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2014-10-10邓飞李晓兵王宏

草原与草坪 2013年6期
关键词:锡林郭勒盟调查现状

邓飞 李晓兵 王宏 等

摘要:锡林郭勒盟是我国典型草原的主要分布区,也是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以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收集与野外实地调查,在锡林郭勒盟共调查研究了多年生人工草地26块,其中,包括8个牧草品种,单播和混播2种播种方式。单播产量最高的牧草为紫花苜蓿,在正蓝旗干草产量为4 730 kghm2,混播产量最高为西乌旗西南部的老芒麦+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达6 663 kghm2;总结了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人工草地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与措施,为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S 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3)06001405

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呈现不同程度退化[1]。而人工草地可以产生较高的草地生产力,促进草地的集约经营,对于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和促进草原恢复有重要意义[2]。为此,任继周等[3]、张新时等[4]等提出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人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议,通过利用较少土地获得高产优质牧草,缓解家畜对天然草地的压力,使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然而,我国人工草地面积仅为天然草地面积的2%[5]。内蒙古草原面积占全国的21.7%,草原面积799.3万hm2,已退化的草原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0%[6]。其中,锡林郭勒盟作为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区,草原面积1 923万hm2,占内蒙古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0%,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水热条件适宜下的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建设,对于推进内蒙古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资料收集与野外实地调查,总结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的不足和制约因素,探讨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为人工草地建设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N 41.5°~46.7°,E 111.1°~119.8°。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3℃,无霜期110~130 d。1月平均气温最低-20 ℃,7月平均气温21 ℃。极端最高气温39.9 ℃,极端最低气温-42.4 ℃,日温差平均为12~16 ℃。年均降水量150~400 mm,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多集中于6~9月。年平均相对湿度低于60%,年蒸发量1 500~2 700 mm,由东向西递增。年日照时数为2 800~3 200 h,日照率64%~73%。锡林郭勒盟地形以高平原为主体,海拔800~1 800 m。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多低山丘陵,西、北部地形平坦,为高原草地。锡林郭勒盟下辖2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9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1县(多伦县)、1个开发区(乌拉盖开发区)。

1.2调查方法及数据来源

调查内容包括人工草地位置,牧草品种,管护措施,刈割次数,立地条件(地形、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单位面积产量等。样地确定原则以同一区域有多个相邻地块,同种牧草只取一个地块作为样地。

1.2.1植被调查

在每个样地沿对角线布设3~5个1 m×1 m的样方,记录牧草盖度、高度,数码相机拍照,收集样方的地上部分当年生物量,鲜样105 ℃下杀青15 min,70 ℃下烘干至恒重称重。

1.2.2土壤调查

在每个样方内,用土钻取样法,分别取0~10,10~20,20~30,30~40 cm土样,将样品装入铝盒,在105 ℃下烘至恒重,计算含水量。

1.2.3年降水量

为了分析降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对研究区2012年的降水量空间分布进行了插值,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网,并提取出调查点的当年降水量,以便与牧草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对锡林郭勒盟内的多伦县、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太仆寺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县)的多年生人工草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到多年生人工草地26块。

26个人工草地建植在退耕地上,地形以平地为主,个别在坡地种植,坡度不超过15°,土壤类型以栗钙土和淡栗钙土为主。从建植模式来看,大部分人工草地是单播,只有垂穗披碱草+紫花苜蓿、老芒麦+紫花苜蓿以及老芒麦+冰草混播(图2)。大部分人工草地刈割次数为1次,从产量上看,单产最高的牧草是紫花苜蓿,在正蓝旗干草产量为4 730 kghm2,西乌旗的老芒麦+紫花苜蓿混播产量最高,达到6 663 kghm2;干草产量最低的是位于镶黄旗的冰草人工草地,由于建植年限较长,已严重退化,干草产量仅94 kghm2,同时,位于正镶白旗的垂穗披碱草+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干草产量也很低,仅为457和625 kghm2。干草产量的空间分异现象明显,总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图3)。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锡林郭勒盟多年生人工草地的分布规律为南多北少,农牧交错带多,典型草原区少。多年生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南部,北部的锡林浩特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境内未发现多年生人工草地,东乌珠穆沁旗和阿巴嘎旗大部分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少。

为了分析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将研究样地对应的2012年降水量及土壤水分与牧草产量进行分析,发现牧草产量随年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变化(表2,图4)。利用SPSS 19分别对牧草干草产量与降水量和土壤水分进行相关分析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牧草产量与降水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505,二者相关性显著(P<0.01);牧草产量与土壤水分相关系数为0.588,二者相关性显著(P<0.01)。因此,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十分显著。

3讨论

3.1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发展的气候因素分析

根据李晓兵[7]对该区域气候特点的研究,内蒙古中部地区降水量逐渐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而春节和冬季降水较少,气候相对干旱。同时,该区平均气温以0.45 ℃10a的速度快速升高。因此,降水量相对稳定的同时,增温趋势明显,两者共同造成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暖干的气候特点,使得牧草返青期易受干旱威胁,增加幼苗死亡率。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分析,锡林郭勒盟东部和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向西北递减至约150 mm,根据张英俊[8]的研究,人工草地建植往往选择在降水量相对较高的地方进行,以保证建植成功并形成比天然草地更高的生产力。我国北方雨养条件下人工草地主要应在年降水量大于280 mm的地区建植,即使对于灌溉型人工草地,无论水源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其水源补给也主要靠自然降水。

通过分析多年降水量,年降水量高于280 mm的地区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和南部,包括西乌珠穆沁旗东南部、东乌珠穆沁旗东部、锡林浩特市南部和镶黄旗南部,以及正镶白旗、正蓝旗、太仆寺旗和多伦县;年降水量低于280 mm的地区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中部和西部,包括西乌珠穆沁旗西部、东乌珠穆沁旗西部、锡林浩特市北部、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因此,气候条件特别是水热分布在锡林郭勒盟牧草种植布局上起了主导作用。

3.2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发展的人为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发展的人为因素主要是资金投入少、产业化水平低,虽然牧草产业已有了雏型,但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龙头企业,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人工草地的建植,仍处于牧户自产自用阶段,尚没有形成规模化建植、专业化生产,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低;饲草产品主要以捆草销售为主,科技含量低,使用效果不理想;饲草企业的草产品的储存条件差,如短时间内销售不出,常出现散捆、漏水等现象,造成草产品质量下降;草产品生产者缺乏相关技术,特别是北部草原区,大部分牧民缺乏人工草地生产管理经验,造成田间管理不到位,刈割时间不准,晾晒时间过长,使草产品产量降低,同时由于柔嫩部分的脱落,使牧草品质明显下降。

3.3建议与措施

(1)加强牧草科学研究

加强牧草基础生态特性的研究,特别是牧草的生态适宜性研究,在全国牧草区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锡林郭勒盟地区牧草适宜性,根据该区的环境特点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做到适地适种[9]。加强牧草良种研究[10],引进和改良适合锡林郭勒盟地区气候特征的牧草品种。开展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11],延长人工草地利用期限,实现人工草地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国家应该增加人工草地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应增加配套经费,参照农业区的补贴政策,适当增加人工草地的补贴力度。财政补贴应向大面积种植倾斜,以培育规模化的种植大户,形成规模效应,最大化发挥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

(3)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多伦县、太仆寺旗等农区,推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将种植业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转化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作物的三元结构,引草入田,实现草田轮作,利用草地的经济和生态功能,改变现代“化石”农业的不足。发展质量效益农业,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退耕地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集中规模养殖力度,实现退耕草地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以提升牧草的升值转化利用效益。

4结论

受地理条件、气候、草原政策及土地利用格局影响,锡林郭勒盟的人工草地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农牧交错带,多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指导下在退耕地上建植。

锡林郭勒盟人工草地的牧草品种相对单一,多年生豆科牧草主要为紫花苜蓿,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主要为冰草、老芒麦和披碱草。其中,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最大。播种模式主要为单播和混播两种,混播方式包括紫花苜蓿+老芒麦、冰草+老芒麦。

种植技术水平低,大多数人工草地依靠自然降水,少数人工草地为农业开发项目建植,配套有灌溉设备。种植规模小,大多为牧民自发种植,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总体具有低投入、低产出的特征。

参考文献:

[1]付国臣,杨韫,宋振宏.我国草地现状及其退化的主要原因[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4):32-35.

[2]胡自治.人工草地在我国21世纪草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意义[J].草原与草坪,2000(1):12-15.

[3]任继周,林惠龙.农区种草是改进农业系统——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J].草业学报,2009,18(5):1-9.

[4]张新时.我国必须走发展人工草地和草地农业的道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3):18-21.

[5]任继周,侯扶江,张自和.发展草地农业推进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1):19-24.

[6]张英俊.内蒙古牧草产业发展之管见[J].内蒙古草业,2012,24(4):15-17.

[7]李晓兵.气候变化对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影响及其响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张英俊.草地与牧场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9]常根柱.中国西北干旱草地生态区划分及宜栽牧草[J].草原与草坪,2007(1):82-85.

[10]苏加楷.中国牧草新品种选育的回顾与展望[J].草原与草坪,2001(4):3-8.

[11]洪绂曾,王堃.中国草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构想[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1):1-4.

猜你喜欢

锡林郭勒盟调查现状
浅谈锡林郭勒盟创业担保贷款的发展
锡林郭勒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锡林郭勒盟耕地荒漠化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