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访孔繁森

2014-10-20王文飞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孔繁森聊城阿里

王文飞

2013年6月上旬,我接到《散文选刊·下半月》副主编黄女士电话,邀请我参加在山东高唐县举办的一次散文采风活动。说实话,在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县城举办活动,对我几乎没有一点儿吸引力,但主办方提供的三条线路图中,其中一条途经聊城中转前往高唐的线路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提到“聊城”二字,顿时勾起了我对7年前往事的回忆,那里不仅有美丽的东昌湖,而且有心中的偶像“孔繁森”,还有我留下的虔诚心愿和庄严承诺。

2006年7月下旬,我随朋友到山东出差,途经聊城,偶然发现了一座“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之后,孔繁森同志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之余,欣然写下了“再见吧!我的楷模,将来若有机会,我定会再来看您的”的观后留言,后又静心思考,写出了《偶遇“孔繁森”》一文,表达了对孔繁森同志的敬仰之情。

如今,机遇再次来临,7年前许下的诺言,此时不兑现,更待何时?查阅了山西途经聊城的所有列车行程,只有从太原发往杭州的K908次列车,大约下午4点左右途经聊城停车。这样,既能拜访“孔繁森”,又不误傍晚前往高唐报到,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6月14日下午4点30分,我再次来到那碧波荡漾的东昌湖西畔,再次踏入那绿树成荫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内,发现原来那座别致壮观的主题展馆不复存在了。工作人员介绍,经上级批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将在原址扩建,原主题展馆已拆除,所有展品转移到院内南侧的二号展厅内临时展出。纪念馆最大的进步就是变售票为赠票,让所有前来的参观者喜不自禁。

走进二号展厅,面积虽然小些,展品较为拥挤,但布局合理,层次清晰,那些珍贵的图片和感人的遗物再次映入了我的眼帘,让我的心情顿时沉静下来。

这次参观,我特意关注了孔繁森同志的人生经历和援藏生平事迹。孔繁森同志1944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堂邑县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按照孔氏家族排辈,属于孔子第74代孙。他从小对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养成了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他18岁参军,22岁入党,1964年曾作为济南军区学“毛著”积极分子,被推选赴京参加了国庆15周年观礼。他1968年复员回乡工作,由普通工人转为国家干部,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

1979年7月,已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5年的孔繁森同志得知国家首次选拔援藏干部的消息后,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赴藏。空气稀薄,交通不便,语言障碍,生活困难等等,让许多内地干部谈藏色变,而孔繁森同志却怀着满腔热血和美好向往,带着“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自勉条幅,愉快地奔赴了西藏。进藏后,他又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情时刻激励自己,在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干了3个年头,跑遍了全县的乡村和牧区,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同志,再次被组织选中,带队赴藏工作。面对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妻子,作为孔子的后代,他深知忠孝两全的道理,难以向家人启齿,但他更知组织决定高于一切的原则,自觉服从安排,克服所有困难,在拉萨市副市长的岗位上又毫无怨言地干了5个年头,他分管的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项项干得出色,圆满完成了任务。

1992年11月,当第二次进藏期满的孔繁森同志正准备结束任期,愉快返乡时,收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他担任阿里地委书记的任命,如此重任是上级对他两次进藏工作的最高褒奖,也是对他政治生命的更大考验,意味着他将终身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的重大选择,他再次舍“小家”而顾“大家”,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和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最西部,西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北与新疆自治区相邻,距首府拉萨1600多公里之遥,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0℃左右,区域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辖内仅有6万人口,是中国地理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级行政区。这个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地区,因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让许多藏族干部都感到困难,内地援藏干部别说工作了,敢于赴任就了不起了,而孔繁森同志却义不容辞地孑身闯入了那块被誉为“生命禁区”的阿里雪域。

1994年11月下旬,已超期“服役”两年的孔繁森,亲自带队,赴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在完成任务的返回途中,不幸以身殉职,走完了历经10年的援藏之路,结束了50岁的人生之路,一位党的好干部,一腔热血洒在了雪域高原上。

两次进藏,一次延期,血染疆域,平凡经历中蕴含着人生的伟大。随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我再次聆听了孔繁森同志在西藏工作期间的点滴故事。

在一幅孔繁森与3名孩子的生活照片前,讲解员饶有兴趣地介绍了他收养藏族孤儿的过程。1992年,拉萨市的墨竹、工卡等地发生强烈地震,孔副市长在抗震救灾中,带头领养了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一名身居异地、吃食堂、住单身、日理万机的副市长, 3名孤儿给他带来了许多不便,也让他的生活更加拮据。为了抚养孤儿,他曾3次悄悄地走进西藏军区医院血库,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用补贴的900元营养费来维持着孤儿们的基本生活。这个故事偶尔听着,好像神话一般,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西藏军区总医院提供的献血签字笔迹鉴定和当时经办医生的准确回忆,又让人不得不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与其说是献血,倒不如说是卖血啊!900毫升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的深深父爱,这是善良之爱,民族之爱,伟大之爱。如今,最小的孤儿贡桑已经成人,该是结婚生子的年龄了,而他们的孔爷爷却永远看不到这幸福的一幕了。

在孔繁森同志为阿里地区日土县过巴乡孤寡老人益西卓玛治病的图片前,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孔繁森与小药箱的故事。孔繁森同志第二次进藏时,针对边远地区农牧民缺医少药的实际,有意带了一个随身小药箱以及听诊器等简单的医疗器械,利用自己在部队学过的医疗应急常识,随时解决患者疾苦。每次下乡时,他都要花上几十元钱,把一些常用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总要为周围的农牧民们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也许有人要说他在作秀,是小题大做,我倒觉得这样作秀的人越多越好,至少我没有做到。直到2010年,他的小药箱、听诊器和8元6角钱入选由中纪委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廉政文物精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才给了他一个准确的定论。endprint

孔繁森同志在阿里地区任职的两年时间里,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镇中的98个,累计行程超过了8万公里,在茫茫雪域高原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他可能创造了国家公务员在管辖区域内下乡调研的最高纪录,后人谁能打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1994年2月26日,阿里地区遭受特大雪灾,孔繁森组织救灾至凌晨2点多,突然感觉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便挣扎着爬起来,给同行的小梁写下了一封简短的“遗书”交代后事。在展示的“遗书”原件中,那句“哪儿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的遗言,让许多参观者为之动容和揪心啊!不管怎么说,这次还有写遗书的时间,而同年11月29日的那次意外车祸事故,竟连写遗书留遗言的时间也没有给他留下,一向主持公道的上帝也未免有些太绝情了吧!

在参观展出的上百件遗物中,有两件遗物几乎让所有的参观者为之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件是他去世前4天,也就是赴疆考察途中写下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初稿,这些建议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孔繁森同志的新疆之行不是旅游观光,而是真正的考察学习。另一件是他生前仅留下的5张人民币——8元6角钱,尽管当时工作人员的工资较低,而作为一名大权在握的地市级一把手,如此囊中羞涩,也活生生地证明了他的为政清廉。

这就是当时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点滴的小事,朴实的作风,映射出了夺目的光彩。1994年9月,孔繁森同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但属于他的奖章,还未来得及领取,就撒手人寰了。孔繁森同志牺牲后,被中组部追授为“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领导干部”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纪念馆参观题词,给以极高的评价,号召全党、全国向他学习。2009年,孔繁森同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人物之一,永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名垂青史。

即将离馆时,我再次吟读了那副百世流芳、千古不朽的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再次向孔繁森同志塑像默默地献上了三个鞠躬,表达深深的崇拜和敬仰之情。离开纪念馆,我误过了聊城发往高唐的班车,只好乘出租车前往。但脑海中的几个“假如”,却一直萦绕左右,让我短时间内无法摆脱。

假如孔繁森同志没有主动申请,就不可能得到进藏的机会;假如没有第一次进藏的工作经验,组织就不可能选他第二次带队进藏,更谈不上超期“服役”,前往阿里地区了;假如孔繁森同志没有牺牲,如今69岁的他也该功成名就,过着愉快的退休生活,安度晚年了。

假如孔繁森同志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们坚决不同意他进藏工作,或者不同意他第二次进藏,至少不同意他超期“服役”前往阿里地区,他们的家庭如今也应该是子孙满堂、团圆幸福的。

假如孔繁森同志在藏工作期间,只做和尚不撞钟,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就不会有西藏自治区党委对他那份沉甸甸的任命了。回到山东,仅凭两次援藏经历,论资排辈,论功行赏,他的职务至少应该不会比西藏的低吧?

假如阿里地区富裕一点儿,为孔繁森同志买上一部安全系数较高的工作用车,也就不会发生那场车祸事故了。

假如在那次新疆考察中,孔繁森同志随便指派一名副职带队前往,他可能就躲避过那场不幸的灾难了。

1984年,我最后一次填报高考志愿,全部选择了西藏定向招生的相关院校。假如愿望实现,我也许会在拉萨或阿里成为孔繁森同志的部下或者战友,目睹他的风采,聆听他的指导,学习他的作风,但是,那年我仍是名落孙山。后来,我一直梦想进藏,旅游观光,体验生活,但至今没有成行。在聊城再访“孔繁森”后,我的这种愿望更迫切了,不仅是拉萨,还有阿里和岗巴……

假如……假如……可现实生活中没有假如,只有事实。

西藏、阿里和岗巴等地的特殊环境,把孔繁森同志培养、锻炼成了新时期的雷锋和焦裕禄。孔繁森同志也不负重托,用自己的宝贵生命回报了西藏阿里和岗巴等第二故乡,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再次认识了西藏、阿里和岗巴。孔繁森同志为阿里地区做了一次浓墨重彩的宣传, 这张用生命制作、用鲜血染红的“名片”必将与日生辉、大放光彩。

孔繁森同志走了,永远地走了。走得是那么突然,那么从容,那么平凡,而他给生者却留下了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艰苦的精神、俭朴的作风。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繁森聊城阿里
云上阿里
孔繁森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zheng on people
疼痛后才计数
Discussions about two models to differentiate options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聊娃儿聊聊城
Catalan数及几种应用实例
花糕,我爱摆弄
拳王阿里因何被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