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价值研究

2014-10-21吕国娟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价值

吕国娟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测定对反复输血超过3次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反复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72例,并选择同期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69例,统计不同输血次数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计算在血小板输注后1h和输血后24h,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 结果 输血次数在3次以上者,其发生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比率显著高于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其血小板增加指数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P<0.05)。 结论 对于既往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反复输血;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8-189-03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开展和普及,血小板的临床运用得到广泛认可,对于大部分患者使用血小板治疗效果理想,可迅速缓解临床出血症状[1],但反复使用血小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仅进行ABO血型的交叉合血而未进行血小板的交叉配型。而对于血小板存在极其复杂的抗原结构,尤其是对于反复多次输血的患者,其出现血小板抗体的可能性很高,所以这类患者表现为血小板输注无效[2]。本研究主要总结我院近年发生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病例,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探讨其度输注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反复输血次数超过3次患者72例,并选择同期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69例,其中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男41例,女31例,年龄18~50岁,平均(32.4±2.6)岁,原发疾病:白血病33例,恶性肿瘤2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4例,器官移植术后4例;同期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男39例,女30例,年龄18~50岁,平均(33.2±2.7)岁,原发疾病:白血病31例,恶性肿瘤2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4例,器官移植术后4例,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由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小板制剂来源于本市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1单位≥2.5×1011/L。对所有入组者均测定血小板抗体,统计不同输血次数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关系,在血小板输注后1h和输血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输注后血小板数量-输注前血小板数量)×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本实验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输血次数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

输血次数在3次以上者,其发生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比率显著高于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P<0.05)。见表1。

2.2 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血小板增加指数比较关系

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其血小板增加指数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P<0.05)。见表2。

3 讨论

血小板输注是一种针对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及其功能减退的对症处理措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尤其是针对各种血液病、晚期肿瘤以及其他原因出现骨髓抑制或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者[3]。反复多次的输注血小板以及妊娠和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可诱发机体产生血小板抗体,出现同种异体免疫排斥反应[4],对输注的外源性血小板产生耐受,血液中血小板数量非但不提高甚至出现减少,输入血小板后机体未能表现出正常人群血小板增加后的相应改变,被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5]。研究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主要与血小板相关抗原(HLA)及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有关[6]。

研究称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机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其输注次数越多,产生血小板抗体的频率则越高,且主要与HLA和HPA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7]。当患者多次输入具有同种抗体的血小板后,将出现血小板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免疫反应,表现为畏寒、发热,因患者体内尚存血小板的作用而迅速破坏输注的外源性血小板,引起输注后血小板的数量不变甚至减少[8]。本组发现输血次数在3次以上者,其发生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比率显著高于输血次数在3次以内者。血小板输注无效诊断可以依据患者连续2次或以上次数输入足量的随机单采同型ABO血小板后,其体内血小板数量未增加而达到理论输注后血小板数值,其出血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研究提示[9-10],对于反复输注血液成分的患者,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比率高达30%甚至超过50%,而有20%~50%左右的白血病患者以及80%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反复输注血小板后,可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本组发现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其血小板增加指数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存在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并非一定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表现,而表现为血小板抗体阴性者,也并非不会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不仅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有关,还与许多非免疫因素存在关联[11-12],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如仍需要补充血小板时,提前明确患者体内血小板抗体种类,实施针对血小板的交叉配血试验,从而解决免疫排斥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血小板增加指数还能预测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明确输注无效的原因。通过本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既往输血次数超过3次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能更好的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于天华,张丽荣,李殿,等.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31(20):3206-3207.

[2] 杨瑞繁,赵院利,张砚敏.复输血者输注单采血小板效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0,12(6):1462-1463.

[3] 董伟群,郭萍,佟力.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4):304.

[4] 龚建光,单筠.多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和配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27-1928.

[5] 闫东河,李廷孝,孙衲廷,等.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3,16(1):7-8.

[6] 杨茜萍.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933-934.

[7] 刘寓,王娟,杨均.老年输血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3):54.

[8] 韦庆文,蓝宇萍,肖庆.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7):851-854.

[9] 王慧.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257-258.

[10] 朱奕,伍昌林,党鑫堂.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9):1130-1131.

[11] 饶美英,叶水文,张楠,等.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输注效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891-892.

[12] 矫海燕.血小板抗体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表达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34-35.

(收稿日期:2014-04-10)

猜你喜欢

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六步提升自我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高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