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35例

2014-10-17何庆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3期

何庆生

摘要:目的总结观察正骨手法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4月治疗70例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情况,其中治疗组35例采用正骨手法,对照组35例采用塞来昔布口服,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正骨手法;胸椎小关节错位;塞来昔布

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30-02

胸椎小关节错位多见于各种急性扭挫伤及慢性劳损致胸椎小关节紊乱,出现背部疼痛和相应神经节段支配区域临床症状。本科应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35例,并设塞来昔布组为对照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09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本院门诊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4.5±5.7)岁;病程3 h~60 d,平均(21±3.9)d。对照组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2.7±4.2)岁;病程6 h~58 d,平均(25±3.4)d。2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筋伤学》[1]拟定:(1)有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史;(2)主要症状为背部疼痛,多伴有胸胁部闷痛,严重者咳嗽、打喷嚏均可引起疼痛加剧;(3)体检:患椎棘突或棘突间有压痛或叩击痛,慢性病者在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物,患椎棘突略高或偏歪,与健康椎体棘突的距离变宽或变窄;(4)X线片可见部分患者患椎棘突偏歪(不能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1.3排除标准(1)心绞痛、心律失常、肺炎、胆囊结石、胸膜炎等内科疾病;(2)合并有胸腰椎结核、肿瘤、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3)脊柱先天畸形、强直性脊柱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4)施行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破损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松解手法患者俯卧位,将一枕头垫于胸前,用按法、揉法、搓法等手法放松患椎周围肌肉,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整复手法。

2.1.2整复手法(1)摇腿揉背法:适用于胸椎侧弯的调整。患者俯卧,术者一手腕豆骨掌侧定点于患椎棘突偏歪方向处,另一手摇动其臀部使其左右摇摆活动。每次约5~10 min。(2)旋转分压法:适用于胸椎中上段错位。患者俯卧位,胸前垫薄枕,以第4胸椎棘突偏左,第5胸椎棘突偏右为例,术者站于病人右侧,以左手腕豆骨掌侧压在第4胸椎棘突左侧,右手压在第5胸椎棘突右边,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在呼气末时术者双手同时施以一寸劲冲压,使胸4、5棘突受到旋转力而复位。(3)双向分压法:适用于胸椎倾位或仰位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垫高枕,术者站其左侧,双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患椎其上下二椎棘突处,配合呼吸做由轻渐重的多次适度冲压,由于患者双手交叉用力方向相反,与胸前高枕联合作用,可将错位复位。

手法治疗每天1次,1周为1疗程。整复后嘱患者近期勿做脊柱过度屈伸旋转活动以巩固疗效,同时行SET等腰背肌康复训练以增强脊柱稳定性。

2.2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产品规格0.2g/片、6片/盒,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BK12CCEK112),每次0.2 g,每日2次,1周为1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胸椎小关节错位疗效评定标准拟定:痊愈:背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活动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显效:背部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好转:背痛及伴随症状部分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2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4讨论

胸椎小关节错位是临床常见疾病,在中医学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胸椎小关节由胸椎后关节、肋骨小头关节、肋横突关节组成,属于弱动微支关节。胸椎后关节即关节突关节,由上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椎体的上关节突及关节囊所组成,有稳定胸椎引导胸椎运动方向的作用,胸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额状位,故较适合做屈伸及侧屈动作;肋骨小头关节由肋骨小头关节面与胸椎侧面的凹构成,关节面细小,关节薄,易形成半脱位;肋横突关节由肋骨结节关节面与横突肋凹组成。其间的椎间孔是两节椎骨间的开口,运动(腹侧))和感觉(背侧)神经根神经根通过它们沿脊柱走行。直接暴力外伤或间接胸部挫伤外力通过肋骨传导至胸椎小关节、脊柱突然扭转、慢性劳损等因素极易使微动的小关节错位。胸椎小关节周围的脊神经与交感神经一方面受到椎间孔骨性狭窄的刺激与压迫,另一方面又受到周围软组织创伤性炎症刺激或组织肿胀粘连、深筋膜的牵拉而受压,引起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继发性病损,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3]。

胸椎小关节错位治疗的关键是及时使错位的小关节复位,从临床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2组的临床疗效有着显著性差异。本科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根据患者不同的错位类型,选择恰当的手法,正如《医宗金鉴》所述:“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无迟缓、乃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未尽其法也。”通过矫正手法使错位得以纠正,从而使脊柱重新恢复平衡,使胸腔、腹腔、脊髓腔和关节腔等固有生理解剖结构得以恢复,解除周围肌肉痉挛,恢复人体生物力学平衡,保证周围的神经血管正常运作。本临床观察采用的对照组是药物塞来昔布,其作为非甾体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COX-2)阻止前列腺炎类物质的产生,达到抗炎、镇痛作用,塞来昔布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消炎止痛后,肌肉痉挛可放松,错位的胸椎可自行复位,但对症状较重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其虽能一定程度缓解疼痛,但由于胸椎小关节错位未得到矫正,故胸背疼痛不能彻底缓解。故中医正骨手法是胸椎小关节错位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在取得疗效的同时,可避免非甾体类药物给胃肠道带来的损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树椿.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1.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赵建平.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9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5):39.

摘要:目的总结观察正骨手法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4月治疗70例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情况,其中治疗组35例采用正骨手法,对照组35例采用塞来昔布口服,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正骨手法;胸椎小关节错位;塞来昔布

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30-02

胸椎小关节错位多见于各种急性扭挫伤及慢性劳损致胸椎小关节紊乱,出现背部疼痛和相应神经节段支配区域临床症状。本科应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35例,并设塞来昔布组为对照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09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本院门诊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4.5±5.7)岁;病程3 h~60 d,平均(21±3.9)d。对照组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2.7±4.2)岁;病程6 h~58 d,平均(25±3.4)d。2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筋伤学》[1]拟定:(1)有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史;(2)主要症状为背部疼痛,多伴有胸胁部闷痛,严重者咳嗽、打喷嚏均可引起疼痛加剧;(3)体检:患椎棘突或棘突间有压痛或叩击痛,慢性病者在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物,患椎棘突略高或偏歪,与健康椎体棘突的距离变宽或变窄;(4)X线片可见部分患者患椎棘突偏歪(不能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1.3排除标准(1)心绞痛、心律失常、肺炎、胆囊结石、胸膜炎等内科疾病;(2)合并有胸腰椎结核、肿瘤、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3)脊柱先天畸形、强直性脊柱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4)施行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破损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松解手法患者俯卧位,将一枕头垫于胸前,用按法、揉法、搓法等手法放松患椎周围肌肉,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整复手法。

2.1.2整复手法(1)摇腿揉背法:适用于胸椎侧弯的调整。患者俯卧,术者一手腕豆骨掌侧定点于患椎棘突偏歪方向处,另一手摇动其臀部使其左右摇摆活动。每次约5~10 min。(2)旋转分压法:适用于胸椎中上段错位。患者俯卧位,胸前垫薄枕,以第4胸椎棘突偏左,第5胸椎棘突偏右为例,术者站于病人右侧,以左手腕豆骨掌侧压在第4胸椎棘突左侧,右手压在第5胸椎棘突右边,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在呼气末时术者双手同时施以一寸劲冲压,使胸4、5棘突受到旋转力而复位。(3)双向分压法:适用于胸椎倾位或仰位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垫高枕,术者站其左侧,双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患椎其上下二椎棘突处,配合呼吸做由轻渐重的多次适度冲压,由于患者双手交叉用力方向相反,与胸前高枕联合作用,可将错位复位。

手法治疗每天1次,1周为1疗程。整复后嘱患者近期勿做脊柱过度屈伸旋转活动以巩固疗效,同时行SET等腰背肌康复训练以增强脊柱稳定性。

2.2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产品规格0.2g/片、6片/盒,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BK12CCEK112),每次0.2 g,每日2次,1周为1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胸椎小关节错位疗效评定标准拟定:痊愈:背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活动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显效:背部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好转:背痛及伴随症状部分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2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4讨论

胸椎小关节错位是临床常见疾病,在中医学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胸椎小关节由胸椎后关节、肋骨小头关节、肋横突关节组成,属于弱动微支关节。胸椎后关节即关节突关节,由上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椎体的上关节突及关节囊所组成,有稳定胸椎引导胸椎运动方向的作用,胸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额状位,故较适合做屈伸及侧屈动作;肋骨小头关节由肋骨小头关节面与胸椎侧面的凹构成,关节面细小,关节薄,易形成半脱位;肋横突关节由肋骨结节关节面与横突肋凹组成。其间的椎间孔是两节椎骨间的开口,运动(腹侧))和感觉(背侧)神经根神经根通过它们沿脊柱走行。直接暴力外伤或间接胸部挫伤外力通过肋骨传导至胸椎小关节、脊柱突然扭转、慢性劳损等因素极易使微动的小关节错位。胸椎小关节周围的脊神经与交感神经一方面受到椎间孔骨性狭窄的刺激与压迫,另一方面又受到周围软组织创伤性炎症刺激或组织肿胀粘连、深筋膜的牵拉而受压,引起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继发性病损,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3]。

胸椎小关节错位治疗的关键是及时使错位的小关节复位,从临床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2组的临床疗效有着显著性差异。本科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根据患者不同的错位类型,选择恰当的手法,正如《医宗金鉴》所述:“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无迟缓、乃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未尽其法也。”通过矫正手法使错位得以纠正,从而使脊柱重新恢复平衡,使胸腔、腹腔、脊髓腔和关节腔等固有生理解剖结构得以恢复,解除周围肌肉痉挛,恢复人体生物力学平衡,保证周围的神经血管正常运作。本临床观察采用的对照组是药物塞来昔布,其作为非甾体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COX-2)阻止前列腺炎类物质的产生,达到抗炎、镇痛作用,塞来昔布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消炎止痛后,肌肉痉挛可放松,错位的胸椎可自行复位,但对症状较重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其虽能一定程度缓解疼痛,但由于胸椎小关节错位未得到矫正,故胸背疼痛不能彻底缓解。故中医正骨手法是胸椎小关节错位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在取得疗效的同时,可避免非甾体类药物给胃肠道带来的损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树椿.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1.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赵建平.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9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5):39.

摘要:目的总结观察正骨手法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4月治疗70例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情况,其中治疗组35例采用正骨手法,对照组35例采用塞来昔布口服,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正骨手法;胸椎小关节错位;塞来昔布

中图分类号:R274.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30-02

胸椎小关节错位多见于各种急性扭挫伤及慢性劳损致胸椎小关节紊乱,出现背部疼痛和相应神经节段支配区域临床症状。本科应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35例,并设塞来昔布组为对照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09年3月—2013年4月期间本院门诊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4.5±5.7)岁;病程3 h~60 d,平均(21±3.9)d。对照组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2.7±4.2)岁;病程6 h~58 d,平均(25±3.4)d。2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筋伤学》[1]拟定:(1)有外伤史或长期不良姿势史;(2)主要症状为背部疼痛,多伴有胸胁部闷痛,严重者咳嗽、打喷嚏均可引起疼痛加剧;(3)体检:患椎棘突或棘突间有压痛或叩击痛,慢性病者在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物,患椎棘突略高或偏歪,与健康椎体棘突的距离变宽或变窄;(4)X线片可见部分患者患椎棘突偏歪(不能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1.3排除标准(1)心绞痛、心律失常、肺炎、胆囊结石、胸膜炎等内科疾病;(2)合并有胸腰椎结核、肿瘤、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3)脊柱先天畸形、强直性脊柱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4)施行手法部位有严重皮肤破损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松解手法患者俯卧位,将一枕头垫于胸前,用按法、揉法、搓法等手法放松患椎周围肌肉,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整复手法。

2.1.2整复手法(1)摇腿揉背法:适用于胸椎侧弯的调整。患者俯卧,术者一手腕豆骨掌侧定点于患椎棘突偏歪方向处,另一手摇动其臀部使其左右摇摆活动。每次约5~10 min。(2)旋转分压法:适用于胸椎中上段错位。患者俯卧位,胸前垫薄枕,以第4胸椎棘突偏左,第5胸椎棘突偏右为例,术者站于病人右侧,以左手腕豆骨掌侧压在第4胸椎棘突左侧,右手压在第5胸椎棘突右边,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在呼气末时术者双手同时施以一寸劲冲压,使胸4、5棘突受到旋转力而复位。(3)双向分压法:适用于胸椎倾位或仰位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垫高枕,术者站其左侧,双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患椎其上下二椎棘突处,配合呼吸做由轻渐重的多次适度冲压,由于患者双手交叉用力方向相反,与胸前高枕联合作用,可将错位复位。

手法治疗每天1次,1周为1疗程。整复后嘱患者近期勿做脊柱过度屈伸旋转活动以巩固疗效,同时行SET等腰背肌康复训练以增强脊柱稳定性。

2.2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产品规格0.2g/片、6片/盒,生产企业: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BK12CCEK112),每次0.2 g,每日2次,1周为1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胸椎小关节错位疗效评定标准拟定:痊愈:背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活动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显效:背部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好转:背痛及伴随症状部分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2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4讨论

胸椎小关节错位是临床常见疾病,在中医学属于“骨错缝,筋出槽”范畴。胸椎小关节由胸椎后关节、肋骨小头关节、肋横突关节组成,属于弱动微支关节。胸椎后关节即关节突关节,由上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椎体的上关节突及关节囊所组成,有稳定胸椎引导胸椎运动方向的作用,胸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额状位,故较适合做屈伸及侧屈动作;肋骨小头关节由肋骨小头关节面与胸椎侧面的凹构成,关节面细小,关节薄,易形成半脱位;肋横突关节由肋骨结节关节面与横突肋凹组成。其间的椎间孔是两节椎骨间的开口,运动(腹侧))和感觉(背侧)神经根神经根通过它们沿脊柱走行。直接暴力外伤或间接胸部挫伤外力通过肋骨传导至胸椎小关节、脊柱突然扭转、慢性劳损等因素极易使微动的小关节错位。胸椎小关节周围的脊神经与交感神经一方面受到椎间孔骨性狭窄的刺激与压迫,另一方面又受到周围软组织创伤性炎症刺激或组织肿胀粘连、深筋膜的牵拉而受压,引起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继发性病损,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3]。

胸椎小关节错位治疗的关键是及时使错位的小关节复位,从临床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2组的临床疗效有着显著性差异。本科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根据患者不同的错位类型,选择恰当的手法,正如《医宗金鉴》所述:“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无迟缓、乃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未尽其法也。”通过矫正手法使错位得以纠正,从而使脊柱重新恢复平衡,使胸腔、腹腔、脊髓腔和关节腔等固有生理解剖结构得以恢复,解除周围肌肉痉挛,恢复人体生物力学平衡,保证周围的神经血管正常运作。本临床观察采用的对照组是药物塞来昔布,其作为非甾体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COX-2)阻止前列腺炎类物质的产生,达到抗炎、镇痛作用,塞来昔布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消炎止痛后,肌肉痉挛可放松,错位的胸椎可自行复位,但对症状较重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其虽能一定程度缓解疼痛,但由于胸椎小关节错位未得到矫正,故胸背疼痛不能彻底缓解。故中医正骨手法是胸椎小关节错位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在取得疗效的同时,可避免非甾体类药物给胃肠道带来的损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树椿.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1.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赵建平.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9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