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池塘大鳞鲃养殖试验

2014-10-27戎海新等

河北渔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增氧机清塘鱼种

戎海新等

大鳞鲃(Barbus capito)属于鲤科、鲃亚科、鲃属。大鳞鲃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2003年首次引入我国。经北方池塘养殖,为广温性鱼类,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蛋白质含量达到20.27%。经测量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为72.22%,生长发育温度在0~30 ℃,适宜水温13~28 ℃,大鳞鲃喜食人工配合饵料,具有集群性好、易驯化、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良特性。为了推广这一名优品种,2012年鹿泉市滹沱河顺才特种鱼良种场开始引进3 cm鱼种进行培育,2013年进行商品鱼养殖,养殖产量与常规品种相当,养殖效益却是常规品种的10倍多,试验取得了成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场地

1.2 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15 d,即3月下旬,加注新水至0.3 m水位,用生石灰进行带水清塘,用量900 kg/hm2化浆全池泼洒。清塘后6~7 d,先放入少量鲢鳙鱼种进行试水。

1.3 苗种放养

4月21号开始放养鱼种。鱼种为本场培育,鱼体体形正常,鳍条、鱼鳞完整,体表光滑有粘液,色泽正常,游动活泼。每hm2投放规格为25 g的鱼种3万尾,搭配鲢鱼4 500尾,鳙鱼1 500尾,规格皆为150 g。鱼种放养时用20 mg/L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15 min。

1.4 水质调控

大鳞鲃属广温性鱼类,控制水温是关键。养殖初期每7 d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10~20 cm。高温季节,每天注水10 cm左右,使池塘水深长期保持在2 m以上,控制水温保持在30 ℃以下。养殖过程中溶氧应保持在5 mg/L以上。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开机2 h以上,其他时间根据天气、水色及鱼的活动等具体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养殖过程6-9月每月使用光合细菌调节水质1~2次,用量为300 L/hm2。

1.5 饵料投喂

饵料采用希望牌鲤鱼鱼种专用料,蛋白质含量为32%,放养第二天开始定时驯化,每天4次,每次90 min,经过三天驯化结束,以后集中在饵料台上投喂。按照四定的原则进行投喂,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2%~4%,控制在池鱼不再争食为止。随着大鳞鲃鱼的生长,逐步调整饵料的粒径和蛋白质含量,但是,蛋白质含量始终未低于28%。同时,根据鱼的摄食生长、活动状况及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1.6 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坚持早、中、晚巡塘,经常观察水色变化,有无浮头及病害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调水或开启增氧机的时间,严防浮头与泛池。 病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原则,在鱼种放养前进行彻底清塘消毒,鱼种入池前鱼体也消毒。养殖过程每10~15 d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交替消毒水体1次。严格防止周边农药、有害物质等流入池中,防止重金属中毒。由于养殖管理精细到位,加上大鳞鲃本身适应性强,整个养殖阶段未有较大病害发生。

2 试验结果

2013年10月大鳞鲃开始陆续出池上市,平均规格750 g/尾,平均产量15 000 kg/hm2,平均成活率87%,饵料系数1.63,出池价格60~70元/kg。详见表1。

3 讨论与小结

通过大鳞鲃在淡水池塘的养殖试验的效果来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鳞鲃苗种转饵后对于人工配合颗粒饵料的筛选以及在北方地区生长速度提升是养殖试验的主要技术。实践证明大鳞鲃集群性较好、易驯化、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北方淡水池塘中较好地生长。

通过试验,对大鳞鲃的生活习性、水质调控、科学饲喂、病害防治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大鳞鲃池塘养殖技术,为今后加快养殖鱼类新品种推广应用,进一步实现养殖的良种化奠定了基础。

(收稿日期:2014-07-23)

大鳞鲃(Barbus capito)属于鲤科、鲃亚科、鲃属。大鳞鲃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2003年首次引入我国。经北方池塘养殖,为广温性鱼类,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蛋白质含量达到20.27%。经测量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为72.22%,生长发育温度在0~30 ℃,适宜水温13~28 ℃,大鳞鲃喜食人工配合饵料,具有集群性好、易驯化、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良特性。为了推广这一名优品种,2012年鹿泉市滹沱河顺才特种鱼良种场开始引进3 cm鱼种进行培育,2013年进行商品鱼养殖,养殖产量与常规品种相当,养殖效益却是常规品种的10倍多,试验取得了成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场地

1.2 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15 d,即3月下旬,加注新水至0.3 m水位,用生石灰进行带水清塘,用量900 kg/hm2化浆全池泼洒。清塘后6~7 d,先放入少量鲢鳙鱼种进行试水。

1.3 苗种放养

4月21号开始放养鱼种。鱼种为本场培育,鱼体体形正常,鳍条、鱼鳞完整,体表光滑有粘液,色泽正常,游动活泼。每hm2投放规格为25 g的鱼种3万尾,搭配鲢鱼4 500尾,鳙鱼1 500尾,规格皆为150 g。鱼种放养时用20 mg/L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15 min。

1.4 水质调控

大鳞鲃属广温性鱼类,控制水温是关键。养殖初期每7 d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10~20 cm。高温季节,每天注水10 cm左右,使池塘水深长期保持在2 m以上,控制水温保持在30 ℃以下。养殖过程中溶氧应保持在5 mg/L以上。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开机2 h以上,其他时间根据天气、水色及鱼的活动等具体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养殖过程6-9月每月使用光合细菌调节水质1~2次,用量为300 L/hm2。

1.5 饵料投喂

饵料采用希望牌鲤鱼鱼种专用料,蛋白质含量为32%,放养第二天开始定时驯化,每天4次,每次90 min,经过三天驯化结束,以后集中在饵料台上投喂。按照四定的原则进行投喂,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2%~4%,控制在池鱼不再争食为止。随着大鳞鲃鱼的生长,逐步调整饵料的粒径和蛋白质含量,但是,蛋白质含量始终未低于28%。同时,根据鱼的摄食生长、活动状况及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1.6 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坚持早、中、晚巡塘,经常观察水色变化,有无浮头及病害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调水或开启增氧机的时间,严防浮头与泛池。 病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原则,在鱼种放养前进行彻底清塘消毒,鱼种入池前鱼体也消毒。养殖过程每10~15 d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交替消毒水体1次。严格防止周边农药、有害物质等流入池中,防止重金属中毒。由于养殖管理精细到位,加上大鳞鲃本身适应性强,整个养殖阶段未有较大病害发生。

2 试验结果

2013年10月大鳞鲃开始陆续出池上市,平均规格750 g/尾,平均产量15 000 kg/hm2,平均成活率87%,饵料系数1.63,出池价格60~70元/kg。详见表1。

3 讨论与小结

通过大鳞鲃在淡水池塘的养殖试验的效果来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鳞鲃苗种转饵后对于人工配合颗粒饵料的筛选以及在北方地区生长速度提升是养殖试验的主要技术。实践证明大鳞鲃集群性较好、易驯化、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北方淡水池塘中较好地生长。

通过试验,对大鳞鲃的生活习性、水质调控、科学饲喂、病害防治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大鳞鲃池塘养殖技术,为今后加快养殖鱼类新品种推广应用,进一步实现养殖的良种化奠定了基础。

(收稿日期:2014-07-23)

大鳞鲃(Barbus capito)属于鲤科、鲃亚科、鲃属。大鳞鲃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2003年首次引入我国。经北方池塘养殖,为广温性鱼类,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蛋白质含量达到20.27%。经测量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为72.22%,生长发育温度在0~30 ℃,适宜水温13~28 ℃,大鳞鲃喜食人工配合饵料,具有集群性好、易驯化、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良特性。为了推广这一名优品种,2012年鹿泉市滹沱河顺才特种鱼良种场开始引进3 cm鱼种进行培育,2013年进行商品鱼养殖,养殖产量与常规品种相当,养殖效益却是常规品种的10倍多,试验取得了成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场地

1.2 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15 d,即3月下旬,加注新水至0.3 m水位,用生石灰进行带水清塘,用量900 kg/hm2化浆全池泼洒。清塘后6~7 d,先放入少量鲢鳙鱼种进行试水。

1.3 苗种放养

4月21号开始放养鱼种。鱼种为本场培育,鱼体体形正常,鳍条、鱼鳞完整,体表光滑有粘液,色泽正常,游动活泼。每hm2投放规格为25 g的鱼种3万尾,搭配鲢鱼4 500尾,鳙鱼1 500尾,规格皆为150 g。鱼种放养时用20 mg/L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15 min。

1.4 水质调控

大鳞鲃属广温性鱼类,控制水温是关键。养殖初期每7 d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10~20 cm。高温季节,每天注水10 cm左右,使池塘水深长期保持在2 m以上,控制水温保持在30 ℃以下。养殖过程中溶氧应保持在5 mg/L以上。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开机2 h以上,其他时间根据天气、水色及鱼的活动等具体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养殖过程6-9月每月使用光合细菌调节水质1~2次,用量为300 L/hm2。

1.5 饵料投喂

饵料采用希望牌鲤鱼鱼种专用料,蛋白质含量为32%,放养第二天开始定时驯化,每天4次,每次90 min,经过三天驯化结束,以后集中在饵料台上投喂。按照四定的原则进行投喂,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2%~4%,控制在池鱼不再争食为止。随着大鳞鲃鱼的生长,逐步调整饵料的粒径和蛋白质含量,但是,蛋白质含量始终未低于28%。同时,根据鱼的摄食生长、活动状况及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

1.6 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坚持早、中、晚巡塘,经常观察水色变化,有无浮头及病害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调水或开启增氧机的时间,严防浮头与泛池。 病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原则,在鱼种放养前进行彻底清塘消毒,鱼种入池前鱼体也消毒。养殖过程每10~15 d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交替消毒水体1次。严格防止周边农药、有害物质等流入池中,防止重金属中毒。由于养殖管理精细到位,加上大鳞鲃本身适应性强,整个养殖阶段未有较大病害发生。

2 试验结果

2013年10月大鳞鲃开始陆续出池上市,平均规格750 g/尾,平均产量15 000 kg/hm2,平均成活率87%,饵料系数1.63,出池价格60~70元/kg。详见表1。

3 讨论与小结

通过大鳞鲃在淡水池塘的养殖试验的效果来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鳞鲃苗种转饵后对于人工配合颗粒饵料的筛选以及在北方地区生长速度提升是养殖试验的主要技术。实践证明大鳞鲃集群性较好、易驯化、适应性较强,能够在北方淡水池塘中较好地生长。

通过试验,对大鳞鲃的生活习性、水质调控、科学饲喂、病害防治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大鳞鲃池塘养殖技术,为今后加快养殖鱼类新品种推广应用,进一步实现养殖的良种化奠定了基础。

(收稿日期:2014-07-23)

猜你喜欢

增氧机清塘鱼种
古老鱼种重返伊利诺伊州水域
卢华
春山闲话
鱼种优劣鉴别方法
提高水花鱼苗成活率的四措施
关于溶氧自动控制器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冬放鱼种技术
“热水鱼”的捕捞技术
鱼种深秋管理四要点
水墨清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