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童子与魔法》对阿格里奇的“天才叙事”

2014-10-20万向兴姚韵松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0期

万向兴 姚韵松

摘要:本文通过对钢琴家玛塔·阿格里奇的传记《童子与魔法》进行分析,发现书中关于天才的叙事存在两个特点:天才是天生的、天才互相吸引。对“天才叙事”的初步探索,为后续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童子与魔法 阿格里奇 天才叙事

2014年初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童子与魔法: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传》,是中国国内第一部关于玛塔·阿格里奇的传记。略知古典音乐的读者,都会为阿格里奇的传奇生平而惊叹。这位1941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当代女钢琴家,对钢琴的演绎有着特别的理解,也广受业内人士好评:1957年获博尔扎诺的布梭尼比赛和日内瓦比赛第一名、1965年获华沙肖邦大赛第一名、2005年荣获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在音乐的成就之外,阿格里奇的感情遭遇、患癌经历更让这位钢琴家显得丰满而真实。

从整部传记的叙事来看,作者表面上对阿格里奇的生平大事作了一番梳理,实则无处不透露着对阿格里奇过人之处、特别之处的叙事(笔者姑且称之为“天才叙事”)。本文即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天才叙事是如何暗藏于文脉的。

一、天才是天生的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人天生的禀赋有着各种理论和猜想。人们对一些才能卓越于同龄人的儿童,常常赞不绝口,称之为“神童”或“天才”。这样的传统即便在早期心理学中也可以找到痕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心理学家推孟就通过智力商数来筛选天才,并发现这些智商较高的儿童在成人阶段确实有更好的适应性与更高的成就。

本书虽然没有直接提及阿格里奇的智商如何,但在一些事例中明显表露了童年阿格里奇的特殊禀赋。比如,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挑战阿格里奇说她不会弹钢琴,谁知从没学过钢琴的阿格里奇跑到琴旁,轻松地把刚刚听到的一首摇篮曲弹了出来。此外,弟弟卡思克很努力地练习一首莫扎特的奏鸣曲,结果演奏得很吃力,玛塔则背对着钢琴,很轻松地弹出了这段曲子。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童年叙事,其实反应的恰好是传统的天才观,暗示着玛塔有着与生俱来的钢琴演奏禀赋。

二、天才的周围也充满了天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才的成就和发展,似乎总是围绕着与自己才能相当的人,无论是启蒙老师还是朋友。在《童子与魔法》一书中,我们同样惊叹于玛塔一生中遇到的乐坛大师,从斯卡拉穆扎(1885~1968)到古尔达(1930~2000),从波格雷利奇(1958~)到傅聪(1934~),这些大名鼎鼎的乐坛人物都与她的生活有交集。这些经历都反应了天才发展的一些核心理念,比如领域性很强、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环境的刺激。

我们不难发现,从钢琴大师的身上,阿格里奇得到了许多灵感。尤其是启蒙老师深入的钢琴教学研究,同样可以称作另一位音乐教育天才;更不能略过的是古尔达的另类钢琴教育,这种教育似乎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是一种点石成金的灵动之笔。除了导师之外,阿格里奇的朋友许多也是音乐家,她的丈夫也是搞音乐的。可想而知,这样一群水平相当的乐人在一起,会如何切磋学习。除此之外,书中浓墨重彩地提到了另一位全心全意的教育家,她便是阿格里奇的妈妈。在她妈妈死后,难过的阿格里奇甚至认为自己的成就其实是妈妈赐予的。我们发现,天才的周围全是天才教育家、钢琴家、启蒙家、音乐人,就连妈妈也仿佛一位发掘孩子潜能的天才妈妈。

通过上面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童子与魔法》一书对“天才”阿格里奇的叙写有着某种特定的方式,即天才的天生性及同类相吸性。正是通过对这两点的渲染,作者让我们感受到玛塔·阿格里奇与众不同之处。这样的发现虽然有些粗浅,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大众对天才的预期何在。同样可以预见的是,在其他天才的叙写上,传记作家们也可能运用了类似的“天才叙事”方式。

参考文献:

[1]贝拉米.童子与魔法:钢琴女王玛塔·阿格里奇传[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郝宁.试析解释“天才”的不同视角[J].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4).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