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成习惯

2014-09-27姜仕贵

当代贵州 2014年19期
关键词:实用主义读书文化

姜仕贵

每天看书浏览报刊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前段时间看到《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的报道,让我对读书产生了一些思考。

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据报道,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人甚至发出“静下来读点书是一种奢侈”的感叹。是什么让读书离我们渐行渐远?

固然工作繁忙、没时间,都是我们离书越来越远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读书的兴趣,这些又怎能成为障碍?读书的兴趣,多半应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子女的期冀与厚望,大多数孩子往往是为了应试而读书,读书成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非兴趣和习惯。教育本应先让我们喜欢读书,但如果教育培养不出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不少人当然要将书本弃之不顾。

古人云:“少而学,壮而有为;壮而学,老而不衰;老而学,死而不朽。”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很多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牢固树立的“终身学习”理念,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正如文章中李克强总理回答瑞士大学生时所说的,“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我们不仅要把读书学习作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更要把学习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唯此,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才能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发展上有新境界、工作上有新成效,把自己培养成与时俱进的人才。

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来说,读书除了能补齐知识短板,同时能感受到阅读的愉悦,这也是促使我不断阅读的动力。

每每经过一周忙碌的工作,我都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泡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喜欢的书,或是散文,亦或报刊,独自品读。读到优美的篇章时,还会轻声诵读,沉醉其间。彼时,身空心净,云淡风轻,生活也一下亮了起来。

在科技日新月异、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略感浮躁、急躁、毛躁的我们,是否也该放慢脚步,放空心灵,把读书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纷繁尘世中寻求继续向前的力量?(作者单位: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乡)

作者:(美)詹姆斯 著,燕晓冬 编译出版:重庆出版社

《实用主义》

摘录:人离不开哲学,如同离不开面包。那么哲学家应像制面包一样建造哲学,使之实用于人。

推荐人: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杨真贵

在灿若星河的人类思想领域,有一光芒四射的思想流派,叫“实用主义”。此思想的奠基之作,正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书中论及哲学界一系列令人关注的问题,作者指出:柏拉图以降的理性主义哲学令人失望,它的空想性质不切人的生活实际;而经验主义也令人失望,它给人事实,但让人失去宗教感。于是作者以开拓的勇气、创新的工作,志在打破哲学史上的沉闷、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终为哲学和人类思想树起了一块不朽丰碑。实用主义的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作为最高目的。实用主义强调生活、行动、事实和效果,它极大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孕育和决定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个性鲜明、影响深远的美国精神气质。此故,《实用主义》堪称好书,有妙趣、有深意,益于涵养,值得一读。

《之江新语》选读

文化育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因此说,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

经典

现代语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1年12月)

群众的意见,不外是几种情况。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对,不做就是官僚主义。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1957年4月8日)

书架

《真历史在民间》

作者:梁晓声

出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文明之光》

作者:吴军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经济学就这么有趣》

作者:梁小民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美国是如何监视中国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

作者:互联网研究中心 编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归去来辞图》

(绢本设色)

陆探微(420-479),汉族,吴县(今苏州)人。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中国最早的画圣。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的画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

此图是依着陶渊明《归去来辞》一文所作的叙述性故事画。画家依“文”命笔,随着文辞的内容分段叙述。从画中情景,以及与其它本《归去来辞图》比对看来,该幅作品即描绘起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至“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段。画中陶渊明载菊乘舟,家人欢欣迎接,融入辞中“舟遥遥以轻扬”、“僮仆欢呼,稚子候门”所述。

每天看书浏览报刊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前段时间看到《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的报道,让我对读书产生了一些思考。

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据报道,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人甚至发出“静下来读点书是一种奢侈”的感叹。是什么让读书离我们渐行渐远?

固然工作繁忙、没时间,都是我们离书越来越远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读书的兴趣,这些又怎能成为障碍?读书的兴趣,多半应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子女的期冀与厚望,大多数孩子往往是为了应试而读书,读书成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非兴趣和习惯。教育本应先让我们喜欢读书,但如果教育培养不出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不少人当然要将书本弃之不顾。

古人云:“少而学,壮而有为;壮而学,老而不衰;老而学,死而不朽。”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很多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牢固树立的“终身学习”理念,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正如文章中李克强总理回答瑞士大学生时所说的,“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我们不仅要把读书学习作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更要把学习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唯此,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才能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发展上有新境界、工作上有新成效,把自己培养成与时俱进的人才。

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来说,读书除了能补齐知识短板,同时能感受到阅读的愉悦,这也是促使我不断阅读的动力。

每每经过一周忙碌的工作,我都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泡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喜欢的书,或是散文,亦或报刊,独自品读。读到优美的篇章时,还会轻声诵读,沉醉其间。彼时,身空心净,云淡风轻,生活也一下亮了起来。

在科技日新月异、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略感浮躁、急躁、毛躁的我们,是否也该放慢脚步,放空心灵,把读书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纷繁尘世中寻求继续向前的力量?(作者单位: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乡)

作者:(美)詹姆斯 著,燕晓冬 编译出版:重庆出版社

《实用主义》

摘录:人离不开哲学,如同离不开面包。那么哲学家应像制面包一样建造哲学,使之实用于人。

推荐人: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杨真贵

在灿若星河的人类思想领域,有一光芒四射的思想流派,叫“实用主义”。此思想的奠基之作,正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书中论及哲学界一系列令人关注的问题,作者指出:柏拉图以降的理性主义哲学令人失望,它的空想性质不切人的生活实际;而经验主义也令人失望,它给人事实,但让人失去宗教感。于是作者以开拓的勇气、创新的工作,志在打破哲学史上的沉闷、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终为哲学和人类思想树起了一块不朽丰碑。实用主义的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作为最高目的。实用主义强调生活、行动、事实和效果,它极大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孕育和决定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个性鲜明、影响深远的美国精神气质。此故,《实用主义》堪称好书,有妙趣、有深意,益于涵养,值得一读。

《之江新语》选读

文化育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因此说,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

经典

现代语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1年12月)

群众的意见,不外是几种情况。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对,不做就是官僚主义。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1957年4月8日)

书架

《真历史在民间》

作者:梁晓声

出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文明之光》

作者:吴军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经济学就这么有趣》

作者:梁小民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美国是如何监视中国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

作者:互联网研究中心 编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归去来辞图》

(绢本设色)

陆探微(420-479),汉族,吴县(今苏州)人。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中国最早的画圣。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的画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

此图是依着陶渊明《归去来辞》一文所作的叙述性故事画。画家依“文”命笔,随着文辞的内容分段叙述。从画中情景,以及与其它本《归去来辞图》比对看来,该幅作品即描绘起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至“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段。画中陶渊明载菊乘舟,家人欢欣迎接,融入辞中“舟遥遥以轻扬”、“僮仆欢呼,稚子候门”所述。

每天看书浏览报刊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前段时间看到《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的报道,让我对读书产生了一些思考。

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据报道,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人甚至发出“静下来读点书是一种奢侈”的感叹。是什么让读书离我们渐行渐远?

固然工作繁忙、没时间,都是我们离书越来越远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读书的兴趣,这些又怎能成为障碍?读书的兴趣,多半应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子女的期冀与厚望,大多数孩子往往是为了应试而读书,读书成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非兴趣和习惯。教育本应先让我们喜欢读书,但如果教育培养不出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不少人当然要将书本弃之不顾。

古人云:“少而学,壮而有为;壮而学,老而不衰;老而学,死而不朽。”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很多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牢固树立的“终身学习”理念,我们应把读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正如文章中李克强总理回答瑞士大学生时所说的,“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我们不仅要把读书学习作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更要把学习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唯此,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才能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发展上有新境界、工作上有新成效,把自己培养成与时俱进的人才。

就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来说,读书除了能补齐知识短板,同时能感受到阅读的愉悦,这也是促使我不断阅读的动力。

每每经过一周忙碌的工作,我都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泡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喜欢的书,或是散文,亦或报刊,独自品读。读到优美的篇章时,还会轻声诵读,沉醉其间。彼时,身空心净,云淡风轻,生活也一下亮了起来。

在科技日新月异、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略感浮躁、急躁、毛躁的我们,是否也该放慢脚步,放空心灵,把读书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纷繁尘世中寻求继续向前的力量?(作者单位: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乡)

作者:(美)詹姆斯 著,燕晓冬 编译出版:重庆出版社

《实用主义》

摘录:人离不开哲学,如同离不开面包。那么哲学家应像制面包一样建造哲学,使之实用于人。

推荐人: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机关党委书记

杨真贵

在灿若星河的人类思想领域,有一光芒四射的思想流派,叫“实用主义”。此思想的奠基之作,正是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书中论及哲学界一系列令人关注的问题,作者指出:柏拉图以降的理性主义哲学令人失望,它的空想性质不切人的生活实际;而经验主义也令人失望,它给人事实,但让人失去宗教感。于是作者以开拓的勇气、创新的工作,志在打破哲学史上的沉闷、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终为哲学和人类思想树起了一块不朽丰碑。实用主义的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作为最高目的。实用主义强调生活、行动、事实和效果,它极大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孕育和决定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个性鲜明、影响深远的美国精神气质。此故,《实用主义》堪称好书,有妙趣、有深意,益于涵养,值得一读。

《之江新语》选读

文化育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因此说,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

经典

现代语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1年12月)

群众的意见,不外是几种情况。有合理的,合理的就接受,就去做,不做不对,不做就是官僚主义。有一部分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的要解释。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去做工作,进行说服。(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1957年4月8日)

书架

《真历史在民间》

作者:梁晓声

出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文明之光》

作者:吴军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经济学就这么有趣》

作者:梁小民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美国是如何监视中国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

作者:互联网研究中心 编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归去来辞图》

(绢本设色)

陆探微(420-479),汉族,吴县(今苏州)人。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中国最早的画圣。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的画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

此图是依着陶渊明《归去来辞》一文所作的叙述性故事画。画家依“文”命笔,随着文辞的内容分段叙述。从画中情景,以及与其它本《归去来辞图》比对看来,该幅作品即描绘起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至“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段。画中陶渊明载菊乘舟,家人欢欣迎接,融入辞中“舟遥遥以轻扬”、“僮仆欢呼,稚子候门”所述。

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读书文化
浅析日本国民性之实用主义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现实与虚拟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谁远谁近?
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用主义思想应用瓶颈分析
以《折狱龟鉴》为视角浅谈中国古代法律传统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