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君子曰”分析

2014-10-08张红亮

关键词:左传

张红亮

摘 要:《左传》是研究春秋史的重要典籍,是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左传》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还有文学价值;不仅对当时社会,亦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君子曰”论赞就对为后世史学论赞奠定了基础。本文基于对《左传》“君子曰”的摘录、梳理、分析从“谁之论”、“如何论”、“论什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左传》;论赞;君子曰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20-03

论赞是我国史书中重要的部分,能使读者一窥作者之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可谓研究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论赞,刘知几曾有过经典论述,他认为论赞发凡于“君子曰”的形式,而后“二传云公羊子、谷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挨。”②可见《左传》“君子曰”之于史学思想研究何等重要。本文拟就《左传》中的“君子曰”进行“谁之论”、“如何论”、“论什么”三方面的梳理。

一、“君子曰”——谁之论

“君子曰”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书中皆有出现,而以《左传》为最多、最精彩。但对于《左传》“君子曰”是谁之发论有不同说法。

第一,认为“君子曰”是《左传》作者托君子之口所发。如唐孔颖达:“传有评论,皆托之君子。”③《北史·魏澹传》中魏澹认为:“所称‘君子曰者,皆左氏自为论断之辞。”

第二,认为“君子曰”是汉代后人托古伪作。南宋林栗云:“《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④清刘逢禄谓:“凡引‘君子之云,多出后人附益。”⑤近现代附会之学者甚众,有钱玄同、傅斯年、郭沫若等。

第三,认为“君子曰”是引当时君子之所发。如清张照:“君子之称,或以德,或以位。左氏谓君子者,谓其时所谓君子者人也,皆如是云云者,非左氏意以如是云云者,乃可称君子之论也。”

第四,认为“君子曰”既有作者所发亦有其他君子所发。持此观点者为杨伯峻,他在《春秋左传注》中说道:“两种不同,具有所偏,合之则备。”⑥

关于“君子”,阮元概括其义略有六端:一为有才德之称(见《荀子·解蔽》),二为在位者之通称(见《荀子·大略》、《论语·卫灵公》等),三为老师(见《礼记·学记》等),四指称卿大夫(见《礼记·檀弓》),五指称圣贤(见《易经·革卦》、《诗·鄘风》等),六专指孔子(见《礼记·礼运》、《孟子·尽心》等)。⑦

可见,“君子”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的词语,对应着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有人考证,“君子”一词在《左传》中出现多达181次,⑧“君子曰”中的“君子”到底是谁?《国语》、《战国策》等同时期史书中亦有“君子曰”的出现,所以《左传》“君子曰”应为当时史学论赞的一种形式,不可能为后人伪托之词。同时《左传》“君子曰”论赞有较为规范的格式,也较具思想性、文学性,所以应该是经过作者缜密构思的,至少是通过作者筛选编撰的。从“君子曰”中有引用的“君子曰”的情况,可看出《左传》“君子曰”亦不全为作者之词。如文公二年的论赞:

“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诗》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君子曰:‘礼,谓其姊亲而先姑也。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

再如:

“文子曰:‘退!二子之言,义也。违义,祸也。余不能治余县,又焉用州,其以徼祸也?君子曰:‘弗知实难。知而弗从,祸莫大焉。有言州必死!”(昭公三年)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学知识,有明确的是非评断标准,可以以当时的“君子”来称呼作者。所以我们还是认为“君子曰”兼具作者所发之论与当时君子所论,只是作者所发之论在其中占多数。

二、“君子曰”——如何论

《左传》中论赞通过穿插于文献中的“君子曰”、“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四种形式体现。现将各种数据整理如下。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左传》所载255年中共有论赞83条,而这些论赞分布很不均匀。平均约3年一个论赞,但哀公27年间仅一条论赞,隐公11年间平均每年一条。可见作者不是处处发论、时时发论、事事发论。从表(一)还可看出,四种形式中,作者似乎更乐于使用“君子曰”。从同时代史籍及《左传》中士大夫引语时常出现“君子曰”来看,这应当是当时较流行的论赞形式,只不过《左传》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形式更规范、多样,文学性更强,思想水准更高。下面我们简略地对四种形式进行分析。

“君子曰”的使用一般放于一段记载之后,常用的结构是“君子曰+评语+古书引语(包括古语、俗语及其他君子所言)”。其中古书一般单引,也有多则引用的情况,此外还有简略的形式“君子曰+评语”。比如:

“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成公八年)(君子曰+评语+古书论据)

“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曰:‘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诗》曰:‘自诒伊戚,其子臧之谓矣。《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僖公二十四年)(多则引语)

“君子曰:‘善自为谋。”(桓公二年)(君子曰+评语)

“君子谓”的使用一般也是放于一段记载之后,常用的结构是“君子谓+评语”,但是也有结构如“君子谓+评语+古书引语(包括古语、俗语、及其他君子所言)”。简要列举如下:

“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昭公五年)(君子谓+评语)

“君子谓楚共王于是不刑。《诗》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讲见令,集人来定。己则无信,而杀人以逞,不亦难乎!《夏书》曰:‘成允成功。”(襄公五年)(君子谓+论赞+引语)

“君子是以(知)”通常直接加评语使用,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评语主要是带有预言性质的论断。

“君子是以知郑难之不已也。”(襄公三十年)

“君子以(为)”的使用和“君子是以(知)”的形式几近一致,但是较后者更为简洁,其中最精简的评语只有一个字,但亦有后加引文的情况。例如:

“君子以为古。”(文公元年)

“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为不度矣。……《诗》云:‘本枝百世。”(庄公六年)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四种形式虽然皆有特色,但是界限不甚明确,没有太严格的区分。

论赞几乎全部为单独出现——只用四种形式中的一种,但其中有一特例:

“君子曰:‘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今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文公六年)

三、“君子曰”——论什么

“君子曰”所论赞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崇德为民、残暴昏庸、治国方略、谨慎行事、辨识人才、以人为本、惩恶扬善、颂扬崇礼、援古讽今、展示预言、军事思想、外交策略等。⑨

粗略浏览发现,几乎所有论赞都涉及儒家思想之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德、善等。即使没有明显出现这些字眼,亦不难体会出此种思想的存在。似乎我们可以说《左传》论赞标准就是儒家道德标准,但事实并非如此,请看隐公年间论赞: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言郑庄公与鲁联军攻下菅、防两地,没有私吞,转而将两地赠与鲁国)(隐公十年)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言周桓王失信于郑庄公)(隐公十一年)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言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隐公十一年)

三条论赞内容都与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要求不相符合,但是作者对此种“违礼”之事均做正面、积极的评价。可见作者所处时代礼崩乐坏的现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趋势,并为时人所认可。所以,我们可以说作者所秉持的是“打了折扣”的儒家道德标准。这表明作者应处在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年间——礼坏乐崩,但又未全部倒塌。

从“君子曰”所论及国家、事件、人物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重要的国家、重点的事件、主要的人物的论述较少,如对于春秋五霸⑩的论赞只有关于晋文公的一条。

“君子谓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僖公二十八年)

其他几位均未做出正面的论赞,反而对于喝酒、穿衣服这样的小事吹毛求疵。

“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庄公二十二年)

“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诗》曰:‘彼己之子,不称其服。子臧之服,不称也夫!《诗》曰:‘自诒伊戚,其子臧之谓矣。《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僖公二十四年)

从中可见,所论之事无巨细大小之分,只以论赞标准来定夺。但亦可见作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11 对于某些问题采用“春秋笔法”,刻意规避。

同时作者的论赞“对事不对人”,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对于两个人物评价可以看出。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言郑庄公与鲁联军攻下菅、防两地,没有私吞,转而将两地赠与鲁国)(隐公十年)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

“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君子是以知秦穆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诗》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言秦穆公知人善任)(文公三年)

“君子曰:《诗》云:‘惟彼二国,其政不获;惟此四国,爰究爰度,其秦穆之谓矣。”(言楚人灭江,穆公为之降服)(文公四年)

“君子曰: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犹诒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言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文公六年)

关于郑庄公的三条论赞中有两条褒其正、礼,一条贬其失政刑。关于秦穆公三条论赞中两条褒其知人善任、知礼行礼,一条贬其无善殉忠智之臣。所以,我们认为作者能正视人物的功过是非,不一味褒扬、不一味贬斥,能根据自己的标准作出一分为二的论赞,这是难能可贵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左传》中的“君子曰”主要是作者“论从史出”的论赞,同时借鉴、吸收了当时“君子”群体的观点。通过作者“打了折扣”的儒家道德标准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作者能审时度势对其思想进行更新,以求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左传》“君子曰”作为先秦典籍中论赞的经典,对于当时社会风气宣化和后世史学论赞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注 释:

①《左传》中的论赞有两种:明论、暗论。暗论简而隐,随时论赞;明论主要是通过“君子曰”、“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四种形式。根据学界一般称谓,我们在此将标题定为“君子曰”。但是文中的“君子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论赞的四种形式,狭义的仅指“君子曰”一种形式。本文主要梳理明论问题,对暗论不涉及,笼统称为“论赞”。

②(唐)刘知几.史通通释·卷四·论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③[清]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⑤(清)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M].上海:朴社,1933.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⑦(清)阮元.经籍纂诂·卷十二·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⑧许波.从《诗经》到《左传》[D].重庆师范大学,2008.

⑨张俊强.《左传》引文释例与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⑩本文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1 (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左传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左传》的预叙书写范式及其影响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谈《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影响因素
《左传》叙事视角研究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