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

2014-10-24宋俊德李玉省

中兴通讯技术 2014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出版社规划

宋俊德++李玉省

摘要:通过总结多年来中国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并对二者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原则和内容、技术方案等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的论断;认为智慧城市(中心城市)必然以它的核心力和支撑力,把城市智慧的理念、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外延至城市郊区、乡镇乃至村;给出了一张未来网络技术的全景图,以实现城乡一体的信息网络全覆盖。

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全信息平台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smart cities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discuss how these guide ideology, objectives, principles and content, technical solutions. By analyz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above aspects, we determine that smart city is the precursor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smart city (central city) can expand its concept of smart city, implementation plan to the suburbs, towns and villages by its core force and support force. This paper also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future architecture of networks under technology perspective to achieve constructing an information network covering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smart city; new-type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ve platform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它是一份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也为当前全国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给出了一个全面的、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性意见。

1 中国智慧城市现状

从2011年来,全国在各部委等组织的指导和推动下,大约已有三百多个城市、县、镇启动了智慧城市(镇)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共有21个省(自治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省的发展规划中。

各部委和省市政府在指导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住建部智慧城市指导性工作启动最早,于2011年就开始了智慧城市、区(县)、镇的调研、策划和试点工作。2012年12月份,住建部发布了全国开展建设智慧城市试点的通知,当年1月确定首批试点城市90个,8月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城市103个。如果研究一下住建部的有关智慧城市文件和相关精神,可以发现他们在新型城镇化的集约、低碳、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和关于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顶层设计)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和安排[2]。所做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也为新型城镇化做了准备。从3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从一开始就强调“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均衡发展、科学规划、生态文明、民生平安”,当然他们十分重视水、空气、食品和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同样也全方位地强调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来智慧地推动城市的建设[3-5]。

工信部在全国各地组织相关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由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先后与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有关智慧城市的合作框架协议,并在一些城市围绕网络宽带化、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特别是信息消费为题开展了多方面工作。可见工信部更强调信息基础建设,智慧化、信息消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工信部和住建部相比显然有自己的侧重点和覆盖面,但总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

科技部于2010年启动了“863”计划“智慧城市(一期)”项目,并先后在20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项目外延的试点工作。

此外,中国工程院、国家旅游局也为智慧城市、生态城的创建做了多方面的贡献。

发改委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以“信息惠民”为主题在全国80个城市开始智慧城市的试点。发改委组织各个部委、相关省市领导和专家,围绕如何做好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智慧城市等问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形成做了贡献。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发布,为各个部委如何指导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路线、目标、任务有了清晰和全面的统一的表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准确地给定了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目标、路线和方法,确定了以我为主,兼顾学习国际上好的经验、开展合作和交流的方针。

由于智慧城市创建在中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因此初期出现了对市、镇建设工作“多头指挥”的问题,这是由于各部委职责和负责面不同,因此下达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会各有所重导致。这一现象让不少省市、区、镇领导不知所措,在个别地方还发生了碰撞的情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一个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的指导性、战略性的重要文件。将非常有利于各部委充分协调和共同策划,以统一的精神来指导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全面地回答了前一段在智慧城市创建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目标。

通过学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大家认识到中国的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一方面要借鉴学习国际上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又要以创新精神制订出中国的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6]。为此充分认识到中国和国际上智慧城市的主要差别是十分必要的:

差别一:从数量上看,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在300以上,这个数目比国际上智慧城市的总和还要多。这是因为中国多为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国际上不同城市则“各自为政”,城市可以自选。

差别二:建设内容方面的差别,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已由工业化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他们的城市建设则以绿色、低碳、环保、生态城为主[7]。中国的现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和信息化同进,因此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强调首先抓信息化,抓信息化在各领域应用,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差别三:城镇化的压力不同,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并进的国家,从现在起到2020年城镇人口比例要增长到60%以上,到2020年将有1亿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还有一亿中西部地区农民也到附近的城镇就业和生活。而在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已达70%以上。可见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无城镇化压力,他们直接面对和追求的是生态城,是绿色和环保。

2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

2.1 中国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的城镇化总的来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十八大召开前:8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以物为本”的被动型城镇化的阶段,或称粗放型城镇化阶段。“以物为本”的被动型城镇化30年变迁如图1所示。第二个阶段,从十八大后,中国推出“以人为主”的新型城镇化也称作智慧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构想如图2所示。第三个阶段:长远目标:城乡一体化。

第一、二阶段内涵可简述如下:

(1)30年前中国是一个二元化社会。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城市和农村人口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3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在国民经济和城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国力增强,人均收入提高,中国GDP跃居全球第二,部分农村人口进城成为产业大军。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城市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应用不足,工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空气、水和土地的大量污染,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因此人们把过去30年被称为“以物为本”的被动城镇化或粗放式城镇化。

(2)未来的30年,则强调“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信息产业并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正是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先导者,它以信息化为利器,不仅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而且全面推动城镇化,使其在高质量高水平上发展。因此又称为“以人为本”的新型或智慧的城镇化。

2.2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

一致性

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对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的论述,再对照一下近几年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8],会发现二者是相当一致的。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是二者共同的原则。过去的30年,中国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发展需要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进城并成为产业大军。GDP上去了,但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未真正融入城市;工业和农业技术显落后且创新少;空气、水、土地严重污染。究其原因是发展太快来势太猛,没做好城镇化准备,因此显得十分被动,或者说没有来得及在一些城市和区域先抓试点再全面推开。十八大以后的新型城镇化就要做到有系统规划,有好的顶层设计,有先行试点。中国首先会在某些城市(中心城市)先走一步,城市绝对是城镇化的支撑和核心,也是引导者。我们发现用四化全面推动的智慧城市正好先行了一步,可以引导城市周围的郊区、农村乃至达到更远一些边远的农业区。有了用智慧推动的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并让智慧城市先行推进和试点,将可以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目标。成功后还可以向城区周围辐射。几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智慧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首先抓好智慧城市建设,并使其成为先导。

图3所示为住建部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图4所示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我们比较一下图3和图4。二者智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分布基本吻合,前者是智慧城市向其郊区、农村或更边远地区辐射。后者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确定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城中心向农村的外延图。这正说明了如果智慧城市建设成功将会很好地完成国家城市中心的作用,推动城镇化的建设。由上可见智慧城市、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中担当的支撑、辐射和先导作用,可以说智慧城市必须在四化同步、以人为主等诸多方面先行一步,并成为新型城镇化先导。

2.3 智慧城市如何智慧地推动新型

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了对智慧城市的要求:智慧城市要做到统筹城市的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实现城市规划首先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智慧城市向周围辐射并将周边地区融入其中[9]。

由上可见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要以高质量高水平为起点,做好顶层设计,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把整个城市、政府、企业、市民联成一个具有智慧的生态链[10-11]。

根据我们所做的多个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和实践,本文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智慧城市(中心城市)的智慧外延生态链,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一个智慧城市(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智慧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12],就像具备一个智慧大脑,并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让市、镇、乡、村、组的基层细胞实现全信息共享、互动和业务协同。这个智慧大脑是依靠四大网络所具有的双向信息汇总到云中心,通过计算分析和挖掘[13-14]为政府、企业、市民提供决策依据,而政府再与市民、企业家交互产生智慧决策,并智慧地实现全城的生态链,达到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管理精细化的未来目标。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智慧生态系统中,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理念、规划、设计、实施方案都会延伸渗透到镇、乡、村、社区、家庭乃至每个人,再通过党和政府各项新型城镇化政策,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实现智慧的城乡生态链[15]。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智慧城市必然以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力和支撑力,沿着智慧外延生物链的方向,经过时间证明可行的有关理念、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逐步外延到郊区、镇乡乃至村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S]. 2014.

[2] 郭理桥. 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3] 仇保兴.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 江国成. 解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J]. 现代智慧城市, 2014,3(1):56-67.

[5] 万碧玉. 智慧城市建设要一城一策 [J]. 智慧城市, 2014,1(1):64-65.

[6] 郭理桥.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 郭理桥. 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均衡之路——中国县域发展的寿光经验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9] 郭跃. 智慧基础设施内涵、特征及其布局要求探究 [J]. 物联网、智慧城市, 2014,3(4):12-16.

[10] 宋俊德. 形成有效合力,避免重复建设 [J]. 智慧城市, 2014,3(4):08-11.

[11] 郭理桥. “一张蓝图”多规融合 [J]. 智慧城市, 2014,3(4):17-19.

[12] 张军红. 中兴通讯:为城市解决智慧难题 [J]. 智慧城市, 2014,1(1):90-92.

[13] MICHAEL M. 云计算 [M]. 姜进磊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14] 王鹏.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15] 逄金玉. 中国城镇化建设与投资研究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智慧生态系统中,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理念、规划、设计、实施方案都会延伸渗透到镇、乡、村、社区、家庭乃至每个人,再通过党和政府各项新型城镇化政策,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实现智慧的城乡生态链[15]。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智慧城市必然以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力和支撑力,沿着智慧外延生物链的方向,经过时间证明可行的有关理念、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逐步外延到郊区、镇乡乃至村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S]. 2014.

[2] 郭理桥. 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3] 仇保兴.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 江国成. 解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J]. 现代智慧城市, 2014,3(1):56-67.

[5] 万碧玉. 智慧城市建设要一城一策 [J]. 智慧城市, 2014,1(1):64-65.

[6] 郭理桥.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 郭理桥. 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均衡之路——中国县域发展的寿光经验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9] 郭跃. 智慧基础设施内涵、特征及其布局要求探究 [J]. 物联网、智慧城市, 2014,3(4):12-16.

[10] 宋俊德. 形成有效合力,避免重复建设 [J]. 智慧城市, 2014,3(4):08-11.

[11] 郭理桥. “一张蓝图”多规融合 [J]. 智慧城市, 2014,3(4):17-19.

[12] 张军红. 中兴通讯:为城市解决智慧难题 [J]. 智慧城市, 2014,1(1):90-92.

[13] MICHAEL M. 云计算 [M]. 姜进磊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14] 王鹏.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15] 逄金玉. 中国城镇化建设与投资研究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智慧生态系统中,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理念、规划、设计、实施方案都会延伸渗透到镇、乡、村、社区、家庭乃至每个人,再通过党和政府各项新型城镇化政策,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实现智慧的城乡生态链[15]。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智慧城市必然以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力和支撑力,沿着智慧外延生物链的方向,经过时间证明可行的有关理念、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逐步外延到郊区、镇乡乃至村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S]. 2014.

[2] 郭理桥. 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3] 仇保兴.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 江国成. 解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J]. 现代智慧城市, 2014,3(1):56-67.

[5] 万碧玉. 智慧城市建设要一城一策 [J]. 智慧城市, 2014,1(1):64-65.

[6] 郭理桥.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 郭理桥. 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均衡之路——中国县域发展的寿光经验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9] 郭跃. 智慧基础设施内涵、特征及其布局要求探究 [J]. 物联网、智慧城市, 2014,3(4):12-16.

[10] 宋俊德. 形成有效合力,避免重复建设 [J]. 智慧城市, 2014,3(4):08-11.

[11] 郭理桥. “一张蓝图”多规融合 [J]. 智慧城市, 2014,3(4):17-19.

[12] 张军红. 中兴通讯:为城市解决智慧难题 [J]. 智慧城市, 2014,1(1):90-92.

[13] MICHAEL M. 云计算 [M]. 姜进磊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14] 王鹏.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15] 逄金玉. 中国城镇化建设与投资研究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

猜你喜欢

城镇化出版社规划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我等待……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