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笔下的地震

2014-09-25马军

文史月刊 2014年4期

马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地震多发地区,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竹书纪年》,即记载了我国3800多年前的一次地震:“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有资料表明,迄今,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地震已经有上万次了。记载这个惊心动魄时刻的史料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由文人雅士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地震记》,不仅详尽,且栩栩如生,不少东西可供后人参考和借鉴,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公元前780年,陕西地震,《诗经·小雅》这样描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寥寥数句,却将那幕可怕的场景呈现在我们眼前。地光闪闪,地声轰轰,上百条河流沸腾似地上下翻滚,大山和小山一齐崩裂。人们居住的高地裂开巨口,瞬间变成崖谷;而原来的深谷,却剧烈隆起,变成了丘陵。从天而降,猝不及防的异变,人哪能不惊恐万状啊!

1556年1月23日夜,还是陕西这个地方,史书这样记载:“在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地带,突然发生强烈地震,那声音就像无数的惊雷在头顶爆炸,大地、河流在剧烈的颤抖中恐怖地裂开,地上的建筑移动了位置,参天大树倒了一地,宽阔平坦的道路面目全非,原来的低谷变成了丘陵,高耸的山丘却成了深谷,本来一马平川的原野变成纵横交错的一道道深沟,到处是喷射的泉水,有的甚至一边喷水还一边喷火,高达一丈开外。岳山挪了地方,河流也改了道,井也废了,一堆堆沙土、一块块沉陷,绵延数千里,好端端的世界一夜间全变样了,仿佛天翻地覆一样。”

曾亲身经历过这次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他的《地震记》中声情并茂地写道:“这个夜晚太不寻常了,我是在香甜的睡梦中被剧烈的摇撼惊醒的。我清楚记得,我的身子被反反复复地颠簸着,就像抛在空中的球一样不能贴在褥子上,就听身边的东西好像被人哗啦一把推倒,房顶上的瓦片都爆炸了,犹如有数万匹烈马在往来奔腾。刚开始还怀疑是盗贼进了屋,马上又怀疑是屋子里边闹了妖,可是顷刻间屋内的一面墙就倒了,这才惊慌地意识到,不好,地震了。于是,急忙穿衣下床,可是原来十分容易的事情此时竟然变得那样艰难,我东倒西歪,身不由己,就好像喝得大醉一样,脚都不能踩到地上。正巧看到屋子外面有块空地,我急忙从墙的一个缝隙中钻出来。等到了外边,见一家人都先我而至,正在焦急万分地呼唤我呢!这个时候,家家的房子没有不倾倒的,耳闻的都是令人战栗的骇人之声。凌晨四更以后,惊恐的势头愈加厉害,那声音犹如数万霹雷在抖擞神威,让人的心都不由自主地缩成一团,直到五更时分才稍稍平定。这个时候,才听到左邻右舍、东西南北已是一片或高或低的哭声……天明后,触目惊心,原来平平整整的地面已经沟壑纵横,村子内侥幸有几家墙壁还直立着的,也不过十之一、二了。人们悽悽惶惶地奔走着,眼都哭红了,嗓子也沙哑了。情况好些的,被人很快就救出了,而严重的,虽能留下一条活命,但也多是重伤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坦荡如砥的院子和街道,却不知从哪里忽然就涌上来朽烂的船板,或者是长着红毛的大鱼,或者是大山迁到五里之外而山上的民居却依然原样,或者是突起一座土山让人找不着原来的路。这样的怪事真是比比皆是,实在不能一一尽述啊!”记述犹如一个高清的视频,全景式地展现了夜梦中人惊惶失措的狼狈相以及天明之后触目所及面目全非的惨状。

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十六日,北京通县地震,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生动地记载了这次地震:“地面隆隆发出雷鸣之声,城内房屋之倒塌者不计其数,甚至城墙亦有百处之塌陷……城内多处地面裂成隙口,东堂房顶之十字,亦被震落于地……人们俱由屋内窜至街上……而宫殿中之纷乱则为最烈,皇上及皇后、太后,所有宫中之妇女、宦官以及其他之大人物,俱皆逃至屋外,露宿于帐篷之中。”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发生的地震最为严重,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夜里八点左右,地震发生,就听见有一阵奇怪和恐怖的声音从西北传来,顷刻间,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房顶与地面接吻有两、三次之多,于是大大小小的房子即哗啦一声彻底倾覆了,城墙、官府、民居、寺庙等等,啥都找不着了。”

清代诗人兼书画家彭孙贻在他的《客舍偶闻》中,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地震声如霹雷在头顶炸开,剧烈的摇晃使人就象巨浪中的小船要颠覆。城内六百多户民房全倒,死者有一百多人,城垛全坍,城楼无存,城门全部堵塞,从黑夜至天明,这吓人的地震一刻也没有停止。监狱、仓库、衙门都夷为平地了。暴雨烈日之下,官民只能露宿在废墟上,没有人能食‘人间烟火。马头集是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地,商贾汇聚,人口密集,一千多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城外的原野裂开一道道深沟,到处喷涌沙泉,河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震况之惨烈,破坏之巨大,灾难之空前,令人不忍卒读。

赣榆县清进士倪长犀为此而作的《地震记》也颇具特色:“那时,地震的怪声起自西北,忽然,到处都是一片电闪雷鸣;强烈的震动声,撕裂声,房屋倒塌声,梁柱折断声,树木喀嚓声,水声,风声,鸡飞狗跳声,牛畜吼叫声,男女老少混杂的哭声、呼救声,骤然爆发,如同一锅沸腾的开水。此前,曾经开心赏月消暑的地方,倏忽间就是断垣残壁了。城外原来并没有一点水,忽然这水就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井水比以往高出二丈,还在一个劲儿地往上窜,就好像喷泉一样。室内竟然从地下涌出泉水,奇寒如冰。地上开裂的大缝有一丈宽,却很快又复合了,忽而又裂开了,就像小孩在玩一团泥一样,拿石头往里边扔下去,试试有多深,结果很长时间才听到回音。”

大作家蒲松龄也真实体验了这次地震灾害,他一改《聊斋志异》的笔法,以实录记之:“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八点左右,大地忽然剧烈的摇晃。我正与表兄李笃之在烛光下对饮。忽然听见如雷一般的声音,自东南方向过来,众人无不惊骇异常,都不知出了什么事。不多时,就见家俱摇摆,酒杯倾覆;房梁、立柱、椽头,都是咯咯错位之声。大家惊慌失措,脸色大变。过了一会儿,才省悟过来,意识到地震了,于是都快步跑出屋子。这时,只见楼阁房舍,倒地之后又重新站起,接着再倒地,再站起;墙倒屋塌声,人的惊叫和哭嚎声,乱成一锅粥。天旋地转,人站立不住,只能坐在地上。河水跑到堤外,鸭鸣、犬吠满城中。一段时间后,才稍稍安定下来。大街上,聚满了神魂未定的男男女女,大家都没有衣服蔽体,只是不住地述说,以安慰心头的忐忑和不安,都全然忘记了平时绝不会出现的尴尬。后来听说某处的井倾塌了,某某家的楼台南北掉头了;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成一个大坑,有数亩地那么大。这真是多少年都没有听过和见过的大事变啊!”

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边地区又发生了强烈地震,光通州就有三万多人被压埋致死。三河知县任塾所撰的《地震记》一文,生动记录了挖掘被埋灾民的过程。地震发生时,正在睡梦中的任塾被剧烈的晃动和恐怖的声音惊醒,他懵懵懂懂地就往外逃,可是只跑到门边便被塌陷的房屋梁柱压埋,身上多处受伤,所幸没有大碍,他就发现,恰好头顶上方没有封死,一洞之天仿佛在向他招手,他挺高兴,遂连连呼救,可是毕竟是负伤之人,气力不足,没人能够听到,便只好拼尽全力将手伸出洞口,“极力伸右手出寸许”,并不住地摇晃,希望能被人看到。幸运的是,家人恰好在外寻找,“望见手指动摇”,遂率众搬木挖土,用了一顿饭的工夫终于将其救出。获救的任塾恢复一下身体后,一县父母官的责任感顿时回到他的身上,赶忙着带领儿孙和幸存的百姓继续寻挖被压埋的人。经历此次地震和搜救活动,任塾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如果地震发生时躲在床桌下面和门窗旁边,生存下来的几率比较高,“大抵床几之下,门户之侧,皆可赖以免,其他无不破头折体”。任塾的爱民之心和卓有成效的救灾工作赢得了全县百姓的交口称赞,也得到朝廷的高度评价,不久,即升迁为磁州知州。

雍正朝汤中用的《翼驹稗编》里有篇《地震获免》,对于如何保全自己也有记述。雍正八年地震时,其同乡庄方耕被瓦砾所埋,待震后发掘,恰有两道墙互相支撑出一方空间,庄方耕太幸运了,躺在其中还呼呼大睡呢!而他的妻子则机警好多,一听见房梁震动有声,即“急避桌下”,屋子随即倾倒,但因有桌子支撑而得以幸免于难。

1918年,潮汕地区发生大震,清代秀才杨德谦作《地震记》:“正月初三那天,我在祠堂之北小睡,也就两点多钟的样子,突然有一种非常令人恐惧的声音自西北贴着地面就来了,势如奔马,声如牛吼。这个可怕的声音所到之处,床榻倾倒,杯盘哗啦。我一跃而起说:‘地震了,赶快出去躲避!匆忙间,跌跌撞撞出了房间,到大门口时,只觉天旋地转,迎面的墙壁,都冲着我压过来,让我无路可逃,于是我马上进入走廊躲避。此时,我是眼花缭乱,仿佛身立船上,任其摇摆;又如身坐火车,山河搬家。只是手麻脚酸,战栗不已,而心头也如百鹿争撞,惴惴不安。震过后,方出得门来,只见外面人山人海,都是面如死灰,有的在说着自己险些丧命,有的在说着别人的伤势,惊惶之声,不绝于耳。一段时间后,众人才慢慢恢复平静,各自散去。我正要迈进家门,忽然地又再震,摇晃颠簸又和原来一样,那些已经回去的村民,于是又惊叫着狂奔而出,就像遇到饿狼和猛虎一般,那个惊恐不安的叫声,比先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这一夜心绪惶惶,万千杂念纷乱如麻,不得安宁,即使已经睡下,也不踏实,梦中还觉得好像地又没完没了地震开了,好象有六次之多。”真是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堪称实录中的精品。

通过这些生花妙笔,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令人敬畏,一个美好和谐的自然环境多么值得珍惜和维护,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不可预知的天灾面前,仍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巧,保护好我们自身,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越是艰难危险,越要互爱、互助,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这恐怕也是智慧的古人最想告诉我们这些后人的肺腑之言。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