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调查研究

2014-10-15余艳泽

科技传播 2014年22期
关键词:利用微层面媒介

余艳泽,林 畅,覃 滨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 443002

0 引言

当下中国有两个热门的词:“中国梦”和“正能量”,然而,在中国现代社会,受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正能量这股暖流正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淡漠。为了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国梦”的号召,课题组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的现状,从而给出相关的建议以及对策。

国内外论文中大多数都是关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很少有人研究“关于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问题。我们延用传统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并且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解决此问题,由此为研究“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更好的服务。

1 研究方法

1.1 第一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在问卷设计上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相关资料,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大学生使用媒介的情况;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情况,涉及到网络媒介素养的五个方面[1];第四部分为主观题。

在调查上我们采用随机的方法,在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学院两个学校投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17%。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如下。

1)性别构成:男生人数183人,占35%;女生人数340人,占65%。

2)年级构成:大一年级250人,占47.8%;大二年级117人,占22.4%;大三年级140人,占26.8%;大四年级16人,占3.0%。

3)政治面貌构成:党员60人,占11.5%,团员448人,占85.7%,群众15人,占2.8%。

4)大学生使用媒介情况:电视广播47人;纸媒28人,网络444人;其他4人。

以上数据显示:在当今时代,网络的普及率已达到82%,这是研究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前提。

1.2 数据处理方法

我们为各指标的相关题目设置了梯度(从A到D梯度依次增大,数值大小代表各等级得分相对大小),如下表所示。

表1 各级指标的关系与梯度设置

(其中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分别表示:对媒介内容的了解程度,接触时间平均值(单位:年),接触频率平均值(单位:小时),媒介接触动机,媒介接触内容 ,对舞弊事件的看法,更新话题并参与讨论的情况,对待微媒体负面信息的态度,对待微媒体正面信息的态度,对华师大开放体育馆避暑的做法态度,对“钓鱼岛事件”游行示威信息的做法的态度,对同济大学踩踏事件做法的态度。)

2 问题提出

上文已经综合相关文献给出了影响正能量传播情况的有关五个因素,即认知层面、接触消费层面、理解领会层面、质疑批判层面、评估判断层面。那么这五个层面是如何影响正能量传播情况的呢?

3 问题分析

由于传统的方法主观因素太强(例如: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可信度不高。而熵权法[5]能够避免由于主观赋权造成的人为误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各因素在此过程中所占的权重。以下为熵权法的原理。

设有m个样本,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数据,分以下四步进行。

3)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为:dj=1-ej。

4 问题求解

利用熵权法对问卷中的523个样本,12项评价指标形成的原始矩阵进行求解。通过数据标准化,计算信息熵,计算信息效用值,计算熵权四个步骤,并且利用MATLAB软件求得结果如下。

各影响因素所占的权重,认知层面,权重16.7%;接触消费层面,权重31.3%;理解领会层面,权重7.7%;质疑批判层面,权重17.1%;评估判断层面权重27.2%。

5 主要结论

5.1 因素影响情况

影响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因素:接触消费层面,评估判断层面,质疑批判层面,认知层面,理解领会层面,它们所占的权重依次减小。由此可见,接触消费层面和评估判断层面对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影响最大,质疑批判层面和认知层面居中,而理解领会层面在所调查的群体中几乎对传播正能量无影响。它从侧面反映:大学生的接触消费能力和评估判断能力差异较大,而他们对网络的理解领会能力相差不大。

5.2 现状详细情况

通过媒介素养的各个层面的数据统计,得到如下结论。

1)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新闻关注度不高,对微媒体上的重要信息知晓程度比较低。在回答以下重要新闻事件问题时,调查显示,“钟祥高考围攻监考老师”、“华师大开放体育馆避暑人”、“微博打拐微”、“微博募捐”、“郭美美事件”、“贝克汉姆访问同济大学踩踏事件”、“微博反腐”的知晓百分比分别为:42.7%、42.1%、18.9%、27.9%、55.2%、36.3%、30.4%。 可 见只有“郭美美事件”的知晓程度超过了50%,而其他的均在50%以下,大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不高,这样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认知层面。

2)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媒体,网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使用微媒体时间年限在“3年以上”占44%,“1-3年的”占38%,“1年及1年以下的占18%”,绝大多数的人上网年限都在2年左右;对于每天接触微媒体时间,“1-3小时”的人数占54%,“3-5小时”的人数占20%,但“1小时左右”的占16%,“5小时以上”的只占10%,多数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控制在3小时左右,但仍然有少数大学生控制不住自己的网瘾,平均时间竟然超过了5个小时。诚然,多数大学生会受益于网络的使用,网络媒介构建的虚拟空间扩大了交往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传播渠道;但当网络使用变成滥用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就可能会出现病理性的行为问题,如网络成瘾、网络依赖[6]等。故而,我们应注意科学而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

然而,他们对于媒体内容选择方面分布比较均匀。数据表明,在选择媒体内容倾向时,人数最多的是时政新闻,但所占比例也不大,只有28%,其次是民生热点所占比例为25%,选择人文地理、娱乐八卦和励志文学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是11%、19% 和 17%。

3)大部分人鼓励利用网络传播积极思想,但还有一些人只是对其抱漠不关心的态度,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回答“对网络舞弊事件看法”问题时,其中65.5%的人选择了“鼓励大家反省自己,舞弊可耻”,21.0%的人选择了“自己不管他人,能抄就抄”,与此同时,10.3%的人选择了“鼓励大家能抄就抄,不被抓最好”,3.2%选择了“揭发舞弊的老师和学生”。大部分人能够对媒体内容正确领会,只有少数人能够既能站在正义一边又能给出实际行动。还有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不能正确理解媒体的内容。

4)对于网络信息,大学生基本上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对于负面消息的态度,其中41%的采取不理会态度,14%的采取转发并抱有质疑,26%到网上找真实信息,19%转发并留下自己的辩证观点。对于正面信息的态度其中17%只是来看看,26%转发并收藏,39%有所启发并分享给身边的人,18%随心情,其中真正能停下来思考并理性对待的人不多。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还欠佳。

5)多数大学生的评估判断能力较强,他们能够采取积极态度来面对,希望在微媒体上积极传播正能量。对华师大避暑事件的态度,大部分人选择了“支持高校这种做法”;对“钓鱼岛事件”游行示威信息的做法的态度,绝大部分人选择“发布理性爱国这样的信息”;对同济大学踩踏事件做法的态度,多数人选择了“发布号召大家反省追星态度之类的信息”。

6 建议及对策

通过上面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凸显了当前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能力主要从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接触消费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五个方面入手,教会他们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树立起批判意识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使之成为媒介的主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1)从家庭教育出发。随着网络的发展,家庭教育也需要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卜卫指出“一个新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们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国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7]。对于网络技术,家长可能不如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在传统道德、接触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安全意识等方面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而这些品质也是网络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学会使用网络,借助现代化的传输方式,结合自己传统观念的优势,循循善诱,与孩子一起提高媒介素养。

2)从学校教育出发。“目前高校传统的网络素养培育课程主要是文献检索课和现代信息技术科,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程要求与现代网络素养培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已不再适应。高校必须根据网络社会的客观要求,加大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建立健全与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相适应课程”[8]。针对接触消费能力对“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这一现象,学校可以考虑适当增添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课程,例如:将网络知识课程列为全校公共选修课。从而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消费观以及对媒体内容的慎重接触,使得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有利于自身的媒体信息,为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作铺垫。

3)从社会教育出发。一方面,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给网络论坛、贴吧的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使网民们在各抒己见时能够遵循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如此大学生才能从中真正看到社会的正面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适当的发挥教化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网络正能量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大学生对微媒体上信息的筛选以及理解领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利用好微媒体,用媒体来传播社会正能量。

4)从大学生自身出发。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在利用网络资源方面上能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其次,在具备良好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大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思想,不要随波逐流,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然后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质疑批判能力与评估能力;最后要学会好好利用网络,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多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的走向。

7 展望

总而言之,只有有机地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大学生利用媒介素养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的能力,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

本文利用一种定量分析权重的方法——熵权法,解决了影响大学生利用微媒体传播正能量因素的权重问题,同时也为人文社科类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我们的调查问卷只限于湖北省宜昌市和恩施市两个区域,研究结果难免存在区域的局限性,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

[1]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2]孟昭春.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4-7.

[3]赵虹.南京和徐州两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4]吕占海.基于熵权法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管理.

[5]孙琳琳.大学生网络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100-102.

[6]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肖立新.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培育问题研究——以张家口市五所高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1.

[8]龙启福.宜春市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4):184-185.

猜你喜欢

利用微层面媒介
浅谈同学们如何利用微课来进行学习
利用微信订阅号评改初中作文模式初探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如何利用微信推广纸媒品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