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的邻居

2014-10-10夏佑至

新民周刊 2014年38期
关键词:中印两国印度

夏佑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结束对印度的访问。对中国和印度而言,这次访问都相当重要。

中印两国国土相接,商业和文化往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之前。但相对于其他大国关系,中印始终像是“陌生的邻居”。这种现象相当不正常。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国土广袤,对古老的文明有着相似的自豪。在两国的近代意识中,都包含着融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和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双重心态。这种心态曾经使两国缔结了紧密的政治关联。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者之一。1959年,中国西藏形势发生变化,达赖喇嘛出走印度。中印两国关系开始恶化。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过两次边境战争,中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印度掌控了引发战争的中国领土。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西方殖民秩序在亚洲的遗产,因为战争的导火索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英国划定的麦克马洪线。这条线把一大片中国领土划入英属印度。

历史遗留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互信并不巩固,但两国对抗强度已经大大降低。进入21世纪之后,中印两国经济都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它们是所谓“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当中国再次主张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之外搭建新的国际平台时,所谓金砖国家峰会以及随后一系列相关倡议,都得到了印度的积极响应。作为对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替代物,中国发起的金砖银行落户上海,而第一任行长来自印度。显然,在中印两国的议题清单上,经济合作已经取代领土纷争,成为最优先的话题。

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有很大不同。新德里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业和IT服务业的主要基地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却发展出世界上最完备的制造业链条,建立了高效率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成功地吸引数以亿计的农民来到城市工作,大大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他们都有向对方学习的动力。

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印度新上任的总理莫迪被认为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印度急需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习近平访问期间,中国和印度政府签订了五年投资200亿美元的商业协议。外界认为中国有平衡日本影响力的考虑。一方面这非常正常。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的贸易规模(2013年达到660亿美元)与中国在印度的投资规模(25亿美元)不成正比。扩大投资于中印双方都有利。但如何适应印度复杂的政治和多元的文化,对中国和其他国家资本而言,都将是旷日持久的考验。

中共十八大之后,领导层提出了睦邻的外交战略,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是对这一战略的重大挑战。在领土争议方面,中印至今保持着相对克制的态度,并且表现出积极管理地缘风险的姿态。这种态度是理性的,积极的。发展一种稳定而务实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对两个比邻而居的巨人而言至关重要。

在普通民众层面,中国人对印度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印度是一个贫穷但民主的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印度是一个民主但贫穷的国家。这两种看法看上去很接近,但有不同的重点。在某种程度上,这两种看法可能都对印度存在误解。经济增长与民主的关系非常复杂,很难建立一种一对一的因果模型。在印度,影响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的因素非常多,而中国人对此知之甚少。

在中国的媒体上,印度出现的频率很低,与其相对于中国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和两国间的历史文化纽带而言,并不匹配。有趣的是,在中国,最热门的印度话题是华裔和印度裔IT工程师在美国公司里的表现差异。得益于印度的英语教育和高水平的理工科大学,很多印度学生进入欧美,并且在主流工商界获得惊人的成功。科技精英已经成为印度经济的象征。最新接替微软CEO职务萨帝亚·纳德拉就是一个的范例。纳德拉出生于印度,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后赴美深造,并最终执掌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华裔和印度裔在美国IT业内的竞争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引人入胜的话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折射了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差异,以及两者与西方社会融合时的不同表现。

是时候要把中印文化焦点从美国拉回亚洲来。无论是官方层面还是民间层面,中印之间都需要更深入的了解。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印两国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总理莫迪首次访华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印度大停电
中印明年继续联合军演
在新世纪加强和深化中印关系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