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的调查
——以宿州学院为例

2014-10-26宋荣凯张秋宁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宿州薪资毕业生

宋荣凯,张秋宁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的调查
——以宿州学院为例

宋荣凯,张秋宁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近四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已毕业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学生的就业观念过于绝对。针对这些问题,从内外部因素分析原因,并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提出相应的建议,为解决今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价值。

体育教育;就业期望;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1]。作为高校体育类专业之一的体育教育专业,其毕业生由于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导致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一次就业率在高校各类专业中排名靠后,这是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2]。引起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供求不平衡外,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就业期望是指自身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的综合体现[3]。就业是大学生由校园步入社会的第一次职业选择,所以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而就业现状却是由社会需求决定,具有现实性。总而言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理想化与就业现状的现实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研究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近四年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就业期望与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并从内外部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便引导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为今后指导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近四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近四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用电话、电子邮件和QQ群等联系形式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40份,男女生各70份,回收124份,其中男生是61份,女生是63份,回收率是88.6%。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是96.8%。

1.2.2 访谈法

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就业实习实训基地负责人进行访谈,获取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相关信息。

1.2.3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2.1.1 毕业生就业期望类型呈多样性和差异性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呈多样性。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小学培养体育教师[4],但从调查中发现,部分毕业生并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中小学教师这类职业上。调查结果显示,有56.7%的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说明教师仍然是大部数毕业生的首选职业。另外,公务员、研究生也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期望。而在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毕业生认为教师工资基本可以满足生活状况,但要买房、买车较困难。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呈多样性。

表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类型(N=120)

由表1还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存在着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有46.5%的男生选择教师职业,而选择公务员和读研究生的分别只有19%和12.8%;女生首选的就业类型也是教师,但比例远远大于男生,为66.1%,其次分别为研究生、企业员工、公务员、健身教练。分析表明,男女生在职业类型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女生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更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而男生较女生更愿意选择公务员、自主创业等其他选择,体现了勇于面对竞争的特点。

2.1.2 毕业生期望就业的区域位置的差异性

由表2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区域性选择也呈多样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中等城市就业,占44.2%(其中男生为41.4%,女生为46.8%);选择小城市和大城市就业的比例比较接近,分别为24.2%(其中男生为19.0%,女生为29.0%)、22.5%(其中男生为32.7%,女生为12.9%);选择县城的只有9.1%(其中男生6.9%,女生11.3%),而愿意去乡村就业的为0。在如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背景下,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就业单位,多数毕业生认为乡村环境、待遇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大中城市就业渠道广,就业途径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平台也多[5]。由于毕业生更愿意去大中等城市发展,导致城市人力资源过于饱和,而小城市与乡镇却人才紧缺。从调查还可以看出,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就业,而女生较更倾向于选择在中、小城市就业。

表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区域性选择(N=120)

注:大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3]。

2.1.3 毕业生期望薪资待遇的差异性

由表3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期望的薪资待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2.5%的毕业生期望薪资在4001元以上,31.7%的毕业生期望在2001~3000元,30.0%31.7%的毕业生期望3001~4000元。薪资待遇是人们用劳动所获取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的总和[6]。分析得出,大学生还是倾向于追求高薪资,但对薪资的期望值过高。从表3还可以看出,男生期望的薪资待遇在1000~2000元、2001~3000元所占的比例都为0,而4001元以上占62.1%;而有61.3%的女生期望的薪资待遇是2001~3000元,只有22.6%的女生期望薪资在3 001~4 000元之间。由此看出,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获得高薪资。通过调查了解到,男生一致表示今后的生活压力大,所得薪资不仅要供生活开销,还要供房、供车等,所以期望获得高薪资。

表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期望的薪资待遇(N=120)

2.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2.2.1 毕业生就业现实类型与期望类型存在差异

由表4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类型也呈多样性,有教师、健身教练、研究生和企业员工等,并且不同性别毕业生的就业现实类型同样有差异性。由表4可知,教师仍然是毕业生首选职业,占了65%。

表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类型(N=120)

与表1相比,就业现实类型与期望类型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公务员与其他选项中。毕业生期望就业类型中公务员占12.5%,而现实却仅为1.7%,主要原因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多,而录取率低。期望其他就业类型为4.1%,而就业现实却为9.1%,表现为有的毕业生在综合能力并强且家庭经济丰裕,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主要是部分男生。

2.2.2 现实就业的区域位置与期望就业的区域位置存在差异

由表5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在中小城市就业,各占35%(其中男生为34.5%,女生为35.5%)、31.7%(其中男生为31.0%,女生为32.2%),其次在大城市就业的占20.8%,到县镇就业的为12.5%,乡村是0。与表2的期望就业区域位置相比,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中小城市上,期望在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为44.2%、24.2%。由此可知,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期望上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更倾向于大中城市,而选择县镇、乡村的少之又少。据了解,他们认为到大城市就业可以见识更多,有发展的空间。而在乡村工作,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能得以发挥,抱负不能实现。

表5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区域(N=120)

2.2.3 所得薪资待遇与期望薪资待遇存在差异

由表6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薪资待遇主要集中在2 001~3 000元,占了55.8%(其中男生为46.5%,女生为64.5%),其次是3 001~4 000元,占28.3%(其中男生为32.8%,女生为24.2%)。最低的为1 000~2 000元,仅为7.5%。

表6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现所得薪资待遇(N=120)

与表3的期望薪资待遇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期望薪资待遇在4 000元以上的比例最高,占32.5%,其次是2 001~3 000元。而所得薪资待遇以2 001~3 000元的比例最高,占55.8%,其次是3 001~4 000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期望值与现实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调查得知,对经济收入要求过高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严重障碍。

2.3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2.3.1 内部因素

由表7可以看出,在就业观念方面,有50.8%的毕业生选择了 “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其次是“先就业,后择业,占37.5%”,选择继续深造的为正在读研究生的毕业生。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是存在明显的理想化,认为一次就业就应该符合自己的意愿,这种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异。

表7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N=120)

由表8看出,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自身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首要因素是专业素质,占87.5%。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术是无法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所以平时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其次,兴趣爱好也是重要因素,占65.0%,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做的事产生了兴趣,才会想更好地完成任务。个人价值观和学历也是影响就业的因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32.5%的毕业生认为有其他一些因素,如交流能力、个人形象等也影就业。

表8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自身因素(N=120)

注:因是多项选择题,所以百分比相加不为100%,下同。

由表9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认为自身首先欠缺的就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占75.8%。通过访谈得知,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意识到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更没有刻意地去学习,平时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现在进入社会才体会到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其次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占61.7%。他们认为很多事情不能全面的考虑,当问题来临时显得不知所措。还有沟通、抗挫折和其他能力也是毕业生所欠缺的。由此发现,毕业生对自身的情况能有客观的认识,这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表9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欠缺的能力(N=120)

2.3.2 外部因素

由图1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占53.3%,而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占46.7%。由此说明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投入偏少,机构建设还不健全,就业机构发挥的作用还不够。通过访谈得知,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以大课形式教学,许多学生能不去则不去,并且教师讲解的内容只是说明就业形势的严峻,并没有对就业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图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有无接受过就业指导(N=120)

表10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N=120)

由表10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都能通过网络查找就业信息,说明网络的快速发展的确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提供了方便;招聘会和报刊也是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分别占45.8%、38.3%。这说明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途径不多,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有限。另外,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仅有23.3%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该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定期发布就业方面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毕业生能尽快全面地了解就业信息。

由表11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认为职业的稳定性是影响其择业的首要的外部因素,占70.0%,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观更倾向于稳定的发展。其次分别是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占了64.2%和56.7%,这说明毕业生还是很看重面子的,对工作的收入和地位比较重视。调查还发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受父母的期望影响并不大, 为25.8%,这说明学生在择业时的自主性较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正在回归与加强。

表11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其他外部因素(N=120)

2.3.3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期望

通过对用人单位领导的访谈,了解到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毕业生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虽然也看学历,但不唯学历。他们最需要的是踏实工作的实干家,首先看重的就是敬业精神,其次是业务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访谈得知,用人单位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吃苦耐劳,并且在交际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有所欠缺,例如知识面过于狭窄,创新能力不足。他们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且增加一些相关工作或实习的经验。由于看出,现在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期望的就业类型、就业区域与薪资待遇有理想化色彩。

(2)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大部数毕业生希望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异。

(3)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未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就业指导,没有将有关的就业信息及时公布,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较窄,学生不能尽快全面地了解就业信息。

(4)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包括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价值观等,外部主要包括职业稳定性、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

3.2 建议

(1)积极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政策相关教育工作,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让他们不要把眼光都放在大城市,可以尝试去乡村、西部等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2)要求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让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在现在社会,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开阔眼界,尝试跨学科专业学习知识,提高英语、计算机网络水平,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功能, 加强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 充分发挥其作用。

(4)体育教育专业还应开设如游泳、瑜伽、网球、职业规划、体育营销等课程来丰富本专业的课程,让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1]曾剑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85-88

[2]林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教育职业,2011(7):81-82

[3]钭娅,郑建岳.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研究:以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1(5):101-104

[4]金国文,徐连军.皖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6):179-183

[5]刘超,赵一平.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6):76-79

[6]孙进.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差异分析及对策[J].陇东学院学报,2011(3):90-91

2013-11-25

宿州学院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课题“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和新教育的研究”。

宋荣凯(1978-),安徽宿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运动训练。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1.032

G473.8

A

1673-2006(2014)01-0110-05

(责任编辑刘小阳)

猜你喜欢

宿州薪资毕业生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不简单以“住房薪资”引才——遵循“一步一重天”的人才发展规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钻”研40年 宿州地下终于挖出钻石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