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林盘 因水而生

2014-09-24刘卫兵

民生周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原址林盘都江堰市

刘卫兵

传统乡村聚落是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聚居地之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聚落景观,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念和传统哲学思想。

广袤肥沃的成都平原,雨水丰沛,气候温润,被称作“天府之国”。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灌溉渠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传统乡村聚落,许多蕴含传统乡土文化的会馆、宗祠掩映其中,川人称之为“林盘”。这种传统生态聚落延续至今,是我国西南地区独有的传统生态聚落,更是蜀汉文化的载体。

“林盘”因水而生,正是都江堰的自流农灌渠系统形成了成都平原特定的生态田园聚落肌理。随着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成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出现了大规模拆迁、因简单模仿城镇小区形式而缺乏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加之汶川地震灾害,林盘这种具有深厚人文历史的生态聚落形态正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持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地域文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理想中的农家新村

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至今,笔者陆续对都江堰市蒲阳镇花溪村、安龙镇徐家林盘、安龙镇卉景村林盘、青城山镇赤城村何家院子、崇义镇罗桥村刘家院子林盘、崇义镇双土村曾家院子林盘等6个川西林盘聚落,进行了原始风貌保护与适应发展的可持续规划设计实践。

2008年12月28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重建完成的蒲阳镇花溪村后,赞誉其为“我理想中的农家新村”。该系列项目获得2012年度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2012年全国人居经典规划金奖、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奖等,四川省政府还将此作为灾后重建示范点向全省推广。

都江堰市坐落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为古蜀先民聚居-林盘聚落的集中地,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观深入人心。在都江堰市花溪村、徐家林盘的规划设计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尽可能保留传统林盘的自然格局、生态环境及地方文化。

徐家林盘位于都江堰市安龙镇,处于平坝,已有几百年历史,占地面积约50亩,共有38户村民,皆为徐氏宗族,是典型的平坝地区林盘。汶川地震不仅破坏了林盘的自然环境,也对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部分农户的房屋遭到严重损坏。有15户选择原址重建,重建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规划重建后的林盘间有10余处休憩亭和300米长的栈道,每家每户盖的是坡屋顶,家与家之间相映成趣。清澈的小溪绕过小桥,穿过林盘,流经每户人家门前,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规划实施利用其环境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形成了特色旅游休闲接待群落。

花溪村7组(花溪源)位于都江堰市蒲阳镇西北,地处龙门山脉延伸带的丘陵,是灾后原址重建的第一个示范点。全村共9户重建农户,有5户选择原址重建,2户选择维修加固和环境整治,2户选择异地迁建,示范点内新铺设道路800余米,新建沼汽化粪池9个,配套架设了光纤电视和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建好的整个村庄保持了川西民居的风格,并建立起折耳根绿色产业化基地和山村农家乐旅游项目。

林盘的可持续规划

汶川地震后,结合村民的房屋及林盘损毁情况、灾后产业发展意向等的民意调查结果,当地政府和设计师确定了实施“原址重建”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可持续规划策略。

可持续性规划策略有两方面。一是对传统林盘的原址保护和更新,二是在原址发展不同的绿色产业。按照成都市政府确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和共享性的“四性”原则,重视生态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主动将灾后重建和可持续发展及林盘保护结合起来。

传统林盘聚落的整体保护和更新,是指在充分尊重和维护传统川西林盘聚落的生态环境和建筑布局的前提下进行维修和整治,通过对林盘原始风貌的逐个登记,保留原有林盘和乔木,保留村中原始溪流及其自然河岸,同时进行林盘维护、河道清淤和岸边整治。

现存民居根据破损程度分类,分为一般性修缮、维修加固、原址重建。一般性修缮和维修加固的原则是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在卫生设施、保温、抗震等方面加以改进,让传统民居更坚固耐用,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原址重建则是在原有房址上,在保持原来民居的体量、比例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体现朴素淡雅川西风格的规划方案。让村民自行组织建房,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加强建筑材质与当地环境的协调性,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浓郁,呈现出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林盘保护的四大原则

对于传统林盘的保护,规划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有4个:一是改变原有资源利用模式。传统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如使用煤、砍伐森林,这样就产生对土地、空气、水源等的污染。设计师充分利用节能环保的清洁燃料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以抽水马桶、生态公厕取代露天粪坑,用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燃料系统取代柴、煤等煤烟型燃料,再也看不到过去污水横流、粪草乱堆、臭气熏天的现象,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

二是保护原有自然生态体系。通过对林盘原始风貌的逐个登记,保留原有林盘和乔木,保留村中原始溪流及其自然河岸。在不破坏原有林盘及植被的前提下,对路网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对河道进行整治改造,形成特色林盘景观。

三是充分挖掘和运用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保留川西民居特有的朴实飘逸的风格及朴素淡雅的色彩,规划建筑布局采用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地貌、靠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原则,巧妙地把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竹丛间,使之与环境浑然天成。

第四个原则是搞活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林盘保护的同时,依托优美的生态资源,和当地政府共同探索出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徐家林盘、花溪村分别推出了“农业+旅游”一三产业互动和“生态+经济”两相并重的两种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有效保护农田水利及林盘聚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让现代山水田园乡镇充满诗意的美丽画卷徐徐舒展开来。

猜你喜欢

原址林盘都江堰市
南府原址新考
都江堰市:社保服务“贴心暖心”
都江堰市: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就业
都江堰市:突出“四心” 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
四川省都江堰市友爱学校
四川省都江堰市友爱学校
论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
2017年第四批农药企业原址更名备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