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堡特语言哲学对语言多样性保护的启示

2014-09-30徐艳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世界观

徐艳

摘 要:洪堡特是人类语言学的先行者,尤其是他的语言哲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看重民族文化与语言的价值,追求大题相同而不忽略个性与差异,是洪堡特的一大特点。本文以洪堡特的语言哲学为基础,从洪堡特的重要理论的讨论中获得关于语言多样性保护的启示。进而期望能为语言多样性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石和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法。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哲学;民族精神;世界观;语言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洪堡特(1767-1835)是德国著名的语言理论家、语文家和政治家。洪堡特一生阅历丰富,但他主要的兴趣是语言学,后半生他对此潜心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洪堡特致力于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具有普遍理论意义的问题,从而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作为欧洲语言人文主义的代表,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有着异常深邃而丰富的语言学思想。其中,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可以最好地反映其人文思想的精髓。洪堡特独特的语言观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是他以感知为立足点来审视和梳理语言现象的结果。他是一位跨世纪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几乎遍布于他所探索过的各个领域,而尤以政治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和语言学见著。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他不仅是一位对后世的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语言学家,而且是19世纪(西方)造诣最深的几个语言思想家之一。

从一开始他就怀着总体语言学的眼光,注重语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并试图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各种语言现象。作为语言思想家,洪堡特的理论建树表现在一个重要的方而,即关于“语言——思维——世界”关系的认识,这个认识即被称作“语言世界观”思想。他有着渊博的学识和广阔的语言学视野,这使他能够从语言哲学、人类学、语言类型学等多角度来考察语言,探索语言的本质、语言活动机制、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关系、语言的类型等重要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论框架,为普通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过去,曾有许多人从洪堡特的学说中获得启发,今后,也许还会有人到洪堡特那里寻觅支持。一种伟大的理论,其生命力是经久不衰的,它不仅属于历史,而且还影响着现实,人们可以不断地从中汲取进一步发展所需。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绘制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上,印度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是濒危语言最多的国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濒危语言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语言地图”的形式,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濒危母语现状。图上列出了2474种语言的名称、濒危程度和使用地区,其中有230种语言自1950年起已经消失。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交流意见,人们离不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们传播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传统或者一种文明的载体,甚至它自身也是这种文化和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十分的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全世界现有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96%的语言目前只被4%的人使用,而且只有不到20%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世界上80%的网页是英语网页,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上进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尤其是没有文字的土著语言,消失危险更为突出。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专家估计,到本世纪末,世界上50%到90%的语言将会消亡——濒危语言消亡的速度比濒危动物消亡的速度还要快。目前语言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冲击。

由此可见语言多样性对于保护面临威胁的文化和文明以及人类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我们要强调对方言和少数族群语言的尊重和保护。洪堡特人文思想的精髓是语言与人类精神、语言与世界观的关系。将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运用于语言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本文将以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为指导来探讨该思想对于语言多样性保护的启示,期望能为解决濒危语种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二、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对语言多样性保护的启示

洪堡特对语言有一个最基本的界定,那就是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体现在语言中,是语言的本原、内核和动力。洪堡特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类出自维持共同交往的外部需要,它还是人类精神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与人类精神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会发现,在远古的某个时期,除了语言之外尚不存在任何文化,语言不仅只伴随着精神的发展,而是完全占据了精神的位置”,“语言产生自人类本性的深底,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把语言看作一种严格意义的产品,或把它看作各民族人民所造就的作品”。在洪堡特看来,语言的发生源于人类的精神存在。

从语言的发展来看,语言的发展是基于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按洪堡特的观点,语言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这里的“活动”就是精神的创造活动。语言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就意味着语言具有创造性,一个民族的语言也是如此。民族的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总是会随着时间,人类活动以及其他因素而变化。洪堡特进一步指出:“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在他看来,一方面,语言是心灵的全部,它按精神的规律发展,同时又构成思维的工具。语言作为认知手段和表达工具,首先要满足精神活动的需要。因为精神要求语言分辨内容与形式、实体与关系,而“如果语言要适合于思维的需要,那它就必须在构造上尽可能地对应于思维的有机体。换言之,语言的发展隶属于思维的发展,它要步步紧随精神,建立起与精神活动相一致的语言形式。精神不仅创造出每一种语言形式,而且也规定了语言形式可能的变异范围。语言与精神关系的另一面,是语言对精神的影响”。洪堡特指出:“尽管语言完全是内在的,但它同时又具有独立的、外在的实体,通过这一实存,它对人本身施于强大的控制。这就是说,虽然在本质上语言产生于人类内在的精神创造活动。但是,一旦它成为一个有具体存在形态的表达系统,就成为与精神相对的“外在的客体”、“独特的实存”,从而在外部影响着精神。在洪堡特看来,“思维和语言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东西。词是一个一个的名称或标签,同时又表示着特定的东西,使这种东西在思维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概念。只要讲出一个词,就等于决定了表达思维过程的整个语言。所以,语言的不同,引起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也会不同。

各国对于母语的保护仍需加大力度,确立官方语言、编撰字典、编写多语教材、完善语言存档和传播制度等都是保护母语的有效途径。发挥专业影响力,提倡“双语教育”。我国推广普通话的行为是适应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形势。保护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同整个民族的进步,还能保护和改善我国的语言生态环境。通过教育手段,加强第一语言的重视程度,如今在中国已经得到了体现。高考语文的分数上涨,而作为外语的英语的分数下跌就是最直接的反映。这对于今年以来英语在世界各国疯狂热涨的趋势是个喝止,很有效地保护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精神不受外来语言和文化更大的侵害。对于极其稀有的语言种类要进行特殊的保护,如建立民族语学校,开办民族语教育,这样能让稀有的语言延续下去,不至于灭亡。

语言的消亡就是文化现象的消亡,是人类文明一大损失。文化语言种类的迅速消失突出地反映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族群间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有失平衡的态势。因此我们要更加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尤其要给予濒危民族语言更多的保护。这样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三、语言与世界观的关系对语言多样性保护的启示

洪堡特的另一创见就是直接架起了语言和世界观的桥梁,“语言就是世界观”。关于“语言世界观”,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个独特的世界观,这是民族的特有财产,是各个民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他提出,一个民族的语言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同,其内在的形式也不一样,对相同的感觉经验整理的结果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讲不同语言的人们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因而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即使对相似的客观世界也会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造就他们不同的世界观。

“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进入其内,才有可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学会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的感知和行为受制于他自己的表象,以及周围环境很大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他完全按照语言的引导在生活,讲不同语言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因为每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掌握外语的成就之所以没有被清楚的意识到,完全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地总是把自己原有的世界观,甚至语言观,带进一种陌生的语言中去。比如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英语时,总会有意无意受到自己母语——汉语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英语学习的初期,更是有学生用汉语的发音来标注英语单词的发音,这样的英语学习者始终跳不出汉语这个樊篱,无法摆脱汉语的束缚。因此很难建立一个新的立足点,开辟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不同的民族语言在其内涵形式中以不同的语义结构和语义选择来反映现实,不同民族语言以各自的区别性结构反映,并形成讲这种民族语言的人们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中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以及外语学习者都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将母语对外语的影响降到最低,跳出自己民族周围所设的樊篱的约束,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外语的世界观,形成属于该门外语的世界观。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会受到语言的支配、语言是处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独特的世界,人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语言的世界才能认识自然的世界。而由于语言的不同,各个民族认识到的自然世界也就有所不同。人永远局限在他用以进行思维并借以进行交际的那种语言的圈子中,自始至终都只受到这一种语言的熏陶。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该民族独特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任何一个民族的世界观都是在这个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各个民族生活的每个时代的思想总是与那个时代的语言相一致。这就让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显得至关重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世界观的多样性,而一种语言的消失也将意味着一种世界观的消失,这也将是一种文化的消失。

如今,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规范性文件宣言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并提出了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措施。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民族语言不但是其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特殊的部分。语言多样性的保护就首当其冲,只有保护了语言的多样性才能让世界观多样性得到维持,进而给民族文化多样性上双保险。

四、结语

英国大文豪塞缪尔·约翰逊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民族精神与民族语言相互作用,民族语言与世界观相互影响。一代语言哲学家洪堡特对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民族精神的关系等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观点,为普通语言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学理基础。语言是一种民族现象,各民族的语言在语法手段、结构形态以及语用效果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了解和比较不同语言的差异才能进一步弄清楚语言的普遍特征和共性。

参考文献:

[1] 邓滋栋.“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对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理解[J].科技向导,2011(5).

[2]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江怡.评堡语言哲学的美学取向及其限度[J].哲学研究,1993(1).

[4] 李瑾.语言:感知与思维的产物——从《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看洪堡特语言观的形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3).

[5] 瞿继勇.洪堡特语言哲学对濒危语言保护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5).

[6] 黄琼英.论威廉·冯·洪堡特汉语研究的现实意义[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1).

[7] 谢都全,郭应可.洪堡特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比较研究[J].求索,2011(9).

[8] 谢少万.语言中的人类精神与民族精神——对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再认识[J].广西社会科学,2008(2).

[9] 姚小平.洪堡特与人类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10] 张红.保护语言多样性的一些思考[J].人文丛刊,2007(2).

[11] 周骥,李慧玲.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述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本文审稿 余澄清)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世界观
世界观(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重读《夜读偶记》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