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显观视角下《警察与赞美诗》叙事分析

2014-10-26王娟娟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主语句型

王娟娟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突显观视角下《警察与赞美诗》叙事分析

王娟娟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以突显观为理论依据,对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进行重新解读和分析。以小说中的语言为素材,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词汇的使用、句型的选择和语篇的设置都和要突显出的语言效果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突显观不但能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更易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突显;认知;词汇;句子;语篇

1 问题的提出

突显观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主要表征方式,其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和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来决定的[1]。传统的语言学对语言本身进行研究,是静态的、客观的;而认知语言学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动态的、主观的。人的认知对词汇意义的确定、句型结构的选择、语篇信息的展开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Ronald W. Langacker指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2]。

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警察与赞美诗》(以下简称《警》)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苏比的遭遇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黑暗和法律的虚伪[3]。很多学者已从文章的写作风格、艺术特色等角度进行了解析,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的研究尚属少见,本文尝试利用突显理论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方面来解析这部经典小说。

2 《警察与赞美诗》解析

2.1 词汇方面

Ronald W.Langcker认为,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突显的是“物体”,包括具体的和抽象的“物体”;而动词突显的是一种“关系”,包含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名词employer和employee突显人物关系的某一方;而动词employ突显的是具体过程和关系,它能直观地体现出“employer→employee”这样的一种关系[4]。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更加强调词的功能而不是词性。以动词的-ing形式为例,把动词-ing形式看作是动词的变体,借助于突显理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动词-ing形式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突显”了该动词的各个方面[5]。

动词-ing形式作为一种基本结构,在小说《警》中也大量出现,本文以其中的两个句子来分析动词其语义功能。

第一个句子是在苏比想冒充流氓调戏女士的段落中,即“With half an eye Soapy saw that the policeman was watching him fixedly”,其中“watching”的语法概念大家较为熟悉,其作为现在分词帮助构成过去进行时,然而,在语义功能上,“watching”则直观地体现出“policeman→him”的关系,它突显的是“盯着”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动作的延续性,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苏比斜着眼望去,看见那个警察正死死盯住他。“watching”不属于动词,也不具有动词的所有特性,但它所突显的认知意义和动词是相似的。

另一个句子出现在苏比被教堂的赞美诗感化,想改邪归正的段落中,即“Tomorrow he would go into the roaring downtown district and find work”,句中的“roaring”突显的是“处于喧闹的状态”,是动作的结果,在认知上突显的是一个行为的结果或者说是代表事物的整体情况,所以即便“roaring”不具有名词所有的特性,但它所突显的认知意义和名词是相似的。

由此可以看出,动词-ing形式在不同子结构中的认知意义是不同的,既可以像动词那样突显关系,也可以像名词那样突显物体。

2.2 句子方面

在人们的交流中,说话者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听话者所感受到的焦点信息就不同,书面语亦是如此,对于句子中出现的主语、宾语、谓语和状语等成分,不同的表达顺序,会让说话者表达出不同的侧重点或突显某个侧面[6]。《警》中就存在很多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句首的倒装句和大量被动语句的使用。对于这些句型结构较特殊的句子,利用突显理论,从人的主观意识的角度来探讨,不难发现,为了能在读者的脑海中突显出某种场景或者画面,作者会有目的地选择句型结构。英语的句子是主-谓语序的句子,无论主语是什么形式,它突显的都是主语部分,因为主语是处于句子的句首,是最先被读者所读到的,是最先能够引起读者注意进而产生想象的。例如,“A:Susan was 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和“B: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was Susan”。A句中突显的是人物,而B句突显的是人物所处的位置,虽然这两个句子所勾画出的情景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反映在读者脑海中的画面是不同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突显的认识来源于心理学中著名的“人脸-花瓶”图,也被称为“图形-背景”图(图1)。

图1 图形-背景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潜意识地把事物中突显的部分即所注意的焦点当作图形,而背景是对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是对图形认知的参照点[7]。图1中,如果以花瓶为图形,人们看到的就是花瓶;反之,以花瓶为背景,人们看到的就是人脸。利用此理论来分析上文中提到的A句,就可以把“Susan”当做图形,把“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当作背景;B句则反之,把“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当作图形,“Susan”当作背景。这样的话,作者想要突显的部分就一目了然了。

《警》开篇的第一句话“On his bench in Madison Square Soapy moved uneasily”使用了倒装结构。通过上述理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变得十分明显,作者想突显的是主人公所处的位置,所以读者首先接收到的信息是“on his bench in Madison Square”,进而联想到主人公所处的境地,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冬天来临之际,主人公迫切地需要找一个能过冬的地方,而不是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因此,此句中的这个地点状语就是被突出的图像。

苏比的第一次犯罪行为(想去豪华餐厅吃顿“霸王餐”)没有达成后,有这样一个句子“Some other way of entering limbo must be thought of”,此句是被动语态,处在主语的位置是“some other way of entering limbo”,这个事情对于苏比来说是十万火急的,也是读者最为关心的。作者通过这个被动语态的句子突显的是“事情”而不是“人物”。因此,此句中处在主语位置的“事情”就是被突出的图像。

由此可见,句子顺序的不同会突显出不同的认知成分,从而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

2.3 语篇方面

《警》按照时间顺序即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将信息逐渐展开,主人公苏比为了能够在监狱过冬,实施了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将苏比的每个犯罪行为设为一个场景,在每一个场景中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来分析,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违背逻辑的反差,也就是“黑色幽默”,即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8]。

小说中有这么一个场景,苏比想通过调戏女人的方式进入监狱,这个场景中的背景介绍得很明确:苏比的目的是进监狱,而对方是“一位年轻女人”且“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察近在眼前”。作者用“衣着简朴”“讨人喜欢”“文雅娴静”等形容词来突显这位年轻女人,似乎只要苏比稍下歪念,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被送进监狱,然而令读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女人的身份竟然是妓女,这种强烈的对比更突显了一些悲剧色彩。

小说的最后一个场景,作者通过“幽静、柔和的灯光、悦耳的乐声……”来突显教堂附近那圣洁的氛围,让身在其中的苏比被感化了,正当大家为苏比有悔过之心拍手叫好时,警察却将苏比送进了他曾经“梦寐以求”的监狱。多么滑稽可笑,但同时又是多么让人感到悲伤!作者通过层层背景的铺陈,最终达到了突显的效果。

3 结束语

本文从突显理论视角分析《警》,并结合作品的词汇、句型和语篇,阐述了突显理论的相关应用和特点。突显理论的应用使得作者更易于通过描述故事情节来表明其态度,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突显理论的动态性也为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利用突显理论去分析语言,更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1]Yuan Gao,Thomas Fuyin Lieds.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by George Lakoff[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32-38

[2]Yuan Gao,Thomas Fuyin Lieds.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Grammar by Ronald Langacke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56-60

[3]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28

[4]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2-4

[5]卢植.《今日认知语言学》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3):1-3

[6]Yuan Gao,Thomas Fuyin Lieds.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semantics be Leanard Talm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3-5

[7]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5

[8]M A K 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1-26

2013-10-1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突显观视角下的英语记叙文的解读”(2011sk462)。

王娟娟(1982-),女,安徽宿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翻译。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1.020

I172.074

A

1673-2006(2014)01-0070-03

(责任编辑李力)

猜你喜欢

语言学主语句型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典型句型大聚会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高中英语表示比较和对照关系的句型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