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水北调:清水北上接力赛

2014-10-15陈沙沙罗燕

民生周刊 2014年21期
关键词:通水中线南水北调

陈沙沙 罗燕

在南水北调官网上,“距离中线一期工程通水”的倒计时牌格外引人注目。随着通水期的临近,各相关方都在为送水、迎水做着最后冲刺。

没人能够否认南水北调工程的浩大,世界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世界水利移民史上最大强度的移民搬迁,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工程……

曾有人称,南水北调,难于上青天。诚然,工程、移民、水质、管理无一不是摆在决策者与建设者面前的难题。这项浩大跨省工程背后,是中国水资源举国范畴内的一场人工式分派,更是一场齐心协力的战役。

工程攻坚

“有人从上大学就知道南水北调,上班后开始研究南水北调,到退休南水北调也没有开工。”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向《民生周刊》记者感叹。

南水北调工程的设想于1952年第一次提出,至今已有60余年,期间争议和质疑声从未停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透露,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编制,先后有24个经济、社会、环境、农业、水利等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6000余人次知名专家、110多人次院士参与,召开了100多次研讨会,研究讨论50余种比选方案。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相对东线工程,中线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四大流域,施工难度更大。其中最难的是穿黄工程,被称为中线工程的“咽喉”。 穿黄隧洞是南水北调工程中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施工工期最长的控制性建筑物。

穿黄工程采用盾构技术开凿河底隧洞,两条隧洞平行布置,每条长4250米,其中过黄河隧洞长3450米,邙山隧洞长800米,内径7米,两洞相距28米。在黄河底部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

此前国内尚没有类似工程,无施工经验和技术参数可以借鉴。而且,由于改道和多年冲刷,黄河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中涌水、涌沙、塌方等危急情况时有发生。施工人员冒着极大风险坚持推进,经过700天夜以继日的奋战,终于完成了从黄河北岸向南岸的穿越。

今年9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穿黄隧洞工程充水试验成功。至此,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全线具备通水条件。事实上,中线繁杂的工程远不止这一个。湍河渡槽、沙河大渡槽、穿漳工程等都是难关。

难关之外,考验工程建设的便是质量问题。据悉,开工以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接到的群众举报中,半数以上涉及工程质量。南水北调官网专门设置了警示栏,对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单位进行责任追究公示。

通水后,南水北调工程还将继续迎接时间的检验。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实施办法(试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即使发生单位转让、分立与合并,个人工作调动与退休,仍依法追究责任。

移民硬仗

建水库必先移民,修干渠必先搬迁,南水北调工程与移民工作相伴而生。

“这是继三峡移民之后中国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对于移民搬迁强度,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如是评价。

34.5万人,这是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规划搬迁安置移民人数,安置区涉及河南、湖北两省的16个市、60个县区、287个乡镇、2000多个村。

面对2014年通水时间节点,豫、鄂两省分别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的目标。

在《民生周刊》记者的走访中,移民干部常以 “5+2”、“白加黑”、“夜总会”来描述自身的工作状态。湖北省移民局副局长陈万波介绍,在中线移民过程中,湖北省共派出4万多名干部,动用搬迁车辆3万台次,组织搬迁300多批次,新建移民点500个,建房5万户共700万平方米,调整生产安置用地25万亩。“我们印发的各种移民搬迁方案和资料摞起来足有9米多。”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县委书记胡玖明向媒体介绍。

除了繁重的工作,移民干部更要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诉求,单靠行政命令或思想觉悟做移民工作是行不通的。

“那靠什么?”十堰市移民开发局副局长李尚玉说,要靠实惠、合理的“补偿”与苦口婆心、细致入微的“柔情”。为了打消移民们的顾虑,十堰市政府承诺“移民后收入高于现在、生活水平好于现在、生存环境优于现在”。

然而,目标虽好,实现却难。在对接难、建房难、搬迁难之后,发展难、融入难、稳定难等接踵而至。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刘正才表示,大批移民搬迁,打破了区域经济平衡,给群众增收致富带来新的难题。

部分受访移民对未来心怀忐忑。来自河南淅川的张清华说:“不知道将来的生活是甜、是苦、是酸、是辣。”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也谈到,从历史经验上看,用行政方式移民,后续的生计与长远发展、繁荣是难题。

对此,移民地区、水源区的各方人士都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生态补偿和移民帮扶补偿措施。

水质关键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水质。

“水质是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刘正才的观点几乎代表了所有业内人士的看法。日前,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通报的最新水质考核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主要入库支流水质基本符合水功能区要求,汉江干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

《民生周刊》记者沿途走访了解到,这一泓清水接力并非易事。

为保水质,十堰市副市长沈学强曾用“殚精竭虑”总结政府的努力。据介绍,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汉江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作为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保水、护水的成效对库区水质安全至关重要。

针对境内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和官山河等5条河流水质一直“又黑又臭不达标”的问题,十堰编制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进行“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的综合治理,并于2012年12月22日全面启动了“五河治理”工作。

“2012年7月,鄂竟平主任调研后提出 ‘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回忆。随后,分管副主任于幼军与来自环境规划院、长江科学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在十堰调研了1个多月,详细了解了每条河流的污染情况,并提出治理建议方案。

“这5条河流的主要问题在于河流径流量小而排污量大。而且,污水收集管网欠债太多,只有40%的收集率,其余的都漏掉了。”范治晖说。

对此,沈学强向媒体介绍,十堰确定了“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的目标,对居民生活密集区、城市道路‘开膛破肚’,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目前,十堰已在中心城区铺设300多公里地下清污分流管网。

同样,在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也进行了一场“忍痛割爱”式的整治。

淅川县县长赵鹏介绍,淅川境内共有网箱41729个,涉及养殖渔民3200余户、1.2万人。为了保护水质,网箱养鱼等该县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停止,同时关闭了上百家有可能污染水质的企业。淅川面临产业转型阵痛。

而对于未来丹江口水源地的保护,范治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已经编制完成,正在进行审批,有望在中线工程通水前公布。

管理难题

“建设和管理是两回事,一个工程的运营比建设复杂多了。”中国科学院水循环与水文过程研究室主任宋献方向《民生周刊》记者强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他最担心的问题便是工程的运营管理。这个跨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五省的浩大工程,部门协调、利益均衡等难题显而易见。

事实上,在南水北调方案的争论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各省市之间的利益之争。原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主任、水利专家朱承中曾向媒体表示,规划大型水利工程,除了按自然科学规律办事外,还要充分考虑“地缘政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的矛盾,省与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才能找到较合理的方案。

“行政界限只是行政部门的,水是连在一起的,有一个好的制度、好的管理非常重要。”宋献方说。

今年2月16日,《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施行。管理条例确定了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实行由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构成的两部制水价,并对用水管理及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做出规定。

管理条例的出台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贾绍凤看来,管理条例稍显笼统。他建议对工程相关方都应有详细的管理制度,还要明确具体怎么操作、怎么执行。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项目法人组建方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即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已于2004年成立,负责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曾表示,在工程运行管理方面,东线一期工程将采取由南水北调办组建总公司管理的模式,这一模式有望在今后的中线、西线工程中推行。

“大方向是对的,但人员构成可能还是水利方面的人比较多,三峡公司就是这样。建成后不仅要考虑工程管理问题,还要考虑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等,应该增加环保、农业、林业等方面的人才。”宋献方建议。

但现实的情况是,即便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孙国升向《民生周刊》记者坦陈,目前人才培养压力很大。“招聘进来的人都很优秀,但没有一进来就能立刻上手的,都要从基础开始进行高强度的培训。”

9月17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召开办务扩大会议。鄂竟平在会上强调,对于下一步工作,要立足“两个转变”,即由建设管理为主向运行管理为主转变、内部组织为主向外部协调为主转变,实现“一个确保”,确保中线如期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两个转变”之路还很漫长,沿线各个相关单位或将开始新一轮的协调整合。

【南水北调大事记】

1952年

毛泽东视察黄河,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78年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95年

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

2000年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

2002年

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2003年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动工,标志着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

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动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8年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2010年

丹江口大坝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标志着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2012年

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中线水质保护中心正式成立。

2013年

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完工,工程全线贯通。

猜你喜欢

通水中线南水北调
斜边中线添加方法初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全线通水7 周年等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课本内外
南水北调
DRAINING THE SOUTH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并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