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马河灌区灌溉制度探讨

2014-09-26孙芳

科技与创新 2014年15期

孙芳

摘 要:从农作物生长过程所需要的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有效降雨量等因素入手,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灌溉制度。

关键词:灌区;效降雨量;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5-0156-02

灌溉制度是指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当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及灌水技术等条件为作物高产和节约用水而制订的适时、适量的灌水方案。

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灌溉定额是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灌水时间是指各次灌水的具体日期;灌水次数是指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灌水的总次数。

制订灌溉制度必须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全面分析研究,根据气象资料和作物需水要求,并参照群众丰产灌水经验和实验资料逐时段进行农田水量平衡计算。

牧马河灌区位于忻定盆地南部、牧马河中下游的洪积扇地带。下面就其灌溉定额的确定进行简要阐述。

1 灌溉定额计算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如下:

M=M1+M2. (1)

式(1)中:M——作物播前灌水定额,m3/hm2。

M1=666.7 Hγ(β′max-βο)-P′有效. (2)

式(2)中:H——土壤计划湿润层最大深度,取0.6 m;

γ——土层内土壤平均干容重,根据原规划资料取为1.43 t/m3;

βmax——土层的田间持水率,取25%;

βο——灌前土层内平均含水率,取13%;

P′——有效—播前有效降雨量,m3/hm2。

M2=W-P有效-W1+W2. (3)

式(3)中:M2——作物全生育期灌溉定额,m3/hm2;

W——作物生育期总耗水量,以产量和需水系数计算,m3/hm2;

P有效——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m3/hm2;

W1——播前要求土壤耕作层含水量,按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计算,m3/hm2;

W2——收割前土壤耕作层含水量,取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

代入各项数值,求得各主要作物灌溉定额见表1.

为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并使灌溉水量不发生深层渗漏,土壤含水率应控制在允许最大和最小含水率之间。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采用0.9~1.0倍田间持水率,允许最小含水率大于凋萎系数,那么理论计算灌水定额为:25%×(0.9-0.6)=7.5%.

灌水定额:M=1.43×7.5%×0.6×666.7=43 m3/亩。

然而,根据调查,测算灌区现行灌水定额远大于理论计算数值,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田面畦块较大,节水工程尚未完全配套,群众仍习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②灌区降雨量较少,持水能力差,加之水源短缺,不能适时浇灌,导致灌区轮灌期较长。考虑灌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播前灌水定额为1 200 m3/hm2,作物生育期每次600~750 m3/hm2。

2 灌溉制度拟定

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灌水时间和次数均是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灌区作物生育阶段需水要求,并参照当地群众的丰产灌水经验,经多次修改确定。50%保证率的灌溉制度计算成果见表2.

3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包括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和田面水有效利用系数。1982年,在牧马河流域规划中提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指标,通过几年的实践,全灌区范围明显偏大。根据灌区现状测算,牧马河灌区现状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为0.42,灌区整体节水改造完成以后,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可达到0.70.

作物的需水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时段内正常生长所需的水量,包括消耗于作物蒸腾、棵间蒸发和构成作物组织的水量。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气候条件、作物特征、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3.1 作物种植及需水量

灌区种植业以高粱、玉米、葵花为主,其次为豆类、瓜果等经济作物。大田作物尤以种植高粱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年产量占到粮食产量作物总产量的32%.

由于具有旱作物种植面积大的特点,一般采用以作物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来估算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需水量公式为:

E=KY. (4)

式(4)中:E——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

K——作物需水系数;

Y——作物的计划产量。

牧马河灌区万亩农田需水量如表3所示。endprint

摘 要:从农作物生长过程所需要的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有效降雨量等因素入手,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灌溉制度。

关键词:灌区;效降雨量;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5-0156-02

灌溉制度是指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当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及灌水技术等条件为作物高产和节约用水而制订的适时、适量的灌水方案。

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灌溉定额是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灌水时间是指各次灌水的具体日期;灌水次数是指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灌水的总次数。

制订灌溉制度必须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全面分析研究,根据气象资料和作物需水要求,并参照群众丰产灌水经验和实验资料逐时段进行农田水量平衡计算。

牧马河灌区位于忻定盆地南部、牧马河中下游的洪积扇地带。下面就其灌溉定额的确定进行简要阐述。

1 灌溉定额计算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如下:

M=M1+M2. (1)

式(1)中:M——作物播前灌水定额,m3/hm2。

M1=666.7 Hγ(β′max-βο)-P′有效. (2)

式(2)中:H——土壤计划湿润层最大深度,取0.6 m;

γ——土层内土壤平均干容重,根据原规划资料取为1.43 t/m3;

βmax——土层的田间持水率,取25%;

βο——灌前土层内平均含水率,取13%;

P′——有效—播前有效降雨量,m3/hm2。

M2=W-P有效-W1+W2. (3)

式(3)中:M2——作物全生育期灌溉定额,m3/hm2;

W——作物生育期总耗水量,以产量和需水系数计算,m3/hm2;

P有效——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m3/hm2;

W1——播前要求土壤耕作层含水量,按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计算,m3/hm2;

W2——收割前土壤耕作层含水量,取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

代入各项数值,求得各主要作物灌溉定额见表1.

为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并使灌溉水量不发生深层渗漏,土壤含水率应控制在允许最大和最小含水率之间。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采用0.9~1.0倍田间持水率,允许最小含水率大于凋萎系数,那么理论计算灌水定额为:25%×(0.9-0.6)=7.5%.

灌水定额:M=1.43×7.5%×0.6×666.7=43 m3/亩。

然而,根据调查,测算灌区现行灌水定额远大于理论计算数值,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田面畦块较大,节水工程尚未完全配套,群众仍习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②灌区降雨量较少,持水能力差,加之水源短缺,不能适时浇灌,导致灌区轮灌期较长。考虑灌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播前灌水定额为1 200 m3/hm2,作物生育期每次600~750 m3/hm2。

2 灌溉制度拟定

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灌水时间和次数均是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灌区作物生育阶段需水要求,并参照当地群众的丰产灌水经验,经多次修改确定。50%保证率的灌溉制度计算成果见表2.

3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包括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和田面水有效利用系数。1982年,在牧马河流域规划中提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指标,通过几年的实践,全灌区范围明显偏大。根据灌区现状测算,牧马河灌区现状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为0.42,灌区整体节水改造完成以后,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可达到0.70.

作物的需水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时段内正常生长所需的水量,包括消耗于作物蒸腾、棵间蒸发和构成作物组织的水量。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气候条件、作物特征、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3.1 作物种植及需水量

灌区种植业以高粱、玉米、葵花为主,其次为豆类、瓜果等经济作物。大田作物尤以种植高粱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年产量占到粮食产量作物总产量的32%.

由于具有旱作物种植面积大的特点,一般采用以作物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来估算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需水量公式为:

E=KY. (4)

式(4)中:E——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

K——作物需水系数;

Y——作物的计划产量。

牧马河灌区万亩农田需水量如表3所示。endprint

摘 要:从农作物生长过程所需要的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有效降雨量等因素入手,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灌溉制度。

关键词:灌区;效降雨量;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5-0156-02

灌溉制度是指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当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及灌水技术等条件为作物高产和节约用水而制订的适时、适量的灌水方案。

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灌溉定额是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灌水时间是指各次灌水的具体日期;灌水次数是指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灌水的总次数。

制订灌溉制度必须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全面分析研究,根据气象资料和作物需水要求,并参照群众丰产灌水经验和实验资料逐时段进行农田水量平衡计算。

牧马河灌区位于忻定盆地南部、牧马河中下游的洪积扇地带。下面就其灌溉定额的确定进行简要阐述。

1 灌溉定额计算

灌溉定额计算公式如下:

M=M1+M2. (1)

式(1)中:M——作物播前灌水定额,m3/hm2。

M1=666.7 Hγ(β′max-βο)-P′有效. (2)

式(2)中:H——土壤计划湿润层最大深度,取0.6 m;

γ——土层内土壤平均干容重,根据原规划资料取为1.43 t/m3;

βmax——土层的田间持水率,取25%;

βο——灌前土层内平均含水率,取13%;

P′——有效—播前有效降雨量,m3/hm2。

M2=W-P有效-W1+W2. (3)

式(3)中:M2——作物全生育期灌溉定额,m3/hm2;

W——作物生育期总耗水量,以产量和需水系数计算,m3/hm2;

P有效——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m3/hm2;

W1——播前要求土壤耕作层含水量,按土壤最大持水量的80%计算,m3/hm2;

W2——收割前土壤耕作层含水量,取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

代入各项数值,求得各主要作物灌溉定额见表1.

为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并使灌溉水量不发生深层渗漏,土壤含水率应控制在允许最大和最小含水率之间。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采用0.9~1.0倍田间持水率,允许最小含水率大于凋萎系数,那么理论计算灌水定额为:25%×(0.9-0.6)=7.5%.

灌水定额:M=1.43×7.5%×0.6×666.7=43 m3/亩。

然而,根据调查,测算灌区现行灌水定额远大于理论计算数值,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田面畦块较大,节水工程尚未完全配套,群众仍习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②灌区降雨量较少,持水能力差,加之水源短缺,不能适时浇灌,导致灌区轮灌期较长。考虑灌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播前灌水定额为1 200 m3/hm2,作物生育期每次600~750 m3/hm2。

2 灌溉制度拟定

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灌水时间和次数均是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灌区作物生育阶段需水要求,并参照当地群众的丰产灌水经验,经多次修改确定。50%保证率的灌溉制度计算成果见表2.

3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包括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和田面水有效利用系数。1982年,在牧马河流域规划中提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指标,通过几年的实践,全灌区范围明显偏大。根据灌区现状测算,牧马河灌区现状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为0.42,灌区整体节水改造完成以后,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可达到0.70.

作物的需水量是指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时段内正常生长所需的水量,包括消耗于作物蒸腾、棵间蒸发和构成作物组织的水量。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气候条件、作物特征、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3.1 作物种植及需水量

灌区种植业以高粱、玉米、葵花为主,其次为豆类、瓜果等经济作物。大田作物尤以种植高粱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年产量占到粮食产量作物总产量的32%.

由于具有旱作物种植面积大的特点,一般采用以作物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来估算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需水量公式为:

E=KY. (4)

式(4)中:E——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

K——作物需水系数;

Y——作物的计划产量。

牧马河灌区万亩农田需水量如表3所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