小说中的兵器基本上就算科幻范畴了。一个最有趣的现象是,和中国古典小说不一样的是,在武侠小说中,最顶级的大侠往往是赤手空拳,要用兵器的话基本上都是剑,最厉害的武学除了内功之外基本上也是剑法。

剑自然是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兵器,但在古代战争中,却基本属于“装饰性”而不是实战兵器,实战普及程度远不如刀,充其量就是将官们拿来撑场面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武侠小说的侠客们面对的主要是武林,假想敌都是不穿铠甲的对手。但在战场上,士兵都身穿铠甲,这就大大减弱了剑的实战威力。

棍也是古典小说和武侠小说中的明星兵器,比如武松的哨棒、少林寺的棍僧。但神奇的是,棍这种更像表演器具的兵器却也曾应用于实战之中。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曾著有《剑经》一书,虽名为“剑”,但实际上说的是“棍”法。俞大猷曾经造访少林寺,走时还带了僧兵到军中效力。让时人没想到的是,少林棍法从木棍升级为铁棍之后,竟然在与日本刀的实战对抗中尽显优势,成了当时俞军的一大王牌。

(摘自《看天下》 张明扬/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典小说正史铠甲
中国古典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
让正史守住人民的心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对峙
铠甲选购指南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鲜花铠甲
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
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