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与启示

2014-10-14王文鸾

前线 2014年10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道路特色

王文鸾

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道路的选择往往十分艰难,要经历千辛万苦,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的道路选择与探索,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道路选择与探索是个历史过程;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艰难的道路探索

1840年,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后,破鼓万人捶成为中华民族的耻辱记忆。为找回失去的尊严、昔日的辉煌,中国各阶级都开始有了民族复兴的梦想,不管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新兴资产阶级,都先后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作出过自己的努力:从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到“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从体制改良的戊戌维新,到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再到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运动。结果只是不同程度地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并未使中国走上“三权分立”、“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康庄大道。实践一再证明,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从物质文化上的发展生产力,到制度文化上的生产关系改良甚至革命,再到精神文化上的重建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首先,帝国主义不允许。尽管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等某些条件,但为了殖民利益最大化它们决不让中国独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次,封建主义不允许。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也深知内忧外患不改不行,在镇压了戊戌变法之后,便开始了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其底线是不能削弱皇权统治,所以尽管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却规定9年的预备期,并镇压国会请愿运动,实际上是借立宪之名行巩固皇权之实。再次,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能力不允许。中国资产阶级相对西方资产阶级本来就弱小,而面对的敌人却比西方资产阶级面对的敌人强大得多,不仅有封建主义还有帝国主义甚至官僚资本主义。所以尽管中国资产阶级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重任,但失败是必然的,通过资本主义实现民族复兴只是一种幻想。

鉴于学习西方的痛苦经历加之十月革命成功的启示,中国人开始走近、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立了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这个党一开始就把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又经过七年的短暂过渡顺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实属不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更是全新课题。尽管党在八大前后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也出现了以“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为标志的两次挫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客观规律,不仅没有把握好经济建设的速度,而且强化了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二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在战争和阶级斗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突破以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认知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辛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力图“以苏为鉴”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总体上看并不十分成功。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到城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利用外资,中国开始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从十二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不断进取、积极创新:不仅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确定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依法治国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决策,而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并在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指日可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主要得益于“有利的初始条件”,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关键在于“比较优势战略的选择”,也有学者将其归因于非公有制经济广泛而迅速发展的“体制外突破”;但若从根本意义和宏观层面上看,更在于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融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从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回望这段历史,至少能得出两点启示:

第一,道路选择与探索是个历史过程。将近代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三次选择作为历史环节放在整个历史链条上来观照,就会发现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若没有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屡行不通,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兴起;同样,若没有社会主义探索在中国的严重曲折,也就不可能有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段历史都没有真正的失败,都完成了它本应完成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没有理由用现在的道路,来否定为找到这条道路而走过的路。

第二,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回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走别人的路,不论革命还是建设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恰恰相反,正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中国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比如2009年底,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媒体检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对全世界的纸媒、电子媒体以及互联网进行检索发现,“中国崛起”竟是10年来全球最热门的新闻主题,被关注度超过了美国的“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当然,道路自信不等于道路自傲,更不能忘乎所以。因此,我们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郑 建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道路特色
道听途说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危险的侵略者”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陆尚博的思想有些什么问题?/资产阶级不能进入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