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手艺的活态

2014-09-25庄会秀

艺术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保护发展

摘 要:凤翔泥塑是六营村的传统手工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变化。考究其历史,调研其现状,都让我们感受到民间手工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其规模的扩大与缩小非常灵活,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活态的发展中去保护民间手工艺。

关键词:凤翔泥塑;民间手工艺;保护;发展

1 凤翔泥塑的发展

1.1 泥塑村的形成

凤翔是一个手工艺发达的地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手工艺特色,而纸坊镇(现为城关镇)六营村擅长的是制作泥塑。每一次去六营村,听艺人们对他们作品的介绍,总会听到几个字眼:“以前……”、“现在……”很多人会误以为凤翔泥塑在传统的乡村文化中是一个定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产生变化。其实村民们口中的“以前”,是指他们所见到或听村里老人所说的解放前那一段时间的样式。通过采访和翻阅县志,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解放前六营村的村民几乎每一年都有人制作泥塑,但并不是固定的由谁家来制作,擅长制作泥塑的人家每年都会做,而且会保留模板,以供下一年制作。以前没制作过或者已经几年没再制作的家庭,如果某一年想做,可以找关系比较好的邻居借模板。能工巧匠式的艺人会探索新的造型,如果新的造型被市场接受,便很有可能取代老的造型,因为大家都是通过保留模板来保留样式。而且有些造型因为制作起来太麻烦,随着一个艺人的去世,这种样式便有可能不会再出现。每一年制作泥塑的人家有时多有时少,非常灵活。

根据老艺人们的回忆,一般是在二、三月,正是这里农闲的时候,天气慢慢变暖了,他们开始制作泥塑,一般不会制作太多,附近的庙里会定制一些求子用的泥塑娃娃、坐虎等,其余的他们便去附近的庙会上卖,或者用架子车拉上走街串巷,周围的乡镇不说,还经常走到扶风、武功一带。当时主要制作一些挂虎、坐虎和小的“耍货”,尺寸都不太大,价格也不高。挂片和坐虎用来摆饰,耍货一般是给老人或小孩挂在胸前辟邪,同时也是小孩的玩具。还有灯曲罐,当地人会买来给即将出嫁的女儿陪嫁用。六营村的村民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些零花钱,补贴家用。这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制作方式,只要谁家制作,一般都会全家齐动手。泥塑制作手艺没有会与不会,只有巧与不巧,一般步骤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只是精细之处有人做得好看,有人做得不好看,有人手快,有人手慢,但一般情况下都能卖出去,只是卖得快和慢的问题,可能在同一个庙会上,做得漂亮一些的,会很快就卖光了,而做得粗糙一些的,会等到很晚才收摊。所以每到二、三月,村子里就会有人制作泥塑,久而久之,泥塑村的名字便打了出来。根据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已有七八十户人家制作泥塑。[1]

1.2 禁止与恢复

凤翔泥塑的制作流程决定了这种手艺很少是为自家使用而制作的,虽然这些泥塑作品留给自己的孩子玩耍或者摆在自己的家中也都很好,但是这毕竟是一种小型的批量生产,从采集泥土,到把各种纤维和泥均匀地搅和到一起,当地称“砸泥”,再用模具制作出坯,这样的前期工作,不像刺绣、剪纸等的单件制作方式,只制作一两件供自家摆饰或玩耍显然是没有人去这么做的,这些泥塑制作出来一般都是要出售的。解放后的人民公社时期,这种没有太多实际实用价值的民间手艺既无法被改造为集体企业生产形式,其经营性的特点也很少能激发艺人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去制作。并且因为泥塑娃娃、坐虎等多是在当地祈子风俗中使用的,这种活动在当时被禁止,致使六营村的大部分泥塑模具也被砸掉。正是这一次禁止,使凤翔泥塑的老模具基本都被破坏掉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开始琢磨怎么赚钱。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松,以前被称为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又开始慢慢复苏,很多地方又开始建土地庙,凤翔一带的庙宇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修缮,求子信物泥塑娃娃、坐虎等也有了需求。个别泥塑艺人又开始重操旧业,凭着他们的记忆与尚保留的手艺,又制作了一批模具,但是规模不太大,每年制作的数量比较少,泥塑的尺寸也不太大,价格非常便宜,因为当时的购买力还很小。

1.3 与专业人士的交流

随着民族化思潮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民间手工艺作为民族文化产品的重要部分开始受到鼓励,凤翔县文化馆、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和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开始收藏凤翔泥塑。一些学者也陆续到六营村进行实地考察,撰写相关文章。“1981年陕西雕塑工作室(现陕西省雕塑院)响应国家的号召,专门聘请凤翔泥塑艺人到工作室,向专业雕塑家们传授民间传统技艺。在学习民间艺术的同时,雕塑家们也在用现代艺术手法改造原汁原味的凤翔泥塑造型,创作了一大批新型泥塑作品,[2]为凤翔泥塑提供了很多新的造型,有些成了现在凤翔泥塑的模具。例如,陕西雕塑工作室的郭德茂在当时创作的素面马造型,便成为泥塑艺人的范本。[2]2002年王虎鸣在设计生肖邮票时,选择了以素面马为底稿的凤翔泥塑马作为素材,使凤翔泥塑得到了宣传。引发了凤翔泥塑的生产和销售热潮,六营村成为民俗产业示范区。

由于80年代六营村的三队搬迁到了六营村和六道村之间,成为一个单独的区域,而改革开放后擅长制作泥塑的艺人又都在三队,此时便在这里挂起了泥塑村的牌子,凤翔县政府给胡深、胡永兴、韩锁存、胡义、胡新民五户制作了宣传牌,上面印着不同的泥塑图案,写着户主的名字、门牌号,鼓励泥塑制作,三队的大部分村民都参与了进来。从此每年都有大批学者、师生来此考察,有很多游客来这里观赏。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

2003年联合国科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随后中国也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并且拿出专项资金来扶持民间手工艺,凤翔泥塑被审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深被批准为传承人,享受专项补助。泥塑村的艺人经常参加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艺术馆等单位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他们在展厅展示自己的手艺、作品,并可以当场出售。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步,通讯的全面覆盖、物流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逐渐普遍也给凤翔泥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前艺人们要制作很多泥塑,等待人来看上哪一件拿哪一件,现在每一家都印制名片或很简单的宣传单,上面留有联系方式,展示的只是几件样品,如果客人看上哪一种样式,可以先订货,做好后用物流给客人发货,客人离开泥塑村后,如果又想起来要买什么泥塑作品,也可以打电话给艺人,谈好东西和价钱后,艺人做好再通过银行卡付钱,通过物流发货。还有人在网上开店,让没有机会来泥塑村的人看到并且购买凤翔泥塑。endprint

随着订单的增加和家庭规模的缩小,泥塑制作已经不再是农闲的事情,而是常年都在做,甚至自家的人手不够用的时候,还要请别人来帮忙,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几乎全都开起了泥塑作坊,即使没开的也被别人请去帮忙,一点都不沾边的已经所剩无几,前面的六营村其他组成员和后面的纸坊村村民都成为他们雇佣的对象,被雇佣来的一般都是女性,因为一般的家里都因为女儿出嫁、读书或者去外地工作,而媳妇年龄越来越大眼睛已经开始老花,缺少一个人勾线,有些孩子正在读小学的年轻女性,既要在家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农闲时又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做,就被雇来帮助勾线。2007年的一则报道称“订单高达100万件”[3]

在这种一派繁荣的景象下,每一年的生肖形象得到了重视,最具代表性的泥塑马和虎头挂片每年都制作,关公和钟馗挂片也比较常见。这些不仅被绘制成白地彩绘、白地黑彩,还被绘制成黄地黑彩。同时也有很多造型很多造型很少有人再做,2011年的时候,笔者去寻找灯曲罐的造型,全村只找到一家还有几件,而且都是很多年前做的。虽然艺人们都知道年迈的杜银是村里唯一会做立人的艺人,但是因为立人需要制作胡须、头发等,特别麻烦,没有人愿意学习。而当地求子的信物泥塑娃娃因为其市场固定,还是做得非常小,彩绘也非常简单,没有新的发展。

2 凤翔泥塑的现状

2.1 物价上涨的冲击

近几年的物价上涨,对凤翔泥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泥塑价格的下跌,因为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泥塑的价格一旦上涨,便没有了那么多的顾客,不仅如此,在比较紧张的市场形势下,同行之间互相压低价格,反而使得泥塑的价格相应降低。从2011年开始,泥塑的价格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2011年以前一直卖7元的泥塑马在2011年底竟然卖到了5元;另一方面是物价上涨给泥塑艺人生活带来的压力。凤翔地区的物价不会因为泥塑的价格上不去而不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外出打工比在家做泥塑赚钱多,所以很多家庭的成年男性都到城里打工了,在家做泥塑的主体变成了老人和妇女。从改革开放初期便开始制作泥塑的艺人杜银,共有三个儿子,到2012年,全部外出打工,放弃了泥塑的制作,只有大儿媳妇和二儿媳妇还在家制作泥塑,三儿媳妇也跟随丈夫外出打工了。

农村的妇女多半见识少,甚至有时候收到一百元就害怕是假钞,不敢收了,她们显然不能独自挑起家庭泥塑生意的担子,但是她们又不想在家闲着,于是就做了泥塑低价上交给当地一个村民胡新民所开的作坊,由胡新民的作坊往外联系客户。只有较少的几户,家里男劳力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还会制作一些到庙会上去卖。胡新民是村子里率先靠泥塑发家致富的人,最开始在靠近大马路的纸坊镇租了一个院子作为作坊,泥塑村的牌子挂上之后,他又在三队的村头盖了一个大院作为作坊,村子里不善于销货的艺人都把作品交到他这里,他的作坊里的艺人,展厅里的接待、发货的工人都是雇佣来的。

2.2 祁子风俗的回归

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下,泥塑和当地的风俗产生了很大的联系,所以传统的销售方式便依托于这些风俗。六营村的老艺人们都还记得当年做了泥塑赶庙会的情形,他们主要去的庙会有两个:一个是岐山县的周公庙会。一个是凤翔县的灵山庙会。

在当地的祁子风俗中,泥塑娃娃是一个信物,祈子者从庙里带走一个泥塑娃娃,如愿得子后还愿时需要带来12个泥塑娃娃。同时祈子者在求得泥塑娃娃之后,一般都要购买一个坐虎,称为下山虎,以保佑求得之子的平安。这一风俗在当地颇为流行,每一年六营村的艺人都会接到庙里的订单,或者是有需要还愿的人前来购买。而在庙会的时候也会有艺人去那里摆摊售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凤翔泥塑

带来了一部分稳定的客户源。

参考文献:

[1] 陕西凤翔县志编辑委员会.凤翔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134.

[2] 杨萍.凤翔泥塑当代变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第37页,第43页.

[3] 裴兴斌.让凤翔泥塑走向世界——袁纯清省长视察凤翔县六营村速写[N].宝鸡日报,2007-4-14(001).

作者简介:庄会秀(1982—),女,山东临沂人,硕士,2007年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