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法要略

2014-10-15龚鹏程

少林与太极 2014年9期
关键词:剑法剑术歌诀

龚鹏程

谈到日本剑派。说我国古代剑术均已失传。惹得读友疑惑。其实明朝人论武艺时,大抵已不论剑了,旧作《刀剑录》对此已有说明。现在补充谈谈:

《考盘余事》已说得很清楚:“各名物之制,莫不有流传,独铸剑之术不传,典籍亦不载。故今无剑客,世少名剑。”大行家茅元仪所编《武备志》更说:“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歌诀,不详其说。”又云:“古之言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陈,以失其传。”可见古剑术、剑、铸剑法均在明代即已失传,故茅氏编《武备志》时就根本没见过剑是什么样,他书上画的剑,乃是“博搜海外始得之”,由日本、朝鲜留存的实物略窥古代剑的形制而已。

这叫“礼失求诸野”,说来是颇令人感伤的。不过,后来的武术家大概也感到如此把古人之剑术都丢失了,实在遗憾,于是乃又从日本再学了回来。礼失,不是要求诸野吗?此时便不耻下问,向日本学习。著有《少林阐宗》的武术大师程冲斗所著另一刀法经典《耕余剩技》,即是依据剑客刘云峰从日本人那儿学来的刀法整理消化而成的。

日本人的剑,早期也是两面开锋的,后来则既像刀又像剑。以单刃为主,似刀,细而长,又似剑,故刀剑每每混称。我国此时亦多称为刀法,后来参考古代剑两面开刃的特性,再予钻研变化,才有清朝以后各派之所谓剑法。如今各派剑法,无不推源上古,讲起来仿佛煞有介事,谱系俨然,其实都是清代创造出来的。

即使在清初,吴殳《手臂录》也不甚论剑,所论以枪、棍为主,刀、剑次之。枪法,他推重石敬岩的石家枪与程真如的峨眉枪,棍则推崇少林。对于枪法,他说得尤其详细,可是对剑术却讲得既少又隐晦,所载唯《剑诀》一篇。前有序,后仅载歌诀而未详说剑法。序曰:

渔阳老人教余剑术,且曰:“此技世已久绝,君得之,慎勿轻传于人。”余惜此技终绝,又顾念老人之语,故不著说而作诀焉。

剑诀的内容如下:

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狡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迟遇剑仙。剑术三门左右中,右虎中蛇左曰龙。手前身后现刀势,侧身左进龙门亟。身前手后隐刀势,侧身右进虎门易。二势用手身诱之,彼取我身手出奇。点者奇正亦能识,舍身取手主反客。我退我手进我身,左翻右跃如狮踯。虎跃不入龙,龙翻不入虎,龙翻虎跃皆蛇门。直进当中不可阻,左右进退有虚实。六法相生百奇出。彼退我乃进,彼退有奇伏;彼进我亦进,彼进乃穷蹙。朴身枪尖迫使发,死里得生生铁屋。尝以我矛陷我剑,矛多虚奇剑实战。当其决命争首时,剑短矛长皆不见。自笑学兵已白头,初识囊中一条练。

据他说此技得诸渔阳老人。渔阳即今蓟门,老人殆为隐者。传此法就传得诡秘,先是说此技久已失传,继而说自己偶得剑仙教授。(他本来是学梨花枪的。)把剑法传给吴殳之后,又劝他勿轻易流传,所以吴氏才不说明,只记录了歌诀,且说剑法终究是要亡的。

歌诀讲的只是原则,不知具体使法,终归无用。而且吴氏在这一篇之后,立刻又写了一篇《双刀歌》,说:“既于渔阳得神剑,只手独运捷于电。唯遇拍位已入门,颇恨不如双器便。乃知昔刀未全可,立有并用故贯贯。今以剑法用右刀,得过拍位乃用左,手眼清快身脚轻,出峡流泉风撼火。亦恨我不见古人,亦恨古人不见我!”似乎他又把剑法融合在双刀术里了,自矜新创,愈发不去阐扬剑法了。

虽然如此,吴殳这篇剑诀仍然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剑法复兴初期仅见的文献,前此俞大猷《剑经》其实是棍法谱。以棍为剑,亦证明了斯时业已无剑,故取棍以代之。

吴殳以后,剑谱自然是越来越多,但我要特别介绍民国戊申年间宋赓平的《剑法图说》。此书是剑法之殿军,此后专门剑谱便也少了。而且它所谈的剑法,是完全中国思想观念之产物,其中卷下有《论剑有八法与书法相通》一节,最能看出这种特色。我从前在《书艺丛谈》中收有一篇《书学与武学》,论我国书艺与武艺相通之原理与现象,此文恰好即是我的说法之一佐证。谨录于后,亦可以见吾国剑术之大凡也:

习此艺者,务要凝神定气,手足相应,意前剑后,心闲手敏,此法与书法合符表里。

眼快不如手快,手快不如步快。步法即身法也。意到神到,手足步法俱到,无论砍撩抹刺抽提横倒,无不如法。

盖砍撩抹刺抽提横倒,皆剑学家之规模也。古《剑经》法,有四字诀,曰格、洗、击、刺。今此所传八法,刺与古法同,抽即含洗意,提即有格意,横倒皆用击意也。益之以撩抹砍,则诸法大备矣。务使形如飞凤,而手平推平起,摇挽得宜,展放得当。若摇挽中运内面,自能待用生花,回环上下,或左或右,圆转自如,轻捷便利,势如风飞电掣。中锋透力,一波三折。用左让右,用右让左,进退起伏,不可丝毫濡滞,成板笨之形迹。

剑势之翻花,或巨细不等者,皆缘剑底尖有间隔之故。然求无间隔之病,必于筋络间用意,使气行无间,否则疵累百出。尝论剑法与书法通,古人观剑法即悟书法,非谬谈也。今特详解八法如下:

砍者,有数十种之砍法。有平砍、立砍、顺砍、横砍、倒砍、斜砍、上砍、下砍、左砍、右砍、进砍、退砍。唯翻身砍为回马剑,其势拖剑败走,急走则急回,缓走则缓回。翻身跳跃,乘势往来便砍,必中来人。设追者能觉躲去,我可复如前法退走,以尽连环回马之技。此绝妙之剑法也。砍要平对,力要停匀放妥,尖锋与中锋底根劲各不相同,均忌挑望恍过。可用手颈催动,勿用指锋手先。须空拳用出一催,便得矣。兹虽用对面冲覆,按纳拖抖,又宜覆去,宜立针法。

撩者,与砍相似。亦有数十种。有平力、顺横、倒钩、上下左右诸撩法。唯反撩则系应前而挡后。如与前敌相应,后面来者,不觉下部当中,被撩顺而取之,不费思索,此剑学之法。要明中有暗,阳中有阴也。反钩覆施单挑,抱钩撩必卧推,平抖撩摸,则凝稳督放。

抹者,法与前砍撩大抵相同,然能取巧之处,在学者意会神通。抹喉则喉断,抹颈(此手颈即腕七寸处也)则颈断。譬如与敌交手,迎面一剑砍来,我必摇身进步,斜断来人之手颈。若稍迟未下乘势上取便抹咽喉,或车转滚撒,带抹回环左右,皆能随身随手借抹,皆妙法也。法又宜冲挽盘旋左纳挑。右抹则应用右挽抱。

刺者,对喉击刺、对胸直刺,向下则有少腹夹裆之刺。故刺有上中下三等之不同。如敌人初来,全力全身,定然摇动。我行刺法,则专其一。譬如线之穿针,期其必中。并有撒手刺者,但非艺精神通,不能用之。盖失去手中之柄,若稍不中,即同空拳赤手也。所以此艺务要精通,方可使用全身之力,透入中锋一撒,则七孔俱穿。此法与箭相同。箭在百步之外发之,流走甚迟,敌人望风能逃避躲藏,或能闪脱。剑在数步以内,发之甚速,势险节短,敌人遥望未清,已中咽喉,所以躲匿不及也。

抽者,上下相当、退让相宜、匀称相合,所以谓之抽也。居中则退,相逼则抽,欲扬必抑,抽撒取巧以观变。无抽则剑成有进而无退、有刚而无柔,其法不活,其势不灵。然则抽撒实剑法之根宗要诀也。譬之战阵,兵法亦颇重能抽扯,不然焉有许多军士来死打硬仗?用兵致胜之要诀无他,审势全赖抽扯得宜。善用活法,进退不失其时。当进则进,迅雷不及掩耳;当退则退,瞬息不得逗留。恰与予《论兵十要》中有要虚不要实之说相合也。出剑入则上满,上满则有碍,欲退不还,须用抽落下一走,从实中抽去,返身填补,以回马之势取之,必无不中。再外则以封闭之法拦之,亦无不可。此封闭之法,与枪刀迥然不同。走青不架拦,势如架拦一般。

提者,升降从心,始开面目,发而必中之谓也。身转摇动,起伏倒坐稍得微势,提剑便砍。提又与拦相通。照下观上,行左行右,皆是提也。我身斜行,其上下宽不过七寸,而提剑在手,断下冲上,亦贵斜行。宽则倒看一尺有余,全身皆完固,而敌锋焉能透入其中也?提剑只要一沾长技(长技者长兵,如枪矛之类是也),则借势便要走青(走青者,闪避令敌器不能沾身,躲得清净,故俗名走青)入红门也(入红者,红门敌之大路,且可使敌人流血者,故曰入红门也)。八法中尤以提为宗脉。其法,意先剑后,横顺皆可。用出剑尖之锋,力透向前,迎面亦能推尽,辗转自如。往左往右,进退起舞。以此为始,以此为终。提法如垂露,虽用覆凝,按注其法,自合剑之窍道。横者平环之,谓剑之横行。纵跃起舞,处处有法,处处有窍,得者心领意会,神而明之。弗知者,如隔千万重山,举步艰难。吾闻善兵者,不以短击长,不以寡敌众。攻心为上,攻城次之。用寡如用众,以少胜多者,兵之精也,以短胜长者,艺之奇也。不战而能屈人之兵者,上之上也。

倒者,纵跳起舞之谓。前之七法。处处不离纵,纵即倒也。有高纵、矮纵、回纵、起纵、环跳、顺跳。跃及纵者,即如凤之高飞,必身纵而后翅起,若无跃无踪,即成痴剑死剑矣。须象形会意,譬之飞禽,身长而尖,皮毛皆柳。如将要起舞飞纵,头形立尖,而身项直硬,足引下蹬,两掌落地。观鸟之高飞将落时,则与剑法之立形相似。

至于内功运气,操快轻身,则法须面为细授可也。古人之飞崖走壁,皆由工夫习操而成,非奇特怪异之事也。俗云硬工夫不假外求,尽在至情至理之中,由当然而渐到自然。原无一毫勉强之势也。

猜你喜欢

剑法剑术歌诀
此时无招胜有招
赵王止剑
剑术套路与舞蹈剑舞演练风格对比研究
小九九的由来
浅探剑术的美学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剑术美育综合课程建设浅谈
阅读理解·助学歌诀
一年级上册认、写字总歌诀
编歌诀识记认写字表事半功倍
天下第一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