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有教无类”与“后进生”

2014-10-11李由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书匠因材施教后进生

李由

摘要:“有教无类”是与“教育要面向全体”相类似的一个朴素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教育对象不分阶层,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或者说人不论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能予以教育。另外也可理解为“有教”则“无类”,即人原本“有类”,有高下、智愚、贤与不肖之分。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补这些差别。这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然而“后进生”问题的存在昭示着“教育面向全体”仍然是需要全社会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后进生 教书匠 因材施教 合乎情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类社会一路发展到今天,既有无数英雄豪杰横空出世,更有着浩若烟海的凡夫俗子“引车卖浆”,他们共同演绎了跌宕起伏的人类历史;形成了气象万千、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构成了宇宙间特有的瑰丽辉煌的地球文明。有了人就有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历史,正是现实世界五花八门、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成就了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史。反之,人类社会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都势必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存在,这正是社会多样性的体现。所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值得关注并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不合理的做法催生“后进生”

从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到今天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些理念及相关论述早已被国人理解、认可甚至接受。然而直到今天,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现实中的学校教育,仍然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应试教育”的余温,仍屈从家长、社会的压力,背离现代教育的初衷和新课改的理念,明里暗里追逐“录取率”“排行榜”;为获得好的排名,学校把成绩分数作为重要或主要指标“量化”教师,教师为了应对“量化”“竞争上岗”自然也会以成绩分数评价学生。在此背景下,教师必然会把教学成绩看做是主要劳动成果,教育就成为陪衬,教师也就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了打工谋生的“教书匠”,为教出更好的分数和排名,“教书匠”自然会抓住学生的“命根”——分;掂起教师的“法宝”——考;于是学生就被“考”“分”分出等级:成绩好的就是“优生”,成绩平平的就是“中等生”,成绩差的就是“后进生”。

二、关爱“后进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每每提及“后进生”,更多的反应是不屑或无奈,认为他(她)们越少越好,最好永远消失,但这是不客观、不科学,也不近人情的想法,其实“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后进生”“待优生”和“集宠爱于一身”的“优秀生”同样是学校教育所必然存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看重后者却轻视、蔑视、无视前者,就等于把学校变成了“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的场所,学生、教师都会为自己的“生存”,避免沦为“弱者”而“拼搏”“奋斗”。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学生,往往在班里被边缘化,苦熬岁月,精神饱受摧残。他们中大部分都是校园里默默无闻的过客,也有个别学生争强斗狠成为校园暴力的风云人物。必须承认,成绩差的学生的确会有更多的、过剩的精力来制造、创造麻烦,而且他们呈现的另类、非主流、暴力等特征也必然使观众戴上有放大功能的有色眼镜来看待所谓的“后进生”,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后进生,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一部分!未来要求关注后进生,关注后进生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三、善待“后进生”需要均衡教育教学资源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已成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战略方针,已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社会上“名牌中学”“贵族学校”“实验班”“重点班”还是普遍存在。分析起来,从理论上说是错误的;从实践上看是有害的,不仅违背教育均衡战略,也不符合社会多样性的要求。打造精英中学或重点班,势必会使家长、学生及教师趋之若鹜,它的存在对其他学校、其他班级影响极坏,其他学校如何运作?相关师生如何看待自己,面对社会?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社会不可能也不应该都是高精尖人才的社会,社会都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那样的精英,您能想象它的存在和运行吗?或许有人认为,培养精英是“因材施教”的做法,可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但实际上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是“应试”教育功利性的集中体现。

四、“后进生”也应该有春天

毋庸讳言,极少数“差生”的确难以教育引导,而更多的后进生,只是某些学科或某一类学科的成绩不理想,其他方面与大部分学生并无太大的区别,甚至某些方面可能还很有潜力和天赋,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巨人们居然也曾经被视为“低能儿”,是不是值得人们反思?前些年,从“星光大道”栏目走上春晚舞台一唱成名的那位东北农民,可以说是音乐奇才,事实也证明他的确在音乐方面有造诣,但可悲的是他被迫“大器晚成”。他说,上学时就是文化成绩不好,一看算术就晕,影响了其他学科,不是一个好学生,早早辍学务农,一位很有音乐天赋的少年差一点在田间地头终老一生。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那年,我上初一,英语很烂,怎么学也不开窍,在外语教师的心目中我也算是“后进生”。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入门,虽然两个普通班只有我一人在当年高考预选通过,却被英语拖累进不了大学的门。此后连续复习多年,最后才在20世纪80年代末赶上高考的班车,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然而在内心深处外语没入门是我终生的憾事——外语拉分太多,总分差3分没能被80年代本科院校录取的遭遇是心中永远抹不掉的痛!

“后进生”无论个体、群体,作为未成年人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和“优生”相伴而生,理应相互依存。歧视、排斥他们既不合乎情理,也不合乎法理,对他们成长不利,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未来更是有害。“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说法固然有些绝对,但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理论导向或理想目标,来指导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为“后进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责编 田彩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书匠因材施教后进生
非凡的教书匠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终身做个“教书匠”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