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预设分析:三步提升阅读思维

2014-10-20钱春良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第一人称讲台预设

钱春良

高中阅读分析,常是教师一方或师生双方预先知答案。这样阅读分析会围绕着答案转,或者说所谓的分析不过是“求证”答案,师生双方自主解答的意识与能力势必有影响。如果师生都不存在持答案的“先天优势”,一定程度上师生双方起点相同,就更容易激发师生自主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教师的作用自然发生变化,不再是教学中的先知者,而是真正的同行者,真正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这种双方不先占有答案,而需要师生共同来解析的阅读方式,不妨称之为“无预设阅读分析”。其以循环方式三步提升师生的思维能力见下图:

一、差异碰撞,意见整合

在阅读分析中,学生对具体题目的解答出现的最初差异,不妨称之为“思维原生差异”,是学生最真实的阅读分析能力的反应。这对于了解学生的阅读分析阶段性状态与提升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环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将原态思维方式真实呈现出来,同学之间思维再彼此碰撞,以激发起学生深入求解的兴趣。

比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对叶紫《古渡头》一文的第11题分析题有四小题。师生共同解题后,先是在4人小组中交流(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加入第11小组讨论)。后按惯例,第1至第4小组集中讨论第(1)题的选择题。后面三题相应分配给不同小组讨论。

其后,对同一题讨论的不同小组派出代表,经对不同的解答商议整理后,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向师生展示较为集中的意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意见只是其中一分子,如果自己先掌握答案,后去参与交流这是不可能的,只有与学生一样,原生态地参与其中,才能点燃起师生共同探究的热情。否则,不要说与学生同行,就是得到学生的信任也根本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无预设阅读让师生只能站上前来,每个人只能成为探究的主体。

二、差异归因,共同求解

以往阅读分析,一般都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形成,往往是因为教师占得先机,预先知道阅读题的答案。这样的讲解话语权在教师处,其实是教师将自己对答案的理解传给学生。而在“无预设阅读”中,打破了原有的师生平衡,教师不可能再有绝对的权威,其实也不必有知识的主控权。我们可以设想,到了高三,如果自己的学生还要依赖教师,那么作为教师,又有何勇气将学生自信地送入考场?再者,语文阅读分析仅为课堂示例,同样的材料,不可能有同样的题目;即使有同样的题目,也会有不同的解答。比如2014年考句子含意,全国大纲卷第15题、山东卷第20题、安徽卷第12题、江西卷第19题等都考到了理解句子含意。但比较这几份试卷,答案要求还是有差别,比如安徽卷只需解答出“含意”,而江西卷则要加思想感情内容。

共同探解,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无疑都充满了巨大的挑战。分析从何而来?又如何为全体学生以及教师认可?在已无参考答案前提下,谁有发言权?我认为,可以改进逻辑推断的方式,依据阅读分析要求,结合文本及以往阅读分析的经历,师生共同求解。比如前文所述全国新课标卷第11题之第3小题,对两种不同分析,师生聚焦在“是否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并对此展开分析。经过交流,师生认可:第一人称的叙述,需要“我”参与故事情节之中,比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林徽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第一人称的使用“增强真实可信感,便于组织材料,细致展开心理描写”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古渡头》渡夫的故事中,“我”是倾听者,也是见证者,并不是其故事的组成部分。为此,此题分析应是第一人称与对话相结合来叙述故事的。

需要指出的是,对问题的分析,应该让学生走上前台(不拘泥于讲台),让他们充分表达,甚至激烈辩论,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或者说,这是学生阅读能力自我提高的必要途径。有形的讲台隐去,无形的讲台显现,每一个学生都时时拥有无形的讲台。

这需要平时师生对阅读分析中诸如“线索的作用”“景物描写放在结尾的用意”“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等教学内容有足够多的积累和钻研,由此才可能形成较为集中的意见,在确定差异点后快速归因求解,从而避免方向散乱、解答无序的乱象。

三、自出共解,创造运用

阅读分析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我感悟习得的。因之,学生共同参与求解之后,他们某一方面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不过,这种能力来源于教师或同学,还不能达到真正创造运用,这种阅读能力还不能算是个性化的。此处可安排学生对相关文章拟出思考题,然后让同学去解答。

相关的文章,是指学生新用的阅读分析的材料,一般都是文体类型、思想内容、篇幅等与当前的阅读材料相当者;相应的题目,是指学生新出的题目内容、题型等与当前考题相当。(阅读材料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比如2014年山东卷黄裳的《浣花草堂》阅读分析之第19题为“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如有学生答不完整,并经过了第二环节提升后,可让该生选择相应的文章命题,并自主拟制答案。出题人及解答人都会从中得到提高。特别是出题人,必须从自己改进处命题,并准确地拟制答案,这些还需要通过同学们的审核,其个别化提升的空间自是不言而喻。

学生阅读分析从存疑到释疑,并能实际运用,采用的是“以教为学”的学法。一次阅读历经几个阶段,不同阅读过程可循环,从而实现个别化阅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一定程度上,学生个体阅读能力的提升,不再依赖或受制于教师的水平,每个学生都可以以各自的方式,行进在阅读分析能力提升的里程中。与此相对应的,教师的阅读分析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并与自己的学生整体或个体间相呼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阅读分析方式也不断推动教师自身成长。

[作者通联:浙江海宁一中]

猜你喜欢

第一人称讲台预设
爱在讲台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DV校园小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