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和矫治对策

2014-10-08李野

关键词:大学生

李野

摘 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受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逐渐增多。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大环境、高校扩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效性、网络行为失范四个方面探究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预防和矫治大学生行为失范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失范;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269-03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重托,他们的表现对中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不仅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更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命运。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越来越常见,已经引起了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在兰刚的《当代大学生十大偏离行为扫描》中,也对大学生的行为失范现象进行了总结,包括恋爱行为失范、泛性文化低俗、学子染指赌博、“争光”渗进铜臭味、烟民风靡学府、生日庆典升温、基础文明或缺、难以抵御黄色诱惑、作弊现象严重、日常消费失控等十项偏离行为。以上列举的十项偏离行为都说明一些大学生行为失范已非常严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缺失、道德素质下降、生活懒散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真实情况,笔者特意对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国经1035、1036、1037、1038班和会计1101、1102、1103、1104、1105、1106班及国商1109、1110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有效回收445份,有效回收率为98.88%。调查问卷一共26道题,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的行为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打架、浪费等现象长期存在,影响了学习成绩和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这些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失范现象深入探究。

一、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是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最大外部原因

埃米尔·涂尔干是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他是最早提出“失范”概念的社会学家。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破坏,而新的传统和规范又没有取而代之。在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如果没有新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1]违反社会规范不仅是指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还包括各项规章制度等。在各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中,违法犯罪是最严重的,常被称为极端行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原有的社会规范已经无法很好地约束社会行为,但新的社会规范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社会暂时处于一种“规范混乱”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形成了一股“以利益为中心”的错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导致了很多人为追求利益而放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也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所必然出现的一种负面影响。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传统的道德规范变得越发脆弱,迫切需要法制社会的到来。学校是一个小环境,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丑恶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很深。时下的“拼爹”、“火箭升迁”等等流行词汇早已成为大学生信手捏来的谈资。这样的社会环境及风气,使大学生把“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精神追求抛之脑后,困惑、迷惘、盲从不断出现,行为失范也因此而生。

2.高校扩招是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现实原因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骤增。根据教育部2004年5月27日发布的《2003年全国教育发展事业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382.17万人,比上年增加61.67万人,增长19.24%。这个事实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早已实现,“精英教育时代”已经终结。

高校扩招满足了老百姓子女上大学的迫切愿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和问题。很多高校本身办学条件并不是很成熟,教学环境差,硬件设施不完备,师资配备明显不足,但却盲目扩大规模,使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剧,学校的教育教学显得力不从心。高校自身所存在的“软件”问题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有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十多年不变,内容老化、陈旧,与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严重脱节,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必然下降。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爱学习,放任自流,从而导致自己行为失范。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缺乏实效性是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

2005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5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具体的实施办法。这标志着“05”方案的形成。2005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方案的形成、学科的确立,时间还不太长,还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endprint

由于受价值多元化冲击,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某些影响,一些大学生开始形成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然而,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和开展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这一形势,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形式上还存在着生搬硬套,没有深入地关注受教育主体的内心感受和想法,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共鸣。许多大学生缺乏深入的道德思考和鉴别是非的能力,过多地关注“小我”,忽视“大我”,常常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至上,不能不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能够积极引导,流于形式,大学生的各种失范行为的增多也是自然要发生的。

4.网络行为失范是大学生现实行为失范的潜在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是渴望成功,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经常失败,找不到成就感,他就会转向从其他方面去寻找。因此,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时,他们就会转向网络世界[2]。现实情况是,大学生从高考压力到大学的学业压力再到毕业的就业压力以及在大学期间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职业选择问题等等都使大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同时,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中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也吸引着好奇心较强的大学生,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更是提供了使用上的便利。因此,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到网络中,久而久之,常常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将世界连在了一起,人们在网络中以一种虚拟的身份浏览信息,交流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网站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造成了极坏影响。西方社会也通过网络对我国进行渗透,想尽各种办法将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输出到我们年轻一代的大学生身上,试图通过一代又一代长期的熏染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目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出现政治信仰淡化、民族意识不强、爱国热情不高等问题。另外,网络中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以虚拟身份肆无忌惮的妄行,使很多人找到了行恶的“试验场”,大学生也颇受影响。因此,网络道德状态欠佳,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导致现实中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发生。

二、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矫治对策

1.从制度层面上为大学生们提供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公平发展的机会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说明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想改变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最重要的就是要净化社会环境,为每一个大学生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否则不但会导致大学生精神的迷失,而且还在现实生存上将大学生向不良社会行为的方向上助推了一把。从长远看,失去青年,失去的就是祖国的未来,最终受害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因此,必须尽快将这个问题纳入公共决策的视野。

净化社会环境,首先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打击各种犯罪和丑恶现象,从制度层面为整个社会合理、规范的运行提供一种规则和保障。通过建立一种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消除社会行为导向的不确定性,使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找到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应该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平台、讲座等多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错误的观点往往导致错误的行动,可以说思想上失之毫厘,行动中就可能谬以千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促进大学生抵制腐朽的道德观、金钱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至关重要。只有努力净化环境,消除“污染源”,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风尚,并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在求学、求职、工作中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权利才能切实将大学生歪曲的价值观和错误的行为转变过来。

2.从教育层面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针对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原有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出现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情况,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主体相脱节;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相脱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但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的方法还是大行其道,没有把受教育主体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市场经济、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网络的发展,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视野和价值观。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以理论为主,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常给学生枯燥、空洞的感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尊重学生的道德需求出发,采取互动模式、实践模式等多种教育方法,并与市场经济、西方文化、网络化社会等内容相衔接、相适应。

3.从文化建设层面唤醒大学生对自身行为建设的自觉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始终高扬引导中国社会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也才能有力地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对我国社会的渗透和侵蚀。”[4]因此,要想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必须从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社会环境方面,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等提升人们的素养,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体讲就是在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时候,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为社会主流价值并得到广泛推崇和认可,大学生的价值观才能得到改观。

学校环境方面,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狠抓学风、考风、校风,并通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践行效仿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所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其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和校园法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要加强大学生“三自教育”,即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大学生能够从一个被约束的主体转变为一个自觉遵规守纪的主体。

可以说,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规范大学生行为的一条必由之路。

总之,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两课”的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0.

〔2〕唐如前,黄春春.当前大学生不良倾向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治策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54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本)[M].人民出版社,1958.504.

〔5〕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1).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