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伽达默尔诠释学视野下的伦理教化

2014-10-08何湘情

学理论·上 2013年12期
关键词:阐释教化伦理

何湘情

摘 要: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教化在精神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重要的特征,也是人文主义的本质要素之一。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对话共同体中,这个共同体包含着伦理教化。伽达默尔通过对教化概念的历史考察以及对黑格尔教化思想的阐释,提出教化的本质是普遍的和共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具有深刻的伦理学意蕴。

关键词:伽达默尔;教化;伦理;阐释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88-02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把教化放在人文主义的几个主导概念的开始部分,这说明教化在哲学诠释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化是人文主义最基本的本质要素,也是精神科学最基本的特征。教化“既是精神科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人类的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根本条件。”[1]49教化是诠释学中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根本条件,没有教化,理解活动就不可能进行。理解作为此在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在世界之中存在”。教化是人类在一定的伦理、习俗和制度方面的对话共同体中成长。因此,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教化总是伦理共同体中的教化,伦理共同体之外不存在教化。此外,教化与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的关系非常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培育和造就的成果。

一、教化概念的历史考察

对教化概念这个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它最初的含义——自然造就,它是自然所造就的形式,如山川等。伽达默尔写道:“教化后来与修养概念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首先意指人类发展自己的天赋和能力的特有方式。”[2]12伽达默尔考察了教化的历史渊源。教化与修养的紧密联系是在康德和黑格尔之间完成的。康德谈到过能力或天赋的修养,这种修养是行为主体的一种自由活动。而黑格尔则是在康德的基础上,讲到了自我造就和教化。然而推出教化与修养的意义差别的是冯·洪堡。而尼古拉斯·戴维则说:“成为有教养的人——这种实践,需要一种伦理的倾向。”[3]67伽达默尔还分析了教化的词源变化。教化在拉丁文中是“formatio”,而在英语中则是“form”。教化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

教化作为这种从变异到存在的转变过程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教化的结果是从塑形和教化的内在过程中产生的,这致使其总是处在经常不断的继续与进一步教化之中。从教化的原始含义来看,教化本身不是目的。而且,它也不能作为目的被追求。伽达默尔列举了语言教科书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语言教科书的内容不是目的本身,而是教学的手段,只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但在教化里,我们通过吸收语言教科书的内容完全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语言教科书里,被吸收的内容都是被同化了的,但对于教化,被吸收了的东西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因此,通过对教化概念的历史考察,我们看到了精神科学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教化对于诠释学来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教化等概念奠基了哲学的诠释学。”[4]40而且,教化概念的历史还把我们带进了对黑格尔教化的阐释中来。

二、对黑格尔教化的阐释

黑格尔所谓的教化的本质是人脱离了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而人之所以脱离了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是由于人的本质具有精神理性的方面。它是以教化的普遍性为基础的。向普遍性的提升既是一种与实践相对立的理论性教化,也是在总体上维护人类理性的本质规定。伽达默尔跟随黑格尔将教化分为理论性教化和实践性教化两种类型。黑格尔强调实践性的教化是由劳动者的自我感构成的,是指“放弃欲望的直接性、放弃个人需求和私有利益的直接性,以及对某种普遍性的追求”[2]15。黑格尔认为劳动的本质是塑造物品,在塑造物品的同时塑造了自身,即由于人具有某种能力或天赋,他从中获得了自我感。他在劳动中由于无自我而放弃的东西又重还于他。

而且,对普遍性的追求是实践性教化的本质。黑格尔举例说明了节制和谨慎都具有实践性教化的本质。通过对这些例子的引用,黑格尔指出实践性教化的表现就在于:人们整个地直至一切方面都从事其职业活动。这也包含着人们克服其陌生的东西,并使这种东西被同化成他自己的东西。

黑格尔在论证实践性教化的本质后,认识到历史性精神的基本规定就是自己与自己本身和解,在他物中认识自己本身。这种基本规定在理论性教化中得到了完满的表现。黑格尔认为理论性教化是要学会忍受异己的东西即陌生的语言和表象世界,去追求普遍性。单个个体在其中成长的世界是语言、习俗和制度方面都合乎人性地造就的世界,并且始终处于教化的过程中。不管是理论性教化还是实践性教化,在黑格尔看来,教化是异化和同化的一种运动,是在某种完全充溢的实体中、在消除一切对象性事物中实现的,而这种结果只能在哲学的绝对知识中才能达到。

三、诠释学的教化

黑格尔虽然对教化做了基本的诠释,但他的答复并不令人满意。构成诠释学教化本质的是以异化为前提地回到自身。因此,伽达默尔认为教化不仅可以理解为那种使精神历史地向普遍性提升的实现过程,而且同时也是被教化的人得以活动的要素。伽达默尔强调教化不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哲学有任何联系,并且明确指出实现完满教化是一个必要的理想,因为教化是精神科学赖以存在的一个要素。伽达默尔从身体的完美形式出发,对精神科学进行了假定:“科学意识乃是一种已教化过的意识,并因此具有了正确的、不可学的和非效仿的机敏,而这种机敏像一个要素一样构成了精神科学的判断能力和认识方式。”[2]18

机敏是以教化为前提条件的,是教化的另一种形式。机敏在伽达默尔看来,就是“对于情境及其中行为的一种特定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2]19我们不能按照一般的原则来认识机敏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机敏的本质是不表达性和不可表达性。当我们谈论某事时,我们总是很机敏地不表达某些事。而不可表达则是不直接触及话题,而是旁敲侧击地提到它。所以,机敏不但有利于我们保持距离,而且也避免了对人们私有领域的侵犯和伤害。这里的“机敏”在伽达默尔看来具有了伦理学的内涵,是指向善的行为,是一种德行。

伽达默尔援引了赫尔姆霍茨对机敏的阐述。赫尔姆霍茨所说的机敏就包含了教化,而且是一种既是审美性教化又是历史性教化的功能。在精神科学的研究中,如果我们相信他的机敏,那么我们就会具有审美感觉或历史感觉。具有审美感觉可以使我们区分美丑、质量好坏;而具有历史感觉可以使我们知道什么是可能与不可能,以及对过去区别于现在的那种异样的感觉。如果所有这些都以教化为前提,那么这就意指:“教化不是一个程序或态度的问题,而是一个既成存在的问题。”[2]20如果我们具备一种对过去的“他者”的接受性,那么我们就能对流传物做出更精确的考察和探究。伽达默尔认为教化的普遍特征是为他者和其他更普遍的观点敞开自身。受到教化的人为他者敞开自身的普遍观点只可能为他者的观点而存在。在这普遍的观点中,教化存在着一种对于自身尺度和距离的普遍感觉,以及一种超出自身而进入普遍性的提升。教化在超越自然的感觉中扬弃自然的自我,获得一种普遍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历史文化精神以及为他者的道德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教化不仅创造了一个具有普遍生命的自我,而且使得历史文化传统以及道德精神观念获得活生生的生命载体,使之得以保存下去。”[5]54所以教化具有一种历史概念,而受到教化的历史意识是一种普遍的感觉。

伽达默尔说:“我们所说的一种普遍的和共同的感觉,实际上就是对教化本质的一种表述,这种表述使得人们联想到某种广阔的历史关系。”[2]21教化的本质就是一种普遍的和共同的感觉,而“某种广阔的历史关系”是指教化概念的历史。从教化概念的历史或传统中更容易理解精神科学之为科学,这个传统就是人文主义传统。在人文主义传统中,教化与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联系密切,都处于伦理共同体中。“共同体中的教化就要求其每一个成员都追求整体的善,要求具有友爱、团结、宽容等德行,要求在共同的伦理习俗、节日中分享共同的经验,形成相近的共同感、判断力和趣味,否则人类的教化就没有现实的经验根基。”[6]37伽达默尔通过对教化的诠释学诠释,要求人们在教化共同体中趋向一种善和实践善。

参考文献:

[1]何卫平.教化解释学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4-54.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Nicholas Davey.Unquiet Understanding:Gadamer'Philosoph

ical Hermeneutics[M].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

[4]龚群.哲学诠释学中的教化与共通感[J].河北学刊,2005,(3):39-45.

[5]龚群.生命与实践理性——诠释学的伦理学向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黄小洲.伽达默尔教化解释学的实践哲学特征[J].求是学刊,2012,(5):32-37.

猜你喜欢

阐释教化伦理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秋夜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诗性的追溯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