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日本动漫“隔空恋爱”效应存在的原因

2014-09-28赵冬梅包兴龙

电影评介 2014年17期
关键词:声优动漫动画

赵冬梅,包兴龙

日本动漫作品《网球王子》剧照

作为动漫之国的日本,其动漫文化已经渗透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日本动画声优也随着商业动画的发展从幕后走到了台前。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量声优的出现,日本声优产业初步形成。在动画爱好者的圈子里有些声优极具人气。据资料显示,钉宫理惠、水树奈奈等老牌声优的百度贴吧粉丝量都接近了30000,男声优神谷浩史的贴吧粉丝更是多达36000人。近些年表现突出的声优,如花泽香菜,其贴吧粉丝量也达到了28000人,丝毫不逊色于好莱坞明星在中国的人气。随着声优这一行业的发展,声优也不再仅局限于声音的演出,他们也会参与到戏剧出演和歌唱事业中去。如水树奈奈,作为声优就曾依靠自己的单曲首次打进日本公信榜前十,另一首单曲《Trickster》更是成为公信榜前100销量的佳作。为什么日本声优能有如此高的人气呢?这固然和日本声优培养的专业系统化以及同日本动画的联动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但在声优业界的时代变迁中,声优们今天的偶像化和全能化靠的并非只是一张脸,也并非只是娱乐公司的包装。它是以专业水准为基础,动画业为推动力,与动画角色紧密联系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以说日本动漫的角色与声优并驾齐驱,甚至有的声优比他演绎的角色人气更高。本文拟从角色与声优的微妙关系中去探寻日本动漫让观众产生“隔空恋爱”效应的原因。

一、角色→声优,声优→角色的结构介绍

“角色→声优”,“声优→角色”可以理解为角色与声优的相互影响力。在声优发展的一段时间内,声优很大程度受到了角色的影响,但这并非是声优成功的全貌。声优自身的努力对动画行业和角色设计艺术也有着巨大贡献。但动漫在最初的角色设计上,并不会考虑声优的存在,它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主要是动作和台词。所以当一部原案成为有声动画的时候,为了凸显角色的存在感和个性,就需要寻找与之对应的声优。角色的性格、台词、动作行为都会影响声优的选择。有些声优可能会同动画和角色一起成为动漫圈的宠儿。这就是“角色→声优”的结构。

然而声优并非是单纯的机械,作为有声动画信息的传递者,他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声优也是演员,他们的演绎在观众对角色的认知上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这里我必须提到动画大师宫崎骏。宫崎骏的动画从来不会邀请专业声优进行配音,因为在他看来声优对角色是有导向力的,他不想让观众因为声优的演出而忽视了角色自身的闪光点。这就是与“角色→声优”模式相对的“声优→角色”模式。

以上两个体系共同构成了角色与声优的微妙关系。声优在角色的影响下成为更好的“优”,角色又会在声优的“声”的推力之下定格在观众的脑海之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二、角色→声优

(一)语言型

所谓语言型,即角色的台词中因含有日本方言,特定句子、段子等,所以对声优的语言水平有要求。例如为《灌篮高手》和《阿萨谢尔在召唤你》配音的男声优小野坂昌也,由于他出身关西,所以关西腔的配音角色居多,甚至有人将他称为大阪腔的代表。再如京都出身的日本男声优游佐浩二,在其代表作品《死神》《网球王子》等作品中都是为讲京都方言的角色配京都腔。关西腔的女声优白石凉子,在其代表作《伪物语》、《妹妹是大阪大妈》等中也是使用关西方言。

(二)设定要求型

在构建动漫作品的时候,角色的外貌性格和动作是推动情节的重要因素。那角色设定又是怎样影响到声优的呢?

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它总有借鉴他人作品的现象,很多情节为了获得多元化的观众,也会出现让人觉得熟悉的桥段,甚至会有些让人觉得俗气的片段。在动漫中,这被称为neta,即所谓的剧情。有些动画会出现情节相同抑或是角色在某一瞬间做出与其他动画角色相同的动作。这里的动作并非只是角色在动画中做的单纯的动作,它涵盖了角色行为和性格以及动画中特定画面的特定动作。声优在某部动画的角色演绎得到观众的认可之后,声优公司开始给声优进行角色定位,形成所谓“声优梗。”

例如近期人气飙升的男声优梶裕贵就因“断手neta”而出名。被中国动漫爱好者戏称为“酋长”的女声优喜多村英梨在其出演的多数作品中都被横刀夺爱,悲惨收场。在中国动漫圈中被粉丝称为“肉松”的女声优户松遥,在动画《to love》中为性感的女主角配音而人气直升。“国民妹妹”户竹达彩奈也在《我的妹妹不可能这么可爱》中为高板桐乃配音而大红大紫。

(三)一“角”定江山型

这是“角色→声优”模式最直接的体现,某个角色成为了某个声优的标签。例如《EVA》中渚薰只有一集出场,但短暂的出场时间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人气,而为他配音的声优石田彰也随之走红,并且逐步成为日本优秀声优的领军人物。另外在《凉宫春日的忧郁》中为主角凉宫春日配音的平野绫,也是靠这一角色走红,并开始涉足多个领域。她还获得了和主角凉宫春日一样的称号“团长”,俨然已经和角色合为一体。

三、声优→角色

无论一部动画的情节和角色设计的如何完美,它总有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有声电影会被发明出来,除了默片的种种不足,声音作为直接感官的一种,它对作品的影响力是空前的。正如著名电影《雨中曲》里讲的:“儒雅的舞台动作加上隽永的台词才称得上是戏剧。”可是没有声音,台词怎会变得隽永呢?所以同理,在动画剧集中,声优的主观能动性就变得重要起来。

(一)以声动人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动画角色除了传统设计上的视觉符号,还有特有的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为了配合这些符号,配音工作和戏剧表演一样,需要特定的手段去表现。日本动画在描绘人物的时候通常都以简单的线条为主,有些动画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就会更加地简单化处理角色的相貌。就像动漫圈比较出名的“京都脸”,一部动画全用一张脸,只是换换发型和眼睛颜色的事情也是有的。这个时候,为了区分角色,声优也就必须尽全力突出角色在声音上的不同了。在声优的专业技术和创造力的结合之下,声优和角色的关系也就变得耳目一新。日本动漫在声优的种种发挥之下,才使得银幕上的角色有了自己的灵魂。

例如,滑舌音的创造。这种近似于大舌音的发声方式,常常在作品中被用于黑道和流氓这类角色。对于没有卷舌的日语而言,要发出这种音是极其困难的。再如贵妇音。它是一种接近于日本古腔的发声法,尾语伴随女性用语明显,音调起伏大,多用于贵族女性和威严型角色。

除了以上这些,诸如“正太”、“软妹”、“无口”、“女王”等类型的角色,在声优→角色的模式下也在有声动画中形成了独有的表演模式。

(二)爱屋及乌

这里的爱屋及乌并非是贬义,只是一种比喻。在声优通过声音来升华角色以到达征服观众的同时,也从市场化和偶像化中受益的人气反馈回动画和角色。一些为“恋声族”打造的动画也随之出现,如《白熊咖啡厅》等。

四、角色←→声优

当角色和声优的互动关系达到一个峰值时,我们就能看到日本人对角色和演绎者抱有的独特的“绊文化”价值观。在特摄界,《奥特曼》系列中曾经为各个《奥特曼》作品出演人间体的演员们至今还在现在的《奥特曼》作品中继续扮演角色,制作公司圆古甚至会为因为这些演员是否参加演出而去更改故事的剧情走向。40余年的时光,他们同角色一起老去,让人不禁动容。动画界和声优界也同样如此,例如已经快80岁高龄的女声优野泽雅子更是还在为孙悟空(《龙珠》系列)这一经典角色配音。在角色开口说话的第一刻起就将自己和角色深深联系在了一起,在数十年后的新作品里,他们还在用年轻时的声音为这些角色注入灵魂。声优池田秀一曾在自己的自传《夏亚的镇魂歌—我青春的赤色彗星》中提到为夏亚(《机动战士高达》1979)一角配音给他人生带来的变化,他称夏亚是他的良师和益友,不断指引着他。一个角色能在事业乃至精神上引导一位声优的成功和成长,这着实会让人觉得有所感慨。同时若没有池田秀一这一声优为角色成功注入心血,夏亚也不可能如此鲜活地活在广大“高达”迷的心中。正因为有了诸如池田秀一这样敬业和专业的声优,才有日本动画中那么多极具魅力的角色。更何况老声优们想要如当初一样为他们心爱的角色配音,其难度更是非比寻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声带会不断磨损,声优们除了要保护好自己的声带,同时还要几十年如一日地练习,为心爱的角色尽力付出。所以角色和声优之间只有相互互补才能有今天的共赢。

结语

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从角色→声优和声优→角色的结构中看到声优和角色之间的良好互动。而这种互动归根结底其实也是动画→声优,声优→动画的互动模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日本动漫在塑造角色方面是千变万化的。有些角色单在台词语言上需要用到关西话,有些又要用到关东话。一些声优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很多时候就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就是说,动画行业推动了声优业界某种程度的优化。

其次,角色对声优的定位,从侧面给予声优更好的发展路线。无论是角色的设定还是作品的情节都成为声优工作时的一个方向。优秀的角色设计,直接带动了声优的知名度,是声优偶像化的最重要推动力。

再次,声优行业对动画角色的敬业付出和创造力,加快了观众对角色的认知,有时也会成为动画中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有助于动画和角色周边文化的推广。

猜你喜欢

声优动漫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日本声优堪比一线爱豆
声优界的春天来了?
日本声优变形记
锋绘动漫
我是动画迷
开口笑
锋绘动漫
恋声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