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视阈下高中政治教科书之演进

2014-10-09蔡楚泓

湘潮 2014年8期
关键词:改革

蔡楚泓

摘 要:政治教科书的每一次修订或调整都反映着其编写依据即指导思想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中政治教科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多次修订。本文根据不同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高中政治教科书编写修订分为四次改革,从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视阈下梳理高中政治教科书之演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中政治教科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39-02

一、第一次改革:1982年版教科书

1980年4月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委托编写中学政治课教材的通知》,委托上海市教育局编写高一《政治经济学常识》教材;北京市教育局编写高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教材。[1]

《政治经济学常识》分上下两册,上册简略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基本内容,帮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许多曲折,也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看到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这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因此,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下册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简略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教科书中多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许多弯路,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优越性,而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长期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受到“左”的错误指导思想的干扰,在经济建设上存在急躁冒进的错误,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发挥。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一书讲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常识,阐述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2]的观点,是该课本的中心思想。

二、第二次改革:1986年版教科书与1992年版教科书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1985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3]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变化,国家教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 1986 年 6 月颁布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大纲》(初稿),1988 年 3 月对《试验大纲》进行了修订。此次改革在高一开设《科学人生观》,之前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不再开设,将其部分内容穿插在了《科学人生观》中。高二开设《经济常识》,高三开设《政治常识》,将原来《政治经济学常识》的内容分解在了这四册课本中。

《科学人生观》分上下两册。上册书本讲了中学生怎样树立科学人生观,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崇高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下册书本则结合人生的有关问题,讲一些基本的科学思想方法,即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思想方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仍然是重点。

《经济常识》分上下两册,与之前的《政治经济学常识》相比,增添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上册主要讲了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及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课本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下册主要讲了我国的企业,分配和消费,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并且首次讲了对外经济关系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现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我国陆续兴办了四个经济特区。课本主要介绍了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以及我国兴办的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地区。

《政治常识》一书主要介绍和解释当代社会的主要政治现象,同时,通俗地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一些基本常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这是第一次单独把政治常识编写成教科书,这与当时我国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1992年版教科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编排上都沿袭了1986年版教科书的风格,并没有太大差异,本文便不再多加赘述。

三、第三次改革:1996年版教科书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 12 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意见》并于 1996 年 6 月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课程标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根据《课程标准》规定:高一年级进行经济常识的教育,高二年级进行哲学常识的教育,高三年级进行政治常识的教育。这套教科书于1998年开始供全国选用。根据教育部2002年4月印发的《调整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关教学内容的方案》和教育部基础司2003年3月印发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意见》,对1996年版教科书作了修订。

教科书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在之前教科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成果新内容。如三年级政治常识课本中增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节内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因此,课本对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作了系统阐释。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课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详细阐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4]

四、第四次改革:2004年版教科书

2001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2004 年 3 月颁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呈现了较大的变化。必修课程教材共设 4 个课程模块:思想政治 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 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 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 4(生活与哲学)。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也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共6个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2008年3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7年11月印发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对教科书进行了修订。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科学发展观。2006年,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正式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在2004年版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此,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这一课内容,并在第二节“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详细介绍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必修1课本中讲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5]在《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也强调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增加了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指出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因此,2004年版教科书第一次新增加了《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说明在建设经济、政治的同时,我们也开始重视文化建设。

注释:

[1]《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5页。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4]《思想政治》(必修)三年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5]《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猜你喜欢

改革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巨轮上的“大力水手”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