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2014-10-20秦小娟

文教资料 2014年17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大学生

秦小娟

(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是一个国家过渡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学者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方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1]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公民意识状况不仅支配着其一生的生活方式,而且将影响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笔者编写了一份《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问卷》,对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等高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状况。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专业和年龄都不受限制,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74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家意识方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但国家意识仍有待引导。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某些学生对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和民族英雄及历史人物如数家珍,对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骄傲,对祖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综合国力稳定提高、神舟飞船上天等感到光荣和自豪,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及未来发展的种种挑战深感担忧,如关于我国国体性质,有63.2%的学生回答正确,36.8%的学生回答错误;关于我国政体性质,69.3%的学生回答正确,30.7%的学生回答错误。又如,关于什么是公民,只有38%的学生回答正确,62%的学生回答错误,其中有21%的学生误认为我国公民的条件是年满18周岁。再如关于我国国土面积,有92%的学生回答是960万平方公里,只有8%的学生知道我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加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实际国土面积为1260多万平方公里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仍有待引导和提高。

2.在主体意识方面,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政治参与意识不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要确立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社会的主人,并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如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对中日关系、台海关系、南海问题等时事热点的态度”,回答“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占67%,29%的大学生表示 “偶尔关注”,只有4%的选择了“不关注”。当问及“您如何评价普通公民参与政治”,只有44%的大学生回答 “公民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45%的学生认为“参与只是形式,最终领导说了算”,还有11%的学生选择“政治是国家的事,参不参与没有关系”……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国家政治的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3.在法律意识方面,总体上法律意识仍较淡薄,有较强的权利意识,但义务意识相对薄弱。调查中当问及“如果你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你怎么办”时,有22.3%的大学生选择“容忍”,有5.4%的大学生选择“报复”,有25.1%的大学生选择“不知道”,前三项合计超过50%,只有47.2%的大学生坚持“依据法律,坚决维护”,当问及“如遇路人遭抢劫你会不会见义勇为”,有43.5%的大学生选择“会”,有32.3%的大学生选择“看情况”,有24.2%的大学生选择“不会,不值得”……面对这些现状,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有守法的愿望而无自觉的守法行为,有感性的法律认识而缺乏理性的法律认识。”[2]更有学者指出:“部分学生觉得所谓民主与法制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的专业没有联系,属于可学可不学的科目;而且重权利轻义务,不愿意深入地去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因而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明显不高。”[3]

4.在公德意识方面,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但知行合一性较差。在调查中,87.5%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汽车上应该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84.3%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所应举止文明,不随地吐痰,89.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爱护公共财物、节水节电等。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的践行上存在知与行的脱离,他们的社会公德行为表现与主观认同存在差距,如虽然有88.9%的大学生不赞成在公众场所吸烟,但仅有15.4%的人会出面相劝制止,等等。另外,还有些大学生对别人的社会公德行为要求很高,对他们的不道德行为往往嗤之以鼻,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则视而不见。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受其早年形成的政治、道德、法律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它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儿童对公民信息的要求程度和对政府事务、公共事务等的兴趣大小,另一方面以其家庭的结构和角色模式、民主或专断的氛围、权威表现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等直接影响儿童的公民意识、公民行为习惯[4]。例如家庭气氛比较民主的家庭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而家庭气氛比较专制的家庭则会阻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由于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当前中国家庭家长制的作风依然很盛行,家庭民主氛围一直难以形成,长辈处于权威地位,孩子对家长只有遵从、顺从,而且家长只关心家长的考试科目的学习,不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进行公民意识方面的学习。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公民意识很难形成。

2.学校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科学理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对公民意识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学校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无不重视学校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孩子甚至在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公民教育,从小学至初中到高中公民教育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相互配套、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我国公民教育本身起步较晚,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 《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并组织编写了公民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要求和实施计划,公民教育成了学校德育的一部分,公民教育计划未能如愿实施。加上学校德育本身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冲击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校公民意识培养也只是成为口号,流于形式。大学亦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糅杂于高校德育中,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的指导原则,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都由高校和德育工作者自发确定,公民意识教育随意性很大,政治理论课和各种活动都没有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题,这些都严重制约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

3.影响公民意识教育的历史和政治因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天子与臣民的关系。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被统治阶级则处于绝对顺从和绝对服从的地位,在这种等级森严和充斥着特权思想的社会里,以独立人格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很难找到适合它生长和发育的民主土壤。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但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颓废的文化观念也乘虚而入,社会经验少、是非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侵蚀。另外,由于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法制不健全等原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

1.政府主导,建立建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教育制度及配套措施。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紧紧把握教育的主动权,把公民教育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我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公民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成熟、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教育体系,公民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滞在理论研究阶段。因此,我国政府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大力发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从公民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事关国家发展未来的战略高度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的公民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公民教育的完整体系,制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规划、目标、纲要,确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关的公民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制度规范,并成立专门的部门如“公民教育委员会”负责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同时,政府也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公民教育,如此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就在制度上得到了根本保障。

2.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相应的公民教育学的课程的编写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具有一定同质性,前者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好公民,后者也是教育学生如何做“合格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所有课程都包含有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是重中之重,涵盖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可行的方案是让思想政治课有关课程的教学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让公民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身心发展规律,重新整合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获得公民角色的体验和参与意识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兴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对于大学生培养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创新意识等,促进大学生公民素质由“知”向“行”转化,实现知行合一意义重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如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做义工、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形式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参加维权活动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法律意识等。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氛围。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融于校园文化中,通过校园文化这个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隐形的公民教育和价值观导向,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公民角色,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责任。例如,学校通过公平合理的制度规范、公正有效的教学和后勤管理、平等自由的生活氛围等,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部分学校管理,为建设校园建言献策,通过自身参与和体验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又如通过开展团体拓展训练、体育运动比赛、辩论赛等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通过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中去,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

[1][美]A.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68).

[2]王萍.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

[3]金艳.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其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8).

[4]李芳.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5).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大学生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