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2014-09-24胡绪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胡绪

摘要: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上出现大量新中式、现代中式风格的项目,大多是传统元素符号的堆砌和抄袭,现代中式外衣下潜藏的中国式意境空间营造,却极少被人谈起和重视。站在为今所用的角度,重新对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意境营造进行探讨是有价值的。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意境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对意境的营造手法,启发和指导现代景观的空间及理论创作,意图借此摸索提升现代景观空间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神品质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意境营造, 传统韵味,现代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绪论

中国古典园林有其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古典园林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中,融合了中国农耕文明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丰富的内涵。随着我国居住小区建设发展速度的逐年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也有大幅度提升,不再仅仅盲目追求千篇一律的欧式风格住宅。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上出现大量以新中式、现代中式风格的项目,大多是传统元素符号的堆砌和抄袭,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现代中式外衣下潜藏的中国式意境空间营造,却极少被人谈起和重视。站在为今所用的角度,重新对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意境营造进行探讨是有价值的,并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的拓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意境营造

1、意境的内涵及中国古典诗词绘画的意境

“意境”一词在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写道“简单地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与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联想。不同的学术著作中对“意境”的内涵解读有所不同,但是几种对意境不同的界定,都强调意境是艺术世界,产生于创作者、媒介、接收者之间。这只是对意境概念的大致了解,而对意境的界定并不是本文的议题。简单的说,意境的内涵就是丰富而复杂的情景关系,也是意境内在的主要矛盾。情指作者的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景指作者之外的自然社会的事物、事件、思潮、活动等。广义的讲,一切艺术作品,无论是园林艺术或是古典诗词,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而确定其格调的高低。

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而这两者都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古典诗词处理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人处于一种环境之中,或突遇某种情况,激发本来储存在胸中的某种思想感情,凝固成诗。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等都是极好的例证。移情入境也叫移情说,就是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满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事物上,使所描写的事物渗润着某种感情色彩,因而生成意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是很好的体现。情景相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与移情入境的有机结合,它的特点是无论在语言文字表达上,还是在意象的组合上,以及作者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上,情与景都共生共息,相辅相成。杜甫笔下的《春望》处理的恰到好处。显景隐情就是以客观世界景物的剪裁,来表达情感的手段。北朝民歌《敕勒歌》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茏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作者通过所见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之情。绘画的情况也是一样,例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曾漫游过名山大川,对于大自然有深刻的感受,所以在他所作的山水画中也饱含“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这样诗一般的意境。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写意,写意与写实的区别在于,写实是还自然原貌,而不着重渗入人的主观感受。写意则不然,虽然要顾及到自然的原貌,但却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两相比较,它虽不酷似自然的原貌,但却能传自然之神,所以具有更强的自然艺术感染力。

2、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对意境的营造

(1)用写意的手法追求“画意”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在古代,诗人、画家遍游了名川大山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园空间,原封不动的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像绘画一样,把对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园冶》所说,“方壶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在《园冶》中,像这种刻意追求“画意”的做法曾多次提及,如计成在自序中曾说,“……. 合乔木参差山腰,盘根嵌石,宛若画意,”便是一例。此外,当别人看到他所造的园时也赞不绝口,“以为荆关之绘也”。

(2)追求诗意

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追求诗的意境美。许多景观都有自己的主题,而这些主题往往又是富有诗的意境的。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其中包括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这些景就是按照各自主题和意境的不同而命名的,康熙、乾隆还分别题有诗文。例如“万壑松风”建筑群,即因近有古松,远有岩壑,风入松林而发出哗哗的涛声以得名的。鉴于这种意境,康熙曾赋诗云:“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倘无诗的意境,恐怕就很难触发康熙的诗兴了。

(3)园林建筑景观是创造园林文化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密度比较高,处理好园林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建筑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聚景作用。园中的亭台楼阁都是为了观赏周围的山川景色,而不是建筑本身,起到收纳盒聚集景观的作用。二是点景作用。古典园林中,建筑交织融合在山池、花木的自然环境之中,成为景观空间的一部分。园林中景观建筑的设置,可以点出风景的特征和内涵,有助于明确景观主题和意境。苏州园林中,许多景点建筑点的十分精彩。如沧浪亭,主体空间是一座土石相间的假山,山林之中,仅点亭一座,石柱飞檐,额题“沧浪亭”,点出了山林的生机和活力。

(4)借楹联匾额的题词来破题

园林景观的意境,常借匾额楹联的题词来破题,这种形式犹如绘画中的提拔,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例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但却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以抒发出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如图1-1、1-2所示。

图1-1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图1-2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再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曰“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如图1-3所示。

图1-3网师园“月到风来亭”

又如沧浪亭之清风明月亭之上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如图1-4所示。

图1-4沧浪亭

(5)借用声、光、影、味塑造无形虚景,如风声、雨声、泉声、花影、月影、云影、鸟语、虫鸣、花香等,使的园景千变万化,精彩纷呈。

(6)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传递意境。

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王维时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情与画意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但是从传递信息的途径来看,“画意”主要是借视觉来影响人的感官,所以苏轼在说到画时用了一个“观”字。“诗情”不像画那样直观,所以不能单靠视觉一种途径,为此,在讲到诗时就把“观”改成“味”。味,就是玩味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悟”,就是领会或想象。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对于诗的意境美的感受,也是不能单靠视觉这一条途径来传递信息的,而必须借助听觉,味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才能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的。中国古典园林正是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以获得诗的意境美的。例如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建筑群,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取意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轩(取意雨打芭蕉)等,其意境的传递都与听觉有密切的联系。如图1-5、1-6、1-7所示。

图1-5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建筑群

图1-6 拙政园中的留听阁

图1-7拙政园中的听雨轩

拙政园中的听雨轩,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

另外一些景观如留园中的闻木樨香、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等则是通过味觉来影响人的感官的。如图1-8、1-9、1-10所示。

图1-8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

闻木樨香轩位于苏州留园中心水池西侧,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闻木樨香轩上一幅对联: “奇石尽含千古秀 ,桂花香动万山秋。” 译意:奇石含蕴着千秀色,秋风吹拂,万山浮动着桂花的香气。

图1-9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亭”

图1-10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亭”

(7)借春夏秋冬等时令、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

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也都会影响到人的感受。这种借助于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气候的变化而赋予诗的意境美的见解在《园冶》一书中屡见不鲜。例如“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等通过听觉而激发情趣的。又如“日竟花朝,霄分月夕”等,把情趣寄托在时令或时间的变化上。

(8)巧妙的运用园林植物。

植物往往构成园林景观的主体或观赏的主题。取材花木的姿、色、香,来塑造园林的景观景象空间,对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艺术的再现大自然的美,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古典园林中很多景点都取自花木题材,有的直接采用花木命题园名,如听枫园、梧桐园等。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常见的植物种类有:

松、柏:听松风处(拙政园)、看松读画轩(网师园)、古木交柯(留园)等。

竹:倚玉轩(拙政园)、玲珑园(拙政园)、茂林修竹山房(半野园)等。

梅:雪香云蔚亭(拙政园)、暗香疏影楼(狮子林)等。

桂花:清香馆(沧浪亭)、小山从桂轩(网师园)、闻木樨香轩(留园)等。

桃、柳:柳荫路曲(拙政园)、小桃坞(留园)等。

梧:梧竹幽居(拙政园)、壁梧栖风(怡园)等。

荷:远香堂(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拙政园)等。

此外,其他的植物景观有:海棠春坞(拙政园)、玉兰堂(拙政园)、嘉实亭(枇杷,拙政园)等。

不同的花木有各自独有的特征,往往被赋予人格的意义,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和感情的抒发,植物景观的意境美,才因此最为生动。例如松柏常被赋予坚贞、崇高和不朽的品格。松景常和风连在一起,一听松为雅的文人,以松自比,表现人的坚毅、不屈的品格。竹,在文人眼里,具有“虚心、高洁、坚贞、有节”的高尚情操,比喻为君子,又是隐者名士的代名词。梅,苍劲挺秀,暗香清幽,被人们视为坚贞和圣洁的化身。桂,风姿婆娑潇洒,众花摇落,独自芬芳。体现清高、不入俗的品格。荷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受文人的广泛喜爱。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与古典园林相比,现代园林景观无论在服务对象、功能、形式、内容上都有所不同。因而现代园林景观意境应以现代人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爱好出发,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或是中国传统元素符号的堆砌和抄袭。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赋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灵魂。在传统园林文明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现代“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去创造新的园林景观。通过以上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分析调查,从中吸取我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特色,获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发。

1、景观意境的把握与运用

设计师对景观意境的把握,取决于其对环境条件的把握与其过去对各种景观的感受与升华。设计师对景观意境的创造,正是其对宇宙人生与环境空间的提取与加工以至于新的表现。设计师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空间是一个场所,需要有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接受者的活动与使用过程。

意境运用于景观设计中,是指景观空间景象造成的气氛所表达的景观艺术思想。即通过景象媒介,使游赏者进入一个特定的景观艺术空间,从而不自觉地接受一种特定的景观文化的感染,进而升华为一种景观文化美感。平时的景观设计使人“陶情冶性”,“赏心悦目”,“触景生情”的设计境界,均指的是这种景观意向所表达的景观文化赋予游人的美学转移过程。这种美的意境设计,是在设计之前就要明确的设计思想。

景观艺术同文学、绘画、音乐的创作过程一样,要“意在笔先”,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景观设计的创作水平,也在于景观空间景象所造成的氛围,是否达到了一个高水平的空间艺术境界。设计者要在景观空间具体勾画设计之前,准确地确定设计立意与境界。在立意与境界上,倾注自己的美学思想,表达自己的景观文化概念。当代的景观设计师必须明确设计者的职责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在一个特定的景观空间中给游人以美的景象感受和美的文化熏陶。这就要求设计师自身的景观美学、景观文化学等方面的修养高于普通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景观创作作品用美的景象、美的文化内涵去启发、引导、感染和熏陶游人。

2、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

通过以上我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意境营造的分析,总结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园林建筑景观是创造园林文化意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2)借楹联匾额的题词来破题。

(3)借用声、光、影、味塑造无形虚景,如风声、雨声、泉声、花影、月影、云影、鸟语、虫鸣、花香等,使的园景千变万化,精彩纷呈。

(4)借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传递意境。

(5)春夏秋冬等时令、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

(6)巧妙的运用园林植物。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意境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对意境的营造手法,包括园林建筑、借楹联匾额的题词、借用声、光、影、味塑造无形虚景;借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来影响感官传递意境;利用春夏秋冬等时令、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和巧妙的运用园林植物等。启发和指导现代景观的空间及理论创作,意图借此摸索提升景观空间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神品质的方法。

现代园林景观应以以现代人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爱好出发,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元素符号,以现代人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爱好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园林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首先,要做到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此外,我们可以吸收一些外国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念,运用科技手段,拓展空间环境。现实环境空间是有限的,而意境是无限的,人的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如利用广播,以声音为媒介,传播能用声音传播的优秀文化。时空跨越,丰富空间内涵。

参考文献

[]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版

[2] 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3] 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编著 苏州园林[M]. 中国建筑技术出版社

[5]谈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与诗词意境的关系[J]. 2008年2月4日

[6] 侯艳.园林景观的立意与意境表达[J].科技信息.园林与绿化.2009年第19期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设计思想于《园冶》中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探析