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创作的几点思考

2014-10-09易玉林

戏剧之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彩调剧作家乡亲们

易玉林

从进入戏剧创作的那天算起,迄今已经二十余年,但有一个问题却总是在我的心里深深地纠结着。因为每当我们谈起戏剧舞台艺术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思想教育功能,尤其是近距离的反映现实、反映生活的剧目,更是我们这些剧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可每当我与我的剧团下到乡场,为观众朋友演戏时,他们根本不顾及你的主题是什么,你的艺术思考有多深,他们唯一要求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好看。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一方面写一些领导或专家喜欢的戏去参加赛事或评奖,一方面写一些观众朋友喜欢看的剧目进行演出,但在过多地进行这种两面创作时,心里就会涌出一些迷惑:是我们的专家或者领导离观众越来越远了还是观众离领导和专家越来越远了?而又是谁在中间筑起了一道樊藜使观演之间不可逾越?随着我的纠结越来越深重,并通过不断的戏剧实践,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你的思想性有多么宏大、你的艺术性有多么深刻,观众爱看或者要看才是最重要的,抛离了观众,把自己锁闭在狭隘的思想性或艺术性的深渊中,又有谁来领悟你的思想?又有谁来感悟你的艺术?有了这些想法之后,我开始在创作思维上进行调整,并且,一步步地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力争写出他们最喜欢看的戏来。

一、写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

长期以来,在有些人的眼里,老百姓(特别是乡下的农民)是愚昧无知的,他们对农村与农民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某个年代里,殊不知,由于现代生活的迅速发展、不断变化,普通老百姓的文化认知与心理构架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们对现代戏剧艺术的要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浅层次的故事演绎,他们更需要对他们生活的那片天地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反思与阐释,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深深地知道他们想看什么?他们想要什么?而最能触动他们的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因为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是他们熟悉的、甚至是和他们的生活相呼应的,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他们生活中的影子以及发生这一切时他们的思想脉络与情感纠结,因此而产生强烈的共鸣,由于有了共鸣,观演之间便架起了一座宏大的桥梁,心与心有了勾连、情与情有了联结,而他们也在这种无意识的勾连与联结中领悟了剧作的思想与艺术的宏阔。

基于这种认知,我在2009年创作了彩调小戏《男儿有泪》。剧本的最初原动点是我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的父老乡亲们用十八本房产证为一个老板贷款重新盘活企业的故事,我听了之后立即有了兴趣,于是驱车前往塘洞村采访。在采访中我发现,这个靠全村十八本房产证重新站起来的老板却忘记了乡亲们当初对他的情义,不但对村里的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而且对村里的村民也极为苛刻,并因此引起了乡亲们对他的严重不满。有了这些故事,我便开始进行剧本构架,因为故事是原有的,我需要做的就是要寻找这个在乡亲们扶持下发达起来的老板为什么要忘记乡亲们的恩情?他忘恩的思想根源与心灵轨迹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他又是如何再次赢得乡亲们的谅解与爱戴的?

剧本初稿出来之后,我带着本子再次深入塘洞村,一字一句念给乡亲们听,乡亲们听了之后,这个说这里应该这样这样,那个说这里应该那样那样,在充分听取了乡亲们的意见之后,我又对剧本进了多次修改,并最终搬上了舞台,一经演出就受到了观众朋友们的喜爱,他们甚至借用电视里的一句话对我说:“易老师,《男儿有泪》就是讲述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塘洞村首演时,掌声多达二十多次。后来,该剧在全县巡回演出达一百多场,场场演完之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和剧组的演员们说剧中的事、说他们看完戏后的感想,那场面让我一辈子也难以忘怀。

《男儿有泪》受到观众的追捧,让我深为欣慰,后来我又相继写出了许多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真实故事的戏来,如感谢乡领导扶贫的小彩调《王小二拜年》、反映农民富了之后要用山歌养心的小彩调《山歌》、反映2008桂北大雪灾的大型彩调剧《雪白血红》等,普遍都受到观众朋友的喜欢与追捧。

二、写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贪腐现象成为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的一大毒瘤,也是普通百姓当下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最为关切的问题,虽然主题先行或许是戏剧创作的大忌,但写出老百姓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一个剧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基于这种认识并通过与广大观众的交流,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成了我创作的另一个原动力。

2012年6月,我受命创作大型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剧本的原型人物是出生在广西恭城瑶山并出任大宋监察御史的周渭,这是一个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廉政教育典范性的人物,他的故事在恭城瑶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何写好这个历史上的好官、清官成了我创作肇始饱受折磨的问题。

历史作为一个巨大的文本,每个历史剧作家都是它的阅读者和阐释者,历史也因阐释者的不同而丰富多彩意蕴深广。历史剧作家受现实生活的触动与激发,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因而,他构建历史的文本,其目的是表达干预现实的一种心态,历史剧表现的是历史的,但历史剧作家是现实的人,历史经过现实人的处理,变成了独特的文本存在。因此,历史剧表现的内容具有双重性,是寄托于历史中的现实与演进在现实中的历史的有机结合。那么,怎么把周渭这个历史人物与现实观照有机地融合起来呢?我思考再三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当下观众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那就是他们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以及他们对天下清明政治的渴望。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我开始了《一品油茶七品官》的最初戏剧构架。

但是,要写好这个戏的难度却非常之大,一是清官戏有了包公这个人物之后,任何戏剧人物都难以超越,二是周渭的一生漫长我选取哪一段才能更好地体现周渭这个历史人物而又能达到观众的预期?在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之后,更为了破解这两个难点,我做了如下的选择。一是抛弃了那种观众以往常见的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人物形象,转而去写周渭一心为民的事迹,并探究出周渭在一心为民这条路上所遇到的难点以及他破解这些难点的智慧与机巧;其二是选取周渭一生中初为七品小官的这段经历进行戏剧呈现,力争写出周渭“一品油茶,一诺千金,鞠躬尽瘁为百姓;七品知县,七彩人生,情牵社稷烁古今”的人性品格与人生智慧。再加上我完全利用彩调剧亦歌亦舞诙谐轻松的特性,将一个七品知县活生生地呈现在舞台上。该剧一经上演就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不但普通老百姓喜欢看,甚至在2012年的广西第八届剧展中荣获桂花金奖,得到领导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关注老百姓关心的事是一个剧作者接地气净灵魂的最佳方法之一,这些年,我创作了一批这样的戏剧作品,如反映计生工作的小彩调《账单》、反映廉政建设的小戏曲《砒霜》、反映贵广高铁建设的小歌剧《祖宗树》等,这些戏演出的场次均达到一百余场,得到观众的喜爱更得到专家的褒奖。

三、写自己最熟悉的

剧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似乎早已成了共识。可什么才是熟悉的生活呢?在长时间相对固定的环境里的生活才是熟悉的生活,这当然是“体验”过的生活,更准确一点说就是直接生活。但是,生活与艺术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无论是从现象还是本质而言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生活是人类生存的种种表现形式,而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剧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生活为实、艺术为虚,虚自实中生,实从虚处现。生活是剧作家创作艺术形象的感性材料,剧作家通过舞台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剧作家的生活一般源于两个渠道,一是直接生活,也就是经历过;二是间接生活,这种间接生活多是听来的或者是从书上读来的,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正因为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所以,它无遮无拦、无法无天;所以,它比直接生活来源的渠道更广阔博大更绚丽多彩。但是,话虽然这样说,可我觉得,在戏剧创作中我们更应该写我们熟知的生活,因为我们熟知的生活在我们的创作中可以随手拈来,我们可以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发现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以及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这些故事也许是李家的也许是张家的,这些人物或许是我们的大伯、二叔、三婶等等等等,他们在生活中所展现的人物性格以及生活细节一下子就会进入我们的戏剧情境中,并由此产生戏剧动作,创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触类旁通。

但是,我们熟悉的生活毕竟不是艺术,因此,我们在有了这些直接的生活体验之后,更应该体悟生活,因为体验生活与体悟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体验生活是强调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体悟生活就不仅仅是亲身经历过的生活,而是用“心”经历过的生活,它包含了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全部,用眼看到的是生活的现象,用“心”看到的是生活的本质,剧作家不仅仅需要经历过,而需要“品悟”过,只有这样,才能从源源不断的生活中感悟到生活的艰难与曲折、体察到人生的幽秘与暗疾、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光彩。

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个作家说过一句话,那就是“在自己的脚下挖一口深井”,我深以为然,而在挖这一口深井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看我们对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究竟“体悟”有多深,体悟越深,你作品的成功率就会越大,反之则会越小。我常常听到我在创作上的一些朋友说,“哎,那是我亲见过的事,怎么会不真实?”亲眼见过的也许并不真实,艺术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

我的创作体会其实还有很多,但由于偏于一隅,眼界不宽,所议亦浅,但我觉得有一点是确切的:那就是我用这些年戏剧创作的真实感觉来触摸这个话题,而追求戏剧创作的本源是我唯一的根基,但在本源之外我们更应该寻找一种与现代观众、现代审美心理、现代戏剧语境相匹配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戏剧创作才能更上一层楼,我也将在今后的戏剧创作中作一种更加痛苦或者更加幸福的探究。

猜你喜欢

彩调剧作家乡亲们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剧作家王辉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期待山花更烂漫
《闹科场传奇》发现记——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
清代旗籍剧作家杂剧、传奇作品叙录
娃娃彩调扬名声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