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歌作品中解读海子

2014-09-30王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面朝麦地海子

王峥

内容摘要:有人说“对于一个诗人或是作家毕生的写作,有人习惯于慢跑,而对于海子,他却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生命的冲刺,并迅速到达了终点与顶点。”还有人说“海子是中国诗歌的奇迹,他的翅膀飞向天空,灵魂却回到大地。”海子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本文从海子对于麦地的热爱,对于幸福的崇尚,对于死亡的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海子性格特点,通过对应的诗作分析使海子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关键字:海子 诗歌 麦地 幸福 死亡

一.麦田的守望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后朦胧派代表诗人。1964年3月24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河查湾,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并开始了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非同寻常的激情和毅力创造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海子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广袤的麦地曾是他的玩伴和依靠,麦地的记忆、对于麦地的依赖深深的刻在了海子的骨髓中,海子能够理解麦地的纯朴、坚强、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无限宽容,他也能够体会到麦地经受的苦难、疼痛和那无尽的沧桑。因此,他创造出了“麦地”意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他的诗歌中,看到麦地四季的轮回,看到风吹过的痕迹,鸟飞过的身影,以及麦子茁壮而顽强的生命力。在其诗作《麦地》中,这种对麦地的眷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中的麦子是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养成性命的麦子”,而月亮则是人类的精神基础,诗性启迪。“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表明着物质与精神一直滋养着我们,且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第三节“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的金子”这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父亲在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赐予了我们精神的力量,在海子笔下,乡村及麦地,如同爱你、理解你的慈母严父、如同注视着你、指引着你的神明,面对赐予我们无限生命的麦地,他意识到了个人的渺小和卑微。而那些摧毁麦地的鸟,就像侵害我们生命的种种灾难,会时不时地划过我们生命的轨道。那家乡吹来的风,飘过的云为我们送来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养分,而麦地的丰收,物质的收获也会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第九节“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我们一起干完活\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我们心满意足”,麦地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一切的万物生灵,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仇”是可以泯灭的,我们和仇人也是可以握手言和的。整篇诗歌中,时时出现的月光,表明诗人虽置身物质世界中,仍时时关注着精神之源,这正是海子的可贵之处。

二.幸福的歌颂者

海子虽然有着深深的自杀情节、人格风裂倾向、时时表现出与世俗的疏离和对立,然而正是这种内心的灰暗与矛盾,才使海子能更深切地感受和体悟生存之不易,幸福之不易,从而能更发自肺腑的赞美生活、崇尚幸福,例如其传世名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大海如同麦地一样,是海子的安魂之乡,奋斗之源,理想之国,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有一种虚无缥缈之感,确是可以让海子真切的感受到的幸福。“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一切幸福的事情,都从明天开始,表明了海子对于幸福的殷切期盼,也表明了今天的生活是没有幸福的,是冗长乏味为世俗所牵绊的,诗人想抛弃这一切的俗事,投入明天,投入山川,投入河流,投入幸福的生活。“喂马,劈材,周游世界”喂马、劈材和周游世界丝毫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是诗人却巧妙的将它们融入到理想的幸福生活中去,表明此种的周游世界并不是实体上的,是在喂马、劈材这种琐事之中也可以从事的,是思想上的周游世界,是精神上的流浪。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的碰撞,今天和明天的冲突,亲人和陌生人的冲撞都构成了那一道道“幸福的闪电”,全诗无处不体现了这种细微的幸福感。“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的“给”、“为”、“愿”等动词,都表示了祈愿和赠与,表明了诗人真诚的祝福他人,但自己却选择了离开、不介入、拒绝被尘世渗透的姿态和生存方式,“只愿”表明了诗人的固执与决心,像一名执拗的少年,不顾大人的劝告,一心追求认定的幸福,为理想献身,为幸福献身。

三.诗歌的殉葬者

对于海子来说,人的一生似乎太漫长,海子用短短二十五年的时间,领悟了六十年的人生,因为他动用了冲刺的速度,用全部的青春,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神创作诗歌,为诗歌献身,并最终用死亡为其灿烂的诗篇画上了完美的惊叹号。海子的死,似乎是计划好的,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透漏出了自杀的倾向,以及可用的方式,海子一共设计了8种可用的方式。分别为:斧劈,源自《自杀者之歌》;上吊,源自《自杀者之歌》;开枪,源自《自杀者之歌》;跳楼,源自《跳伞塔》;投河,源自《自杀者之歌》和《水抱屈原》;沉湖,源自《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蹈海,源自《七月的大海》;卧轨,源自《春天,十个海子》。海子最终选择了其绝笔诗篇《春天,十个海子》中的方式,于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

读者可以从海子这悲痛的文字中体会到他的悲伤,无奈,和凄苦,像是要把自己的伤疤揭开给世人看。看似是嘲笑自我的文字,实为对世人的讽刺。分裂出了10个海子,嘲笑现实中的实体——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为什么要长久的沉睡,为什么?醒着的人和沉睡的人之间的对峙,海子与那些自认为了解他的人之间的对峙。在痛苦的深渊中徘徊的海子,用冷面来面对这个异样的世界。终于将内心中的悲愤宣泄出去,十个悲伤绝望的海子,他的灵魂,记忆,意志,爱情,信念,情绪,悲伤,欢愉,希望,绝望,围着被劈开的肉体起舞,唱歌,再欢快的动作也掩盖不住内心中的悲痛,忍无可忍扬尘而去。凄清退却,十个海子就剩下一个,最后的一个,喜欢黑夜、沉浸冬天、倾心死亡的一个。始于春天,终于冬天,冻僵了故事,冻结了记忆,回归乡村,回到起点,回赠大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被世人理解的心境,只关注温饱,只追求物质,无视精神世界,无视美丽的黑夜和黎明的世界也是海子所不能理解的。看不到理想,看不到曙光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智慧愈高,痛苦愈深”那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也走了。

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试。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用他的整个人生抒写了一首他理想中的大诗。海子的诗,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而这种行动,是用青春和生命作为手段及代价的。海子虽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但不得不说他死得其时,死得其所,正如骆一禾所写:海子的生涯“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得圣杯而骤现,惟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结。”海子选择了人生的顶点作为生命的终点。如果把海子的生命比作一朵花,那么在诗韵文坛的万艳季芳中,定是最为惊艳、可贵和压枝的那朵。

参考文献

1.《海子诗歌经典》, 2010, 中国画报出版社

2.《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谢伶俐,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9卷第2期

3.《海子诗歌的麦子意象》, 刘建杰,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3期

4.《传播一种幸福观-解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马君成,诗人诗作

5.《论海子诗歌的死亡意象》, 刘建杰,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面朝麦地海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到麦地里去
《疲惫的麦地》
麦地
真正的挚友
城市的简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